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明代中晚期词学主情论与阳明心学生成于同一文化母体,在心学的辐射之下,明代词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言情说成为词学之主流。而主情论末流趋于俚俗淫靡,直至陈子龙“以情论词”方才有所改观。但陈子龙对“情”的界定也有偏颇之处,其创作与词论始终难以摆脱词为艳科的传统窠臼。明代词学主情论的流变,体现了明人对词学可贵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 心学 词学 主情论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4-0119-05
“主情”是中晚明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从哲学到政治到文学,无不显示出对“情”的揄扬,主情成为该时期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彰显与明代中期兴起的心学息息相关。曾经有学者将中国传统哲学看成是一种“情感哲学”(注:可参看蒙培元先生的论文《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45页。),该论点也许过于看重其情感因素而难以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阳明心学具有重情感的特征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为心学既然将心即理作为其哲学的基础,便意味着要将情与性统之于心,从而使其哲学更富活力和创造性。它强调人的意识和主观精神的巨大作用,主张内省,由程朱的先验的伦理本体转向心理本体,带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陈来先生在《宋明理学》一书中说:“良知作为先验原则,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恶’,还表现为‘好善恶恶’,既是道德理性,又是道德情感。良知不仅指示我们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而且使我们‘好’所是,‘恶’所非,它是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的统一。”(注: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可见心学的情感特征已开始被学界所注意,但心学的重情倾向对于中晚明文学思想尤其是词学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故作本文以论述之。
就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进程而言,心学与明代中晚期诗学的流变大致趋于同一,而与词坛的互动关联则较为滞后。心学的一代宗师王阳明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而明代词学的飞速发展则是嘉靖中叶以后,因此,就承传关系而言,影响明代文学的主要是王学左派――以李贽为首的泰州学派。该流派从王艮、徐樾、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离经叛道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思想发展的基本倾向是背离内圣之学而走向自然人性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
关键词 心学 词学 主情论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4-0119-05
“主情”是中晚明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从哲学到政治到文学,无不显示出对“情”的揄扬,主情成为该时期文学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的彰显与明代中期兴起的心学息息相关。曾经有学者将中国传统哲学看成是一种“情感哲学”(注:可参看蒙培元先生的论文《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45页。),该论点也许过于看重其情感因素而难以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阳明心学具有重情感的特征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为心学既然将心即理作为其哲学的基础,便意味着要将情与性统之于心,从而使其哲学更富活力和创造性。它强调人的意识和主观精神的巨大作用,主张内省,由程朱的先验的伦理本体转向心理本体,带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陈来先生在《宋明理学》一书中说:“良知作为先验原则,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恶’,还表现为‘好善恶恶’,既是道德理性,又是道德情感。良知不仅指示我们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而且使我们‘好’所是,‘恶’所非,它是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的统一。”(注: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可见心学的情感特征已开始被学界所注意,但心学的重情倾向对于中晚明文学思想尤其是词学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故作本文以论述之。
就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进程而言,心学与明代中晚期诗学的流变大致趋于同一,而与词坛的互动关联则较为滞后。心学的一代宗师王阳明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而明代词学的飞速发展则是嘉靖中叶以后,因此,就承传关系而言,影响明代文学的主要是王学左派――以李贽为首的泰州学派。该流派从王艮、徐樾、罗汝芳,到何心隐、李贽,离经叛道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思想发展的基本倾向是背离内圣之学而走向自然人性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