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不少家长都希望孩子早上学,有些家长甚至不惜托各种关系,去修改孩子的出生日期,以达到早上学的目的。当如愿以偿地让孩子在小学报上名以后,家长就会长长舒一口气,像完成一件大事一样放下心来。
孩子提前上学,果真像家长预期的那样,会有一个美妙的前程吗?
家长们应该相信,孩子上小学年龄的确定,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也就是说,孩子的生理、心理只有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他才有承担小学学习任务及其他任务的可能。通观世界各地儿童入小学的年龄,基本都规定在6—7岁之间。我们相信,这种规定既是基于世世代代积累下的经验,更是基于科学研究的验证。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著名的“成熟论”强调,儿童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学习依赖于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他借用另一名学者所做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双生子之一T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双生子中的另一个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到了学习某种技能的时间,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大量的实践也表明,一年级的新生中,比起年龄偏大的孩子,班里年龄偏小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显得比较吃力。他们的接受、学习速度偏慢,难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不容易记住老师交给的任务,有的因为年龄偏小睡眠不足而在早上难以被叫醒……一些老师也反映,现在6岁入学的孩子比过去7岁入学的难教。当不足入学年龄的儿童硬是“挤”进比自己大的团体中时,他们因为年龄小而造成的劣势就会暴露无遗。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是以周围的同伴为参照物的。当年龄小的儿童因为笨手笨脚而显得落后时,他们往往就会变得自卑起来。众所周知,自尊自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支柱之一。当一个人变得自卑时,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会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步履维艰,甚至实际上重新变得很能干时,他也不相信自己。这就是自卑的恶性效应。如果我们让孩子早上了学,但是以牺牲他的自尊自信为代价的,这种代价是巨大的,是得不偿失的。换个角度看看,儿童在正常年龄入学,轻轻松松学习和生活不是很好吗?
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上小学以后,他就进入了“非游戏阶段”。求学阶段,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在等着;工作以后,有更多的任务在等着:成家、立业……而学龄前时期,是儿童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以游戏为生活主调的他们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可这段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仅占6年,作为家长为什么还非要压缩这本来就很短的美好时光呢?
一些家长愿意让儿童早上学,可能是受了这些年一些宣传的影响,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等。于是乎,一些家长急于把孩子送进学校,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以为这样就不至于落后。其实,知识、本领是随处可学的,不一定非要进学校。未进小学之前,儿童照样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而且这种学习常常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更好。比如,儿童搭积木,在家长看来,就是孩子在游戏。但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空间知觉能力,往往为他以后学习立体几何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况且,儿童的学习是多方面的。知识仅仅只占其中很小的比重。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交际能力、情绪情感调控能力、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等等。大量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人们常常看到,有的人智商很高,却不一定能取得成就;而另外一些人虽智商平平,却取得了很大成功。这说明知识、智力都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它是智力发展和发挥的内驱力。也就是说,没有非智力因素的驱动,智力的作用难以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它才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对有成就的人和天才儿童的研究表明,他们并不比常人聪明许多,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常人身上少见的品质:求知欲强、自信心强、勤奋坚持、成就动机强等。爱迪生称其发明是由“1%的天才加99%的勤奋得来的”。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的。”这都充分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而非智力因素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培养的,而且由于学龄前阶段知识学习的任务相对少,教师、家长都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奠基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打下良好个性的基础,将会使儿童一生受益。新精神分析学家荷妮(K.Homey)有一个著名论断,童年期的负面经历往往是成年后神经症的根源。许多成年后患强迫症、恐惧症的人,往往都是童年期就有了不幸的种子。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个性培养的重要性。抓紧儿童学龄前期的美好时光,教给他们一些感兴趣且能接受的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上,才应是家长要做的事情。
有些家长给儿童改生日提前上学,可能是因为孩子离上学的年龄相差不多,家长担心孩子第二年上学年龄太大。其实,孩子在班里年龄偏大,未必是坏事。前面说过,儿童的自我评价是以同伴为参照物的。年龄偏大的孩子,各方面能力也相对较强,这样他们容易变得自信。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女孩的发展往往也早于男孩。因此,男孩子上学稍微晚一些,也许恰恰是他们最适宜上学的年龄。
孩子提前上学,果真像家长预期的那样,会有一个美妙的前程吗?
家长们应该相信,孩子上小学年龄的确定,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也就是说,孩子的生理、心理只有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他才有承担小学学习任务及其他任务的可能。通观世界各地儿童入小学的年龄,基本都规定在6—7岁之间。我们相信,这种规定既是基于世世代代积累下的经验,更是基于科学研究的验证。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著名的“成熟论”强调,儿童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学习依赖于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他借用另一名学者所做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双生子之一T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双生子中的另一个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生理成熟到了学习某种技能的时间,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大量的实践也表明,一年级的新生中,比起年龄偏大的孩子,班里年龄偏小的孩子在各方面都显得比较吃力。他们的接受、学习速度偏慢,难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不容易记住老师交给的任务,有的因为年龄偏小睡眠不足而在早上难以被叫醒……一些老师也反映,现在6岁入学的孩子比过去7岁入学的难教。当不足入学年龄的儿童硬是“挤”进比自己大的团体中时,他们因为年龄小而造成的劣势就会暴露无遗。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是以周围的同伴为参照物的。当年龄小的儿童因为笨手笨脚而显得落后时,他们往往就会变得自卑起来。众所周知,自尊自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支柱之一。当一个人变得自卑时,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他会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步履维艰,甚至实际上重新变得很能干时,他也不相信自己。这就是自卑的恶性效应。如果我们让孩子早上了学,但是以牺牲他的自尊自信为代价的,这种代价是巨大的,是得不偿失的。换个角度看看,儿童在正常年龄入学,轻轻松松学习和生活不是很好吗?
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上小学以后,他就进入了“非游戏阶段”。求学阶段,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在等着;工作以后,有更多的任务在等着:成家、立业……而学龄前时期,是儿童一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以游戏为生活主调的他们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可这段时间在人生的长河中仅占6年,作为家长为什么还非要压缩这本来就很短的美好时光呢?
一些家长愿意让儿童早上学,可能是受了这些年一些宣传的影响,比如,“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等。于是乎,一些家长急于把孩子送进学校,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以为这样就不至于落后。其实,知识、本领是随处可学的,不一定非要进学校。未进小学之前,儿童照样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而且这种学习常常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效果更好。比如,儿童搭积木,在家长看来,就是孩子在游戏。但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空间知觉能力,往往为他以后学习立体几何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况且,儿童的学习是多方面的。知识仅仅只占其中很小的比重。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交际能力、情绪情感调控能力、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等等。大量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人们常常看到,有的人智商很高,却不一定能取得成就;而另外一些人虽智商平平,却取得了很大成功。这说明知识、智力都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而非智力因素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它是智力发展和发挥的内驱力。也就是说,没有非智力因素的驱动,智力的作用难以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它才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对有成就的人和天才儿童的研究表明,他们并不比常人聪明许多,但他们身上却有着常人身上少见的品质:求知欲强、自信心强、勤奋坚持、成就动机强等。爱迪生称其发明是由“1%的天才加99%的勤奋得来的”。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的。”这都充分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而非智力因素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培养的,而且由于学龄前阶段知识学习的任务相对少,教师、家长都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奠基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打下良好个性的基础,将会使儿童一生受益。新精神分析学家荷妮(K.Homey)有一个著名论断,童年期的负面经历往往是成年后神经症的根源。许多成年后患强迫症、恐惧症的人,往往都是童年期就有了不幸的种子。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个性培养的重要性。抓紧儿童学龄前期的美好时光,教给他们一些感兴趣且能接受的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上,才应是家长要做的事情。
有些家长给儿童改生日提前上学,可能是因为孩子离上学的年龄相差不多,家长担心孩子第二年上学年龄太大。其实,孩子在班里年龄偏大,未必是坏事。前面说过,儿童的自我评价是以同伴为参照物的。年龄偏大的孩子,各方面能力也相对较强,这样他们容易变得自信。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女孩的发展往往也早于男孩。因此,男孩子上学稍微晚一些,也许恰恰是他们最适宜上学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