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教学中要把握的几个“要变”与“不能变”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999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搞好“原理”课教学,实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关键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或把握好几个“要变”与“不能变”。本文对几个“要变”和“不能变”作出了阐释:几个“要变”即教学内容要变、教学话语要变、教学方式要变、教学手段要变;几个“不能变”即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能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不能变、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不能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不能变。
  [关键词]“原理”课;课堂教学;“要变”;“不能变”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2-0122-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2.022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期待。他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承担着价值引导和思维方法培育的功能,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可见,搞好“原理”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使其终身受益。要搞好“原理”课教学,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期待,达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原理”课教学提出的要求,关键是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和把握好几个“要变”与“不能变”。
  一、“原理”课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要变”
  (一)教学内容要变
  2007年,“原理”课首版教材出版,之后又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出版了5个修订版。“原理”课教材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吸取理论界研究的新成果,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层面充实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发展,及时修订,增加和充实原理的新内容,使教材不断完善,理论性、现实性、可读性明显增强,受到好评[3]。从几个修订版本来看,“原理”课教材的内容一直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教材编写组成员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和对青年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师生的意见和当时党的理论创新情况对教材内容及时地进行了增删、修改、调整和完善。正因如此,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充分熟悉教材内容与前一版本相比发生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对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讲稿等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调整。此外,还要随时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和中央有关会议精神融入到教學内容当中去,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一次备课一劳永逸。
  (二)教学话语要变
  教学话语要变,就是要求“原理”课教师要努力转换表达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有其特定的要求和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它对话语系统的选择,要较多地运用学术语言、文件语言和书面语言。课堂教学直接面对青年学生,应该运用更加多样、新颖、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以贴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贴近青年学生的思维和接受方式。这就是表达方式的转换问题。”[4]
  这里所讲的转换表达方式,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教材话语解读“转译”为教学话语,而且要与时俱进,把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生动新颖的生活世界语言适当地吸收进来。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严肃的、学术性浓的、理论性强的、单一性的教材话语体系有效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动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话语体系。简而言之,就是要在教学话语上做到“大众化”“情境化”和“时代化”。所谓教学话语的“大众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材上“枯燥艰涩”“高雅难懂”的理论性、专业性语言解读“转译”成“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生活化、大众化语言;所谓教学话语的“情境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话语要随着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环节设置等“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绝不可以一种话语模式一贯到底;所谓教学话语的“时代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吸收具有时代特点、中国特色的话语形式,包括适当地利用相关网络语言、流行语言等日常生活用语来为教学服务,使教学话语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5]。当然,教学话语的“大众化”和“时代化”应注意把握好分寸,坚决杜绝为了“媚俗”“迎合”而引入庸俗、不健康的成分,使课堂教学夹杂着低级趣味。
  (三)教学方式要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环节,如果“原理”课仍然沿袭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肯定难有实质性的提升。现代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讲求变化、注重互动,常常将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分析式、翻转课堂、慕课等多种教学方式或形式结合起来运用,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例如,在进行“原理”课专题教学时,就综合运用了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积极思考、参与互动的平台。仅讨论式教学,在各专题中设置了思考与讨论题,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自由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如,在专题“真理与价值: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中设置了讨论题“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又如何驳斥‘强权就是真理’之说呢?”在专题“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谜的破解”中设置了讨论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等等。总之,“原理”课教师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期望值高、好奇心强等特点,以及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际需要,尽可能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或者经常进行一些教学方式的转换,以消除课堂上学生的感官和心理疲劳,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原理”课教学真正达到“入耳、入脑”,最终“管用”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要变
  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接受能力较强,加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一般乐于、善于、易于接受新事物,所以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的课件一般设计得比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运用的教学手段也相对有新意、多样化。相反,高龄教师在这个方面就有所欠缺。许多高龄教师对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感到有心无力或存有畏难心理,故此,仍有不少人在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上一张嘴。当然,这里也并非简单地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重要性。有些教师确实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也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能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用,无疑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时代在变、要求在变,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要跟着变,要不断地把一些新的教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特别是像“原理”课这样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一些主要的原理、观点、案例等以更加直观、生动、简洁的形式有效地呈现给学生,就能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原理”课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不能变”
  (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能变
  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并坚持对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整体性研究,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块整钢”[7]。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整体性,而且在结构、过程方面也都体现了其整体性[8]。有学者认为,应该从4个方面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9]
  既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整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原理”课教师一定要理解、把握、坚持并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大特点和优点,这一理念要始终坚持不能变。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些高校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块整钢”切割成“若干碎片”,安排具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专业背景的教师对“原理”课进行分割式教学,偏离了“原理”课的定位和基本要求;一些高校教师把教学重点过度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倾斜,使得该部分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3甚至更多,造成课时分配严重不合理;更有一些高校的部分教师对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几句带过或干脆省略不讲,完全交由学生自学,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得龙头蛇尾或有头无尾,破坏了其完整性。以上种种教学安排严重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各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难以满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原理”课教学提出的要求,应该尽快加以纠正。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不能变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也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其理论时就声明,他们的理论是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服务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0]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反过来也要为进一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服务。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要以发展了的、本地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要求,在“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及其先进分子代表——无产阶级政党的这一阶级立场,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个科学体系,更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教授给学生,这一点要坚持不能变。换言之,教师必须带着深厚的阶级情感来讲授“原理”这门课程,竭力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进行辩护,而不能偏离或忽视这门课程的阶级性,更不能在课堂上大肆宣扬西方社会思潮、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或发表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有损于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这也是“原理”课教师必须坚守的政治底线。
  (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不能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早在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并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产物,也是实践的指南,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践。正因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居于如此基础性的地位,以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又被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毛泽东也曾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13]这就是说,理论与实际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原理”课教师一定要突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地贯彻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这一理念要坚持不能变。故此,一方面,在“原理”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尽可能运用最新的、最生动的案例来诠释、论证理论;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在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所学原理的理解,真正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这要求“原理”课教师还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工作。   (四)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不能变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但绝不是故步自封、拒绝发展的教条,它同其他任何科学理论一样,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需要不断地通过接受批判、检验、补充而获得进步和发展。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4]“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5]马克思主义诞生近170年来的实践充分证实了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也清晰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性、发展性和开放性。所以,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维护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强调其相对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这一点要坚持不能变。具体而言,“原理”课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就它作为一个整体、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言,但在某些部分、某些地方可能存在不完备、不科学甚至错误之处,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它,即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因此,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来照搬照抄,容不得质疑和批评,拒绝发展和进步,同时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包容和接纳一切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开放性。在“原理”课教学中,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既是科学的又是发展的、既是权威的又是开放的这样一个“刚柔相济”的理论来进行讲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具可接受性和可信服性,才能真正拨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之弦。
  参考文献:
  [1][6]新华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
  [2] [9]朱宗友.試论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几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102-104.
  [3]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修订情况回顾[J].思想理论教育,2015(9):10-14,54.
  [4]黄伟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9(5):57-61.
  [5]谭文华.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的“四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113-114,117.
  [7]唐昆雄.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25-28.
  [8]孙磊,郜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体性教学思维方式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73-76.
  [10][11][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56-57.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0.
  [14][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742-743.(责任编辑:申寅子)
  Several “Should be Changed” and “Cannot be Changed” to Grasp in the Teaching of Principles
  TAN Wenhua
  (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principle” and realize its teaching 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 the key is to adhere to or grasp several “should be changed” and “cannot be changed”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is paper makes an explanation to several “should be changed” and “cannot be changed”. Several “should be changed” means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changed, teaching discourse should be changed, teaching ways should be changed, and teaching means should be changed while several “cannot be changed” means the emphasis on the integrity of Marxism cannot be changed, the adherence to class nature of Marxism cannot be changed, the highlighting of practicality of Marxism cannot be changed,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cannot be changed.
  Key words: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should be changed”; “cannot be changed”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建设学前教育专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云南省5所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发现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人才培养方案本身存在优势与不足。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趋势,结合各校实际、区域经济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情况,应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
在当前破"五唯"的背景下,研究生动态淘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英国研究生动态淘汰机制反映了其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加强教育监督和反馈工作,
期刊
文章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为视角来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两者的内涵、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基于新假设的翻转课堂模式具备较高可行性,并能充分体
[摘要]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法本科教学,首先要树立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为统领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其中案例的选取应遵循典型性、时效性和相关性;可通过利用线上交互平台改变考核方式,开辟“第二课堂”;现实与虚拟有机结合来保障案例教学的真正“落地”。同时,要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打造本校国际法教学特色,做到“授人以渔”。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国际法本科教学;案例教学;国际法  
本文基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相关数据,采用“学科创新指数”①这一概念,探究了大学学科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学科分类的视角对区域的创新发展定位进行了
[摘要]从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看,其本质是培育人的生命自觉的活动;从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看,其本质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因而,教育应是培育生命自觉与以文化人的二维统一。为此,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对“生命”与“化”的关注。  [关键词]教育;以文化人;生命自觉;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3-0007-04  [DOI]1013980/jcnki
[摘 要]新时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具有现实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它是实现中国梦与完善教育内核的重要步骤。当前国家认同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实践中取得长足进展,同时也凸显出了较大问题。具体表现为国家认同教育在“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上的脱节,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形式教育,而缺乏本质认识;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践体验,亦即缺少了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只注
日本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对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性能力的发展达成了共识,少子高龄化现象对日本幼儿教育产生挑战。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17年颁布了最新修订的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自我调适、变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其转型的核心在于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国际化办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