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来源 :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上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独创性、突破性、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自身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作文中必须注意的,而作文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离不开说话的创新和写作的创新。
  1说话的创新
  事实证明,只有从思维的激活上才能改变旧貌,课本教学中鼓励质疑,习题里挑瑕疵,生活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开朗活跃……这些看似与提笔作文无关,但它才是最重要的准备酝酿,如果缺少思维激活的积淀,也制造不出美文佳作的好酒来。因此,笔者认为说话的创新宜从以下两点人手。
  1.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天性,让他们敢于大胆的说,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允许他们说错并改错。还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才会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
  1.2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些展示自己才能、水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想说。利用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及社会课搞“好书伴我行”(推荐书),“关注时事,关注生活”的热点话题探讨,“我爱我班”的演讲会,班委上岗就职演说等系列活动,由同学自己策划、组织、参与,人的态势是积极的,就造就了鲜活的个性。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想说,自身价值得到肯定,便会憧憬新的价值的发现。
  2写作的创新
  常有报告:美国学生看上去平时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文时常有独特见解,丽我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不错,但毕业论文却四平八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突破,追根溯源,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 因此笔者认为,写作的创新即是思维的创新的一种形式。写作的创新要在作文中得到体现,宜从以下几点人手。
  2.1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创新思维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是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因而必须扩大阅读量,以此促进作文、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开阔眼界,胸中才会涤荡文化底气。
  2.2在写作中进行思维创新的指导。
  A、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作文上的求异思维表现在立意、选材、结构上。言语贵有新意,应尽量引导学生挖掘事物的多意性,以扩大选择余地。 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正是创新火花的闪烁。选材上的求新立异是必须时时充实他们的知识宝库,与时代同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班的说话训练题目《口头作文》已有近一百个题目,随时有大量即时的信息收录形成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应经常提供新的信息、观念,激发他们自己去保持新鲜的兴趣,材料在他们的笔下才不会陈旧丽有限。丽结构的新异芷是不要让所谓的例文套路讲授变成“新八股”。模仿是学习的起步,但突破不了它如同丢不了拐杖,学生有了谋篇布局、段落篇章的基础知识后,就希望自己的独特得到哪怕一点点肯定。
  B、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构成成分。发散正是借助了想象与联想这对双翼才会飞得更远。
  3思维创新的体现
  学生说话的创新和写作的创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创新,而思维的创新将会在学生作文中得到体现。
  3.1首先体现为立意的创新。立意是指一篇文章韵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等。人云亦云,一是没有价值,二是没有新意。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后,就会养成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而不会人云亦云,不会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会迷信权威,且善于质疑。
  3.2其次表现为材料的创新。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创新习惯、创新能力后,就会用心去观察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笔者引导学生用新的眼光看待母亲、看待老师,然后再去写母亲、写老师,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3.3表现为布局的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模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人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3.4最后表现为语言的创新。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就会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另外,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库,加强了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经过学习、吸收、消化后,创造出新的符合语法规范的个体,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语言创新的又一境界。
  总之,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犹如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一定会点明作文探寻的前路。也唯有创新才能树时代新人、社会将才!
其他文献
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 活动 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 活动 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
期刊
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可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说”与“写”分离,则两败俱伤;学生懂得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能“说”会“写”才是实质性目的。所谓下笔如有神、才能相得益彰。 我教一年级语文的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出以下几点重要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1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和语言进行亲密接触,让语言不但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胸中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善于发现作文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在教师不厌其烦的训练下,甚至对写作产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分注重识字技能的传授,一味地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往往被视为纯技能性的训练,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记,学生不堪重负,而结果却是事倍功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影响到读和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相信在不久之后许多学生一定会消除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
期刊
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阅读能力差,就很难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阅读速度慢,阅读策略不对头,在阅读课外书时就很难作到广采博取,知识量就会受到影响。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浅谈如何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改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1认识阅读中的“通”  古人把阅读概括为三个词:磨破,识破,突破,这三个“破”,正是我们阅读过程中应达到的目的。阅读中
期刊
作文长期以来是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高中阶段更是如此。高中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老师一说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因为收起来的学生作文不要说“入格”,就是很多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很多学生也不喜欢作文课, 有的学生没有写作欲望,因为总是把握不住评卷老师的脉搏,无论怎么写都得不了理想的分值;有的一写作就错别字满篇,词汇积累不够,词不达意,干脆就凑个字数、人数,把老师搪塞过去。作文真也就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运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在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在语文教学中,十有八九的教师认为习作教学成了他们的拦路虎。不知怎样才上学生会写习作,写好习作。每完成一个单元的习作,就有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但接下来的批阅又成了一座大山,直到下次习作才能彻底摧毁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收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解读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通过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
期刊
【摘要】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应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离开学生的主体参与,那都只能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换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如是说。只有学生好学,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