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出生便有先天性视力缺陷,自小夜盲和弱视。
面对生理的缺陷,他默默承受、暗自奋发,铆足干劲考进了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毕业后在外资企业供职,收入稳定,家庭美满。
当他以为命运就此平静,突然恶化的视力却让他再次坠入黑暗。
厄运面前,党组织给了他温暖,让他在重寻光明的路上,有了坚实的依靠。
“至暗时刻”
他叫张孝友,出生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偏远农村。一出生,他便患有先天性夜盲和弱视,虽然双眼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视力却远远弱于常人。
8岁时,张孝友进入东至县汪坡小学读书。由于视力不好,他看不清老师的板书。父母专程去学校与老师沟通,希望尽量能把他的座位靠前安排。
因为张孝友的眼睛看起来和常人无异,因此老师并不太相信。为这事,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他站在第三排,念出写在黑板上的字。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张孝友极力控制住瑟瑟发抖的身体,拼命睁大眼睛,想把黑板上的字看清,但无论怎么也看不真切。
他怯怯地说:“我看不清……”
一些不懂事的同学爆发出笑声:“看不清楚?那么大个字,他在第三排居然看不清楚……”
听到这些话,张孝友紧紧攥着拳头,把眼泪硬生生憋了回去。
13岁时,张孝友升入东至县汪坡中学。每天晚自习放学后,其他同学凭借路灯就能看清道路,张孝友却必须举着手电筒。
一个隆冬的雨夜,张孝友像往常一样打着手电筒回家。雨天道路湿滑,雨水更让他视线模糊。一个踉跄,他倏地滑进了路旁的小水沟。
张孝友艰难地爬起来,摸索着路沿,用手撑地爬回了路面。
两三个调皮的同学围着他打转,却没人伸手扶他,甚至还有人嘲笑……这样的经历,让年幼的张孝友不断地问自己两个问题:“我和别人不一样吗?我能和别人一样吗?”
而寻找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也成为他人生最大的意义。
张孝友虽然眼睛比别人差,成绩却是格外的好。
小学时,张孝友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中学时也位列前三。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重庆大学软件学院。
大部分同龄人都不能企及的成绩,近乎半盲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孝友深知,先天不足的自己,唯有后天加倍努力才能成为强者。别人看一遍的书,他就看三遍、四遍、五遍;别人晚上10点睡觉,他就第二天凌晨才睡……他的付出要比正常人多很多很多。
2006年,对他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也是他身份转变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从重庆大学毕业后,张孝友的组织关系就挂靠在重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他成为重庆市社会流动人才党委管理的一名流动党员,先后在3家外资机构工作,收入颇丰,其间还娶了贤惠的妻子,有了可爱的女儿。
却不想,命运又一次跟张孝友开了一个玩笑。
2013年,张孝友在成都工作时,发现自己的视力愈发下降,到医院经检查确诊为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患者只能看到中心视野5—10度的景象,周边视野几乎丧失,目前难以根治。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心视野也会逐渐丧失,直至完全失明。张孝友虽然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但效果并不好。
如今,张孝友的视力依然持续下降,双眼视力均低于0.05度,视野小于5度——已达到法定眼盲标准。
对于刚过上幸福生活的张孝友来说,痛苦的煎熬再次降临。起初,他烦躁,继而又恐慌。因为自尊心很强,他很少与家人倾诉内心的苦闷。那段时间,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只能一次次地与自我对话、缠斗。
自强之歌
放大、再放大,几十倍地放大,电脑上的字依旧模糊。
张孝友知道,是告别工作的时候了。
2017年4月,他正式提交辞呈,从此离开了自己十分喜爱的软件开发行业。
失业对张孝友的打击很大——他失去了生计的来源,也告别了奋斗多年的事业。
如今,该做什么?现在到了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到底该如何选择呢?偶然加入一个微信群后,张孝友遇到一个天津的老中医。老中医姓杨,从事盲人按摩多年,经验丰富,经常跟群友交流当盲人按摩师的心得。这给了张孝友启发,他认为学习中医推拿,既能掌握一门技术,又能赚钱养家,简直是两全其美。
心动不如行动。2017年6月,张孝友买了去天津的机票,开始向杨师傅学习中医推拿。
按摩师需要对解剖、经络、穴位等了然于心,这对普通人来说都不容易,更何况是转行而来的张孝友?为此,他用录音机将杨老师的讲课内容录下来,下课后再反复听和练习,揣摩每个动作的要领。
在练习时,手指肿痛是家常便饭,有时练到端碗拿筷子都痛。手肘更是常常被磨破出血,贴上创可贴也于事无补。
有好几次练习结束后,张孝友都感到手臂黏糊糊的,一摸还有些湿润,拿在鼻子下一闻:腥腥的——他才明白是旧伤口又撕裂了,血没止住,把袖子给浸染了。
伤和疼还不是最折磨張孝友的。体力不支,身体处在极限疲劳边缘,是最让张孝友想放弃的,但说着要放弃,他却一直咬牙坚持着。
因为张孝友明白,唯有背水一战,人生才有希望。
在天津学习两个月后,张孝友带着杨师傅的嘱托和谋生的新本领飞回了重庆。
爱的力量
回重庆后,张孝友到处找亲戚朋友体验他的学习成果。可评价却喜忧参半,这让张孝友再次犯了难。
天津推拿讲求指法,力道相对重庆人来讲较轻。“你这样按下去,别人怕是觉得你在磨时间,不得来哟。”姐夫的一句话,又一次击中了张孝友的“软肋”。
是的,毕竟是在重庆发展,应该符合本地人的需求,不服输的张孝友又开始四处找老师,学习本土中医推拿手法。 2017年9月,张校友找到了时任沙坪坝区残联副主席张军,拜师学艺。
再次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张孝友有些吃不消。有时候练习完后,他的手指扭成了一堆,要用手掰才能掰开。有一次,连续练习6个小时后,张孝友体能到达极限,心悸发慌,差点倒下。他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
2017年11月的一个中午,电话铃声响起,一个陌生的声音传来:“是张孝友同志吗,我是一总支16支部书记林煌,最近有什么困难吗?”
张孝友没有想到,在自己最身心俱疲、孤独无助的时候,党组织竟然惦记着自己,主动联系关心自己。
内心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出,张孝友把多年来憋在心里的话,一股脑全跟林书记吐露出来。
“组织对你的情况有所了解,过段时间,我们想来慰问你,你要好好坚持下去!”听完张孝友的遭遇,林煌书记动情回复道。
张孝友感觉内心缺失的东西,突然被填补了起来,这种来自除家人外的关爱,还是张孝友第一次感受到,这种爱撬开了张孝友封闭多年受伤的心。
有了组织的依靠,张孝友仿佛有了巨大的力量,开始拼命地训练,咬牙坚持,攻克下所有困难。
2017年12月,张孝友超出张老师预期,提前出师了。
出师后,张孝友和妻子积极寻找店面,短短一个月跑了20多个地方,最终敲定开店地址——沙坪坝微电园首创光合城一期。
虽然地址选好了,但是开店的其他程序让张孝友焦头烂额。
当张孝友为开店的一些问题一筹莫展时,2018年1月30日,流动人才党委副书记熊荣军带着党委工作人员登门慰问。大家不仅为张孝友开店出谋划策,还带来了一笔慰问金。“真的说不出的感动!”现在回想起来,张孝友依然感激不已。
2018年3月3日,张孝友的“张氏推拿店”隆重开业。当天上午10点,新店迎来了第一个客人——一位50多岁的老人。
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张孝友深吸一口气,将刚劲、柔和、持久渗透的力道,持续注入到推、揉、按、压、理、打等动作上,让客人很是受用。没过几天,这位客人又再次登门。
“虽然开业不久,但现在已经有不少回头客。”张孝友笑着说。
担心张孝友才开店有困难,林煌每隔两周就要跟张孝友通电话,询问他的近况。
“组织的这份温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增添了我对未来的信心。今后我要在组织的领导下,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学习,争取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有所建树,不成为组织与社会的负担,更期待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能给像我一样失明的朋友们找到一条出路,憑借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这是张孝友在《致组织的一封信》上的表白。
现在,张孝友不再纠结。记忆里色彩斑斓的世界,也仅仅是心灵深处模糊而柔软的记忆。
而对当年那两个问题,张孝友已经找到了答案:“熟悉黑暗并不代表向现实妥协,我现在已经重新寻回了信心,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面对生理的缺陷,他默默承受、暗自奋发,铆足干劲考进了重庆大学软件学院,毕业后在外资企业供职,收入稳定,家庭美满。
当他以为命运就此平静,突然恶化的视力却让他再次坠入黑暗。
厄运面前,党组织给了他温暖,让他在重寻光明的路上,有了坚实的依靠。
“至暗时刻”
他叫张孝友,出生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偏远农村。一出生,他便患有先天性夜盲和弱视,虽然双眼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视力却远远弱于常人。
8岁时,张孝友进入东至县汪坡小学读书。由于视力不好,他看不清老师的板书。父母专程去学校与老师沟通,希望尽量能把他的座位靠前安排。
因为张孝友的眼睛看起来和常人无异,因此老师并不太相信。为这事,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他站在第三排,念出写在黑板上的字。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张孝友极力控制住瑟瑟发抖的身体,拼命睁大眼睛,想把黑板上的字看清,但无论怎么也看不真切。
他怯怯地说:“我看不清……”
一些不懂事的同学爆发出笑声:“看不清楚?那么大个字,他在第三排居然看不清楚……”
听到这些话,张孝友紧紧攥着拳头,把眼泪硬生生憋了回去。
13岁时,张孝友升入东至县汪坡中学。每天晚自习放学后,其他同学凭借路灯就能看清道路,张孝友却必须举着手电筒。
一个隆冬的雨夜,张孝友像往常一样打着手电筒回家。雨天道路湿滑,雨水更让他视线模糊。一个踉跄,他倏地滑进了路旁的小水沟。
张孝友艰难地爬起来,摸索着路沿,用手撑地爬回了路面。
两三个调皮的同学围着他打转,却没人伸手扶他,甚至还有人嘲笑……这样的经历,让年幼的张孝友不断地问自己两个问题:“我和别人不一样吗?我能和别人一样吗?”
而寻找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也成为他人生最大的意义。
张孝友虽然眼睛比别人差,成绩却是格外的好。
小学时,张孝友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中学时也位列前三。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重庆大学软件学院。
大部分同龄人都不能企及的成绩,近乎半盲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孝友深知,先天不足的自己,唯有后天加倍努力才能成为强者。别人看一遍的书,他就看三遍、四遍、五遍;别人晚上10点睡觉,他就第二天凌晨才睡……他的付出要比正常人多很多很多。
2006年,对他来说是难忘的一年,也是他身份转变的一年,这一年他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从重庆大学毕业后,张孝友的组织关系就挂靠在重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他成为重庆市社会流动人才党委管理的一名流动党员,先后在3家外资机构工作,收入颇丰,其间还娶了贤惠的妻子,有了可爱的女儿。
却不想,命运又一次跟张孝友开了一个玩笑。
2013年,张孝友在成都工作时,发现自己的视力愈发下降,到医院经检查确诊为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患者只能看到中心视野5—10度的景象,周边视野几乎丧失,目前难以根治。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心视野也会逐渐丧失,直至完全失明。张孝友虽然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但效果并不好。
如今,张孝友的视力依然持续下降,双眼视力均低于0.05度,视野小于5度——已达到法定眼盲标准。
对于刚过上幸福生活的张孝友来说,痛苦的煎熬再次降临。起初,他烦躁,继而又恐慌。因为自尊心很强,他很少与家人倾诉内心的苦闷。那段时间,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只能一次次地与自我对话、缠斗。
自强之歌
放大、再放大,几十倍地放大,电脑上的字依旧模糊。
张孝友知道,是告别工作的时候了。
2017年4月,他正式提交辞呈,从此离开了自己十分喜爱的软件开发行业。
失业对张孝友的打击很大——他失去了生计的来源,也告别了奋斗多年的事业。
如今,该做什么?现在到了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到底该如何选择呢?偶然加入一个微信群后,张孝友遇到一个天津的老中医。老中医姓杨,从事盲人按摩多年,经验丰富,经常跟群友交流当盲人按摩师的心得。这给了张孝友启发,他认为学习中医推拿,既能掌握一门技术,又能赚钱养家,简直是两全其美。
心动不如行动。2017年6月,张孝友买了去天津的机票,开始向杨师傅学习中医推拿。
按摩师需要对解剖、经络、穴位等了然于心,这对普通人来说都不容易,更何况是转行而来的张孝友?为此,他用录音机将杨老师的讲课内容录下来,下课后再反复听和练习,揣摩每个动作的要领。
在练习时,手指肿痛是家常便饭,有时练到端碗拿筷子都痛。手肘更是常常被磨破出血,贴上创可贴也于事无补。
有好几次练习结束后,张孝友都感到手臂黏糊糊的,一摸还有些湿润,拿在鼻子下一闻:腥腥的——他才明白是旧伤口又撕裂了,血没止住,把袖子给浸染了。
伤和疼还不是最折磨張孝友的。体力不支,身体处在极限疲劳边缘,是最让张孝友想放弃的,但说着要放弃,他却一直咬牙坚持着。
因为张孝友明白,唯有背水一战,人生才有希望。
在天津学习两个月后,张孝友带着杨师傅的嘱托和谋生的新本领飞回了重庆。
爱的力量
回重庆后,张孝友到处找亲戚朋友体验他的学习成果。可评价却喜忧参半,这让张孝友再次犯了难。
天津推拿讲求指法,力道相对重庆人来讲较轻。“你这样按下去,别人怕是觉得你在磨时间,不得来哟。”姐夫的一句话,又一次击中了张孝友的“软肋”。
是的,毕竟是在重庆发展,应该符合本地人的需求,不服输的张孝友又开始四处找老师,学习本土中医推拿手法。 2017年9月,张校友找到了时任沙坪坝区残联副主席张军,拜师学艺。
再次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张孝友有些吃不消。有时候练习完后,他的手指扭成了一堆,要用手掰才能掰开。有一次,连续练习6个小时后,张孝友体能到达极限,心悸发慌,差点倒下。他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
2017年11月的一个中午,电话铃声响起,一个陌生的声音传来:“是张孝友同志吗,我是一总支16支部书记林煌,最近有什么困难吗?”
张孝友没有想到,在自己最身心俱疲、孤独无助的时候,党组织竟然惦记着自己,主动联系关心自己。
内心的情感如潮水般涌出,张孝友把多年来憋在心里的话,一股脑全跟林书记吐露出来。
“组织对你的情况有所了解,过段时间,我们想来慰问你,你要好好坚持下去!”听完张孝友的遭遇,林煌书记动情回复道。
张孝友感觉内心缺失的东西,突然被填补了起来,这种来自除家人外的关爱,还是张孝友第一次感受到,这种爱撬开了张孝友封闭多年受伤的心。
有了组织的依靠,张孝友仿佛有了巨大的力量,开始拼命地训练,咬牙坚持,攻克下所有困难。
2017年12月,张孝友超出张老师预期,提前出师了。
出师后,张孝友和妻子积极寻找店面,短短一个月跑了20多个地方,最终敲定开店地址——沙坪坝微电园首创光合城一期。
虽然地址选好了,但是开店的其他程序让张孝友焦头烂额。
当张孝友为开店的一些问题一筹莫展时,2018年1月30日,流动人才党委副书记熊荣军带着党委工作人员登门慰问。大家不仅为张孝友开店出谋划策,还带来了一笔慰问金。“真的说不出的感动!”现在回想起来,张孝友依然感激不已。
2018年3月3日,张孝友的“张氏推拿店”隆重开业。当天上午10点,新店迎来了第一个客人——一位50多岁的老人。
紧张是不可避免的,张孝友深吸一口气,将刚劲、柔和、持久渗透的力道,持续注入到推、揉、按、压、理、打等动作上,让客人很是受用。没过几天,这位客人又再次登门。
“虽然开业不久,但现在已经有不少回头客。”张孝友笑着说。
担心张孝友才开店有困难,林煌每隔两周就要跟张孝友通电话,询问他的近况。
“组织的这份温暖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增添了我对未来的信心。今后我要在组织的领导下,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学习,争取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有所建树,不成为组织与社会的负担,更期待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能给像我一样失明的朋友们找到一条出路,憑借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这是张孝友在《致组织的一封信》上的表白。
现在,张孝友不再纠结。记忆里色彩斑斓的世界,也仅仅是心灵深处模糊而柔软的记忆。
而对当年那两个问题,张孝友已经找到了答案:“熟悉黑暗并不代表向现实妥协,我现在已经重新寻回了信心,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