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批评理论中,意识形态批评是产生于20实际60年代的最重要、也最富于活力的电影理论和批评路径之一。它有效的将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传统、后结构主义、电影的文本细读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某种使电影批评介入社会现实或社会斗争的方式之一。在当今社会斗争已趋于神话,娱乐致死的年代,意识形态批评对于剖析影视作品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依然保持着现实的生命力。本文试图以意识形态批评的方法,探讨奥斯卡获奖影片《撞车》中所隐藏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及在此之上的思考和批评,其二是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在此笔者加以简要介绍。
首先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以及在此之上发展出来的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的思路与方法。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国家机器:权力机构、法庭、监狱、军队等等,具有鲜明的统治与暴力特征。
葛兰西则指出,统治阶级无时无刻不在试图确立自己的文化霸权地位。统治阶级将与己有利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级的过程,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措施,而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认同来实现。霸权的实现是一个赢得价值共识的过程,市民社会可以利用霸权实施的特点,与统治阶级进行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较量。
二、影片分析
分析电影的意识形态性,美国影片可以说是一个突出的例证。美国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美国至上”的意识,正在通过电影等传媒形式得以在更大范围里播撒,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渗透比以往更为隐蔽、多样化和更有力量,冲击和改变着传统民族的价值理想和身份认同。
《撞车》将镜头对准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问题,通过貌似公允的故事架构,探讨矛盾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尽管影片运用了很多娴熟的电影技巧和打破常规的人物设置,但是其隐藏表层之下的叙述却有着两个目的,让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在银幕中得到宣泄并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宣泄和解决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这也就是阿尔都塞所指出的:个人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想象的关系。
1.《现实时空》。尽管本片的中心议题是不同种族的歧视问题,然而影片开头格莱姆警官的一番话却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另一个维度。“洛杉矶,没有人会接触到你,总是隔着这层金属和玻璃。我想我们很久没有体会那种接触的感觉。我们互相撞击,从而找到某些感觉。”
在影片开始就抛出这段煽情的台词,是为了给后面发生诸多矛盾给出一个大的原因: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冷漠,才是不同民族发生摩擦的原因。然而将这个原因与种族问题夹杂在一起,就有些故布疑阵。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隔膜是任何一个现代大都市都会出现的问题,给出如此宽泛的理由,是否是为了抹灭美国社会及政治环境长期对非美裔居民的歧视与不公待遇?
2.《波斯店主和修锁匠》。波斯店主是一个整天怒气冲冲的老头,因为被误认为是阿拉伯裔,波斯老头的小店被砸,砸店者并未出现,甚至留下的文字都未出现,这无疑是一种淡化处理。于是,在现代社会的隔膜之外,恐怖主义又成为歧视有色人种的充分理由。破产的波斯店主拿着枪去找拉美裔修锁匠报仇,阴差阳错之下,并未造成伤亡,反而受到内心的震动,平息了自己的愤怒。这条线索的矛盾解决,有两个因素。首先是亲情。波斯店主的女儿知道父亲的脾气,所以给他买了空壳子弹。而修锁匠的女儿为了保护父亲,给他挡了子弹。其次是隐而未现的宗教信仰。波斯老头受到震动,觉得小女孩是他的天使,是来保护他的。
3.《黑人小伙安东尼》。在整部影片中,主要的违法者分别是两个黑人小混混,作为死者出场的黑人警察刘易斯,还有组织偷渡的中国夫妇。这无疑丑化了非美裔族群的形象。
安东尼在调侃黑人音乐时曾说道:“在60年代,我们黑人有聪明的关键性人物,比如休伊·牛顿,鲍比·西尔,艾尔德里奇·克里弗,弗莱德·汉普顿。他们说出的话,人们都听从了……”这四个人都是黑豹党的创始人或者领导者,黑豹党是60年代美国最大的黑人人权组织,他们使用暴力和非暴力手段来争取黑人的权利,曾经造成了美国社会的极度混乱,后来黑豹党被美国中情局镇压,领导者大多被暗杀或监禁。在《阿甘正传》中,黑豹党也曾黑帮分子的形象出现过。
然而实际上黑人中有很多是主张社会改良的温和方式来谋求黑人权利,黑人中有许多的有识之士,最著名的就是马丁·路德金。通过一个愤愤不平的黑人小混混以崇拜的口吻来讲出黑豹党领导人的名字,这或许是无意识中透露出美国主流社会认为黑人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的想法。只不过这种表达很巧妙和隐蔽。
三、结语
奥斯卡历来重视影片的意识形态,就像在《阿甘正传》中一样,以一个傻子的成功去化解越战之后美国社会的焦虑。在《撞车》里,不同肤色的人种全部汇聚在一起,看似无关但最终却又相互牵连,他们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联系。如何解决美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人种和文明背景人们之间的严重的不信任?影片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警官莱恩和波斯老头的转变中,似乎在宣扬沟通和交流是一种方法,这样其实就将美国人讳莫如深的种族问题从政治角度挪移到了文化和人性角度。
参考文献:
[1]吴卫华.意识形态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廖静.2012中隐藏的意识形态[J].探索与争鸣,2010(8).
(作者简介:王 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专业。)
一、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及在此之上的思考和批评,其二是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在此笔者加以简要介绍。
首先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以及在此之上发展出来的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的思路与方法。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指出,国家机器:权力机构、法庭、监狱、军队等等,具有鲜明的统治与暴力特征。
葛兰西则指出,统治阶级无时无刻不在试图确立自己的文化霸权地位。统治阶级将与己有利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推行给社会各阶级的过程,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暴力措施,而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认同来实现。霸权的实现是一个赢得价值共识的过程,市民社会可以利用霸权实施的特点,与统治阶级进行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较量。
二、影片分析
分析电影的意识形态性,美国影片可以说是一个突出的例证。美国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美国至上”的意识,正在通过电影等传媒形式得以在更大范围里播撒,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渗透比以往更为隐蔽、多样化和更有力量,冲击和改变着传统民族的价值理想和身份认同。
《撞车》将镜头对准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问题,通过貌似公允的故事架构,探讨矛盾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尽管影片运用了很多娴熟的电影技巧和打破常规的人物设置,但是其隐藏表层之下的叙述却有着两个目的,让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在银幕中得到宣泄并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宣泄和解决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这也就是阿尔都塞所指出的:个人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想象的关系。
1.《现实时空》。尽管本片的中心议题是不同种族的歧视问题,然而影片开头格莱姆警官的一番话却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另一个维度。“洛杉矶,没有人会接触到你,总是隔着这层金属和玻璃。我想我们很久没有体会那种接触的感觉。我们互相撞击,从而找到某些感觉。”
在影片开始就抛出这段煽情的台词,是为了给后面发生诸多矛盾给出一个大的原因: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冷漠,才是不同民族发生摩擦的原因。然而将这个原因与种族问题夹杂在一起,就有些故布疑阵。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隔膜是任何一个现代大都市都会出现的问题,给出如此宽泛的理由,是否是为了抹灭美国社会及政治环境长期对非美裔居民的歧视与不公待遇?
2.《波斯店主和修锁匠》。波斯店主是一个整天怒气冲冲的老头,因为被误认为是阿拉伯裔,波斯老头的小店被砸,砸店者并未出现,甚至留下的文字都未出现,这无疑是一种淡化处理。于是,在现代社会的隔膜之外,恐怖主义又成为歧视有色人种的充分理由。破产的波斯店主拿着枪去找拉美裔修锁匠报仇,阴差阳错之下,并未造成伤亡,反而受到内心的震动,平息了自己的愤怒。这条线索的矛盾解决,有两个因素。首先是亲情。波斯店主的女儿知道父亲的脾气,所以给他买了空壳子弹。而修锁匠的女儿为了保护父亲,给他挡了子弹。其次是隐而未现的宗教信仰。波斯老头受到震动,觉得小女孩是他的天使,是来保护他的。
3.《黑人小伙安东尼》。在整部影片中,主要的违法者分别是两个黑人小混混,作为死者出场的黑人警察刘易斯,还有组织偷渡的中国夫妇。这无疑丑化了非美裔族群的形象。
安东尼在调侃黑人音乐时曾说道:“在60年代,我们黑人有聪明的关键性人物,比如休伊·牛顿,鲍比·西尔,艾尔德里奇·克里弗,弗莱德·汉普顿。他们说出的话,人们都听从了……”这四个人都是黑豹党的创始人或者领导者,黑豹党是60年代美国最大的黑人人权组织,他们使用暴力和非暴力手段来争取黑人的权利,曾经造成了美国社会的极度混乱,后来黑豹党被美国中情局镇压,领导者大多被暗杀或监禁。在《阿甘正传》中,黑豹党也曾黑帮分子的形象出现过。
然而实际上黑人中有很多是主张社会改良的温和方式来谋求黑人权利,黑人中有许多的有识之士,最著名的就是马丁·路德金。通过一个愤愤不平的黑人小混混以崇拜的口吻来讲出黑豹党领导人的名字,这或许是无意识中透露出美国主流社会认为黑人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的想法。只不过这种表达很巧妙和隐蔽。
三、结语
奥斯卡历来重视影片的意识形态,就像在《阿甘正传》中一样,以一个傻子的成功去化解越战之后美国社会的焦虑。在《撞车》里,不同肤色的人种全部汇聚在一起,看似无关但最终却又相互牵连,他们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联系。如何解决美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不同人种和文明背景人们之间的严重的不信任?影片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警官莱恩和波斯老头的转变中,似乎在宣扬沟通和交流是一种方法,这样其实就将美国人讳莫如深的种族问题从政治角度挪移到了文化和人性角度。
参考文献:
[1]吴卫华.意识形态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廖静.2012中隐藏的意识形态[J].探索与争鸣,2010(8).
(作者简介:王 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