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对于以实验探究为基础,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为目的的学科──化学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实验是化学科的基础,也是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作为化学教师,应千方百计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鼓励学生不断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并指导学生做一些选做实验和家庭化学小实验。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勇于创新,能够按学生实际情况,大胆进行化学实验改革,充分利用本校实验条件,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化学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技能;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的基础,也是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作为化学教师,应千方百计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鼓励学生不断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并指导学生做一些选做实验和家庭化学小实验。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按学生实际情况,大胆进行化学实验改革,充分利用本校实验条件,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一、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在做这些实验时,先不要直接讲述实验结果,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学习这些问题,逐步解开疑团。在《空气》一节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前,提出两个问题:a. 空气中是否全部为氧气?b. 实验后玻璃钟罩内的水面变化是上升还是下降,变化大概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实验过程,从而在实验中得出结论:a.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b. 水面上升大约五分之一。在实验的基础上,再给学生讲解空气成分的问题,而其他的实验也可以此为借鉴。通过这样来组织教学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改演示实验为随堂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由教师演示给他们看,观察实验现象更清晰,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如果这样调整,学生则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其心情会更激动,参与学习的态度更积极,而引发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也会大大增强,求知的欲望更迫切。
在《燃烧和灭火》一节课当中,传统的上课是由教师演示白磷与红磷在热水的辅助下进行燃烧,从而得出燃烧的条件,但该实验没有考虑到白磷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白烟,对环境产生影响,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提示学生怎样才能防止产生的白烟对环境造成污染。学生通过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研究、讨论、分析,一致认为可以把该实验改为用试管装白磷和红磷,并用橡胶塞塞紧,同时把试管放到热水中,观察两种物质在热水中产生的现象。这样既可以达到学生动手、动脑的效果,又对书本的实验进行创新、防止白烟冒出空气中,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另外,在本节课的另一个实验中,放在热水中的白磷,传统的实验做法是把氧气通入水中,让热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这样同样会产生大量白烟,冒出水面,对环境产生污染。在实验中,可以先抛出问题:怎样才能防止白烟污染空气?通过学生的分析,大部分学生能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并得出既符合实际,又是学生操作最理想的方式方法:用集气瓶先收集氧气,把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用氧气瓶口接近水中的氧气,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既可以让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又可以把燃烧后产生的白烟装入集气瓶中。可见,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断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稳定课堂纪律,要求学生步调要一致,并在每次实验结束后认真思考,积极开展讨论与交流。作为科任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小结,帮助每个学生进行知识归类,加强记忆,才能使学生达到学习、创新的效果。
三、适当补充课外实验或趣味实验,引起学生创新意识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按实际需要,合理补充一些课外的演示实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第一节上化学课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除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烧不着火的手帕,让纸上的字消失,几种液体之间变化出不同的颜色等实验。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能有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把盐酸改用硫酸可以吗?或者用点燃木炭的方法。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为什么常用金属锌,而其他的金属又可以不呢?教师可以补充一组实验,让学生观察镁、锌、铁、铜等金属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比较它们反应的快慢来增加知识面,消除学生疑问。另外,某些实验可以根据具体的仪器装置、药品或操作方法作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但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要向学生说明改进的目的,再引导学生考虑,该实验还可以怎样再改进。在教学中,积极开展与化学有关的课外活动或演示实验,适当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在课外活动中得到验证,使知识得到延续和加深,这是学生在学校课堂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蟠龙洞中景观,分析成因;观察家庭菜刀切腌制食物后不及时清洗会更快生锈;让学生检验学校周围石材厂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等等。通过更多的课外实验,更多的让化学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时刻在身边发生。
总而言之,在化学课堂中,不断改变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进行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可以不断培养出来的,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自己更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念,不怕苦,勇于开拓。只要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渗透创新理念,让学生有机会发挥,是可以激励学生迸发出创造性的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张多霞,钱扬义. 化学教学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陈欢庆. 创造力开发教程[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 沈兆良.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4).
[4] 陈立云. 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4).
[5] 王小明. 化学教学实施指南[M]. 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关 键 词】 化学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技能;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的基础,也是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作为化学教师,应千方百计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鼓励学生不断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并指导学生做一些选做实验和家庭化学小实验。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按学生实际情况,大胆进行化学实验改革,充分利用本校实验条件,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一、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等,在做这些实验时,先不要直接讲述实验结果,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学习这些问题,逐步解开疑团。在《空气》一节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前,提出两个问题:a. 空气中是否全部为氧气?b. 实验后玻璃钟罩内的水面变化是上升还是下降,变化大概多少?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实验过程,从而在实验中得出结论:a.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b. 水面上升大约五分之一。在实验的基础上,再给学生讲解空气成分的问题,而其他的实验也可以此为借鉴。通过这样来组织教学活动,紧紧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改演示实验为随堂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比由教师演示给他们看,观察实验现象更清晰,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如果这样调整,学生则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其心情会更激动,参与学习的态度更积极,而引发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也会大大增强,求知的欲望更迫切。
在《燃烧和灭火》一节课当中,传统的上课是由教师演示白磷与红磷在热水的辅助下进行燃烧,从而得出燃烧的条件,但该实验没有考虑到白磷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白烟,对环境产生影响,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提示学生怎样才能防止产生的白烟对环境造成污染。学生通过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研究、讨论、分析,一致认为可以把该实验改为用试管装白磷和红磷,并用橡胶塞塞紧,同时把试管放到热水中,观察两种物质在热水中产生的现象。这样既可以达到学生动手、动脑的效果,又对书本的实验进行创新、防止白烟冒出空气中,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另外,在本节课的另一个实验中,放在热水中的白磷,传统的实验做法是把氧气通入水中,让热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这样同样会产生大量白烟,冒出水面,对环境产生污染。在实验中,可以先抛出问题:怎样才能防止白烟污染空气?通过学生的分析,大部分学生能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并得出既符合实际,又是学生操作最理想的方式方法:用集气瓶先收集氧气,把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用氧气瓶口接近水中的氧气,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既可以让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又可以把燃烧后产生的白烟装入集气瓶中。可见,随堂实验既可以达到演示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断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稳定课堂纪律,要求学生步调要一致,并在每次实验结束后认真思考,积极开展讨论与交流。作为科任教师也要及时进行小结,帮助每个学生进行知识归类,加强记忆,才能使学生达到学习、创新的效果。
三、适当补充课外实验或趣味实验,引起学生创新意识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按实际需要,合理补充一些课外的演示实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第一节上化学课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除做好课本的演示实验外,还增加了烧不着火的手帕,让纸上的字消失,几种液体之间变化出不同的颜色等实验。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能有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一定要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把盐酸改用硫酸可以吗?或者用点燃木炭的方法。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为什么常用金属锌,而其他的金属又可以不呢?教师可以补充一组实验,让学生观察镁、锌、铁、铜等金属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比较它们反应的快慢来增加知识面,消除学生疑问。另外,某些实验可以根据具体的仪器装置、药品或操作方法作适当的改进和完善。但在使用改进后的装置进行实验前,要向学生说明改进的目的,再引导学生考虑,该实验还可以怎样再改进。在教学中,积极开展与化学有关的课外活动或演示实验,适当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在课外活动中得到验证,使知识得到延续和加深,这是学生在学校课堂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蟠龙洞中景观,分析成因;观察家庭菜刀切腌制食物后不及时清洗会更快生锈;让学生检验学校周围石材厂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等等。通过更多的课外实验,更多的让化学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时刻在身边发生。
总而言之,在化学课堂中,不断改变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实验进行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可以不断培养出来的,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自己更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念,不怕苦,勇于开拓。只要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渗透创新理念,让学生有机会发挥,是可以激励学生迸发出创造性的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张多霞,钱扬义. 化学教学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陈欢庆. 创造力开发教程[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 沈兆良.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4).
[4] 陈立云. 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4).
[5] 王小明. 化学教学实施指南[M]. 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