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怎样训练思维深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最忌人云亦云。人云亦云,味同嚼蜡,写议论文更是如此。要想写出有深度的议论文,首先要学会思考。写作离不开思考,但思考需要变换角度,变换角度的思考,思维才能走向深刻。人一般都有按照常规思维的习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维,就极有可能思考出“常人之未思”的东西来。
  一、多角度思维法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谓多角度思维法,即从事物的色、形、质,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全方位去思考,选取最佳角度立意。例如面对一只钟或表,如果你观察到时针在不停地转动,有可能你想到钟表永远的进取精神,不知疲倦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等等;但是如果你观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就移动了一格,分针走完了一圈,时针就移动了一个字,这样你就会想到“钟表的一盘棋思想以及‘三针’协作配合”这一主题。
  二、逆向思维法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打破常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如成语“班门弄斧”原意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是个贬义词,如果提出“弄斧必到班门”,就体现了一种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的现代竞争精神。需要注意的是,“逆向”须有“度”,不能走极端,要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否则会有“思想不健康”之嫌疑。
  
  三、引申思維法
  即在原来的思想或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有两种方法。一是纵向思维,把事物放在时间的流转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比如古代人说“愚公移山”,其有合理性;而在现代语境下,只能取其“矢志不渝”的精神了。二是横向思维,把事物放在空间的变换中,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比如个性张扬,在国外就可以大胆一点;而在国内则要内秀一点。
  四、综合演绎法
  即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综合起来思考,汲取各方面的合理之处,进而形成一种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意见。比如对于屈原抱石汨罗江的看法,有人认为值得,有人认为不值得,有人认为屈原懦弱,有人认为屈原勇敢等,这时我们就可以综合各家意义,赋予各种说法以前提条件,这就是综合演绎法。
  总之,训练思维深度,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注意把唯物辩证法中常用的几个基本观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运动与静止、必然性与偶然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精髓提炼出来,然后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勤于练习,深度思维就会自然而然养成了。
  (作者:陈玉驹,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题目展示  等待需要一种心态,等待也是一种智慧,学会等待也是一种美。请以“美丽等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指导  文题“美丽等待”是一个偏正式结构短语,与今年江苏卷“绿色生活”同属一个语法结构,关键词是修饰性词语“美丽”。“美丽”一词本身是可感、可见的,如这朵花美丽,这个女孩美丽。“美丽”和“等待”结合起来就比较抽象了。
作文题目    请以“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关注“社会与人生”的作文题目——似乎暗合了前些日子从网络传出的感动国人的那首民工版歌曲《春天里》(44岁的王旭和29岁的刘刚一起演唱),令人感慨,令人怅惘,更令人深思。  以“春天里”作为作文题目,我们应由自然到社会再到心灵,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角度
思想政治课是中专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专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方针政策;他们思想活跃,面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干部职工下岗和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产生诸多疑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甚高,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希望老
利用纳滤膜对自来水、模拟苦咸水以及某含有机物废水进行了试验.通过改变浓缩液与透过液的流量比,测量盐分的截留率和水通量等参数,得到了纳滤膜在除盐时的一些规律. The nanofi
有人这样比喻议论文的写作:论点是果实,论据是枝干,结构是树形,语言是绿叶。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只有强壮枝干才能叶茂果甜。论据,尤其是事实论据,异常重要,但也并不是多多益善。有些同学因运用时把握不好“度”,而使文章乏味,令人惋惜。那么,如何运用好论据呢?下面试谈四点。  一、论据的“情”度  我们知道,写作要真正征服读者(当然包括评卷教师)只能靠这两件法宝——“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写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