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带来教学质量的相应提高,面对传统教育的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基础课教学,提出改善教师精神面貌、改变教学主体及改变教学方法等改善高等教育的途径,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基础课堂 师生互动
1986年,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的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了当时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但当时高等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上大学是少数人才能实现的愿望。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3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达到三千多万人,这飞速的发展意味着高等教育已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伴随大学生队伍的壮大,高等教育含金量却在逐年下滑。学生从严肃的高中教育过渡到自由的大学教育,面对“艰深”的专业基础课和“放开了”的娱乐活动,自控能力不足,轻易地选择了后者,课余时间献给网络,上课时间却在玩手机,睡觉,学习动力不足,一个学期下来,有甚者,说不出任课老师的名字。
产生这种现象与社会现状不无关系,社会诱惑纷繁,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方方面面,课余活动成了大学生活的重点,上课反而成了附庸,能够长时间将注意力停留在课堂上的一些困难。另外,有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留不住学生,这就造成大学课堂的尴尬局面,如何将一堂基础课变得生动,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基础课本身是枯燥乏味的,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国内高校引进了大量优秀教科书,这些书籍凝聚了编著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的大学生来说难免生硬,教师完全按照书讲,是照本宣科;不按照书讲,内容缺失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权衡这二者的关系,就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找突破。
教师精神面貌的改变。一堂课的气氛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其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将学生带动起来,对知识的自信和风趣的态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当然,没有人天生就是教师,幽默和富有表现力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需要经过后天的不懈努力[1],适当运用娱乐活动可以将枯燥的基础课堂点亮。当然,教学活动是双方的,教师情绪高昂,学生却不领情,仍然是教学的失败,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主体的改变。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是填鸭式教育,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框架的构建、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思维能力受到严重限制,更不要提创新和探索。如果适当改变教学主体,就可以尝试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教师主导教学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师生互动综述环节[2]-[3]。在第一个环节,教师仍然是主体,先将本节课程的基本框架给出,并将重点、难点着重解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讨论;第二个环节,学生变为主体,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由教师随机选人,去黑板上讲解相应问题;第三个环节,教师学生一起评价指正讲解结果,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给出正确引导,最后得出结论[4]。比如我现在讲授的力学课,是诸多工科专业要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基础稍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生涩的课程。但我发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上黑板做题,甚至让他们分组讨论讲解新课,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主体的改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变。基础课教学离不开粉笔和黑板,详尽的步骤分析和标准的书写方法都需要教师示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聪明灵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古老的教学方式,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电脑制作动态图片展示机械运作原理,能够直观有趣地展现书本上的“死知识”。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基础课堂的生动化,对教学活动十分有益。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摒弃了传统课堂的死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更加平易近人。调整讲课过程后,教师讲一部分,给学生留一部分,让他们有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其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带着问题研究讨论,更加具有目的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增进师生及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和教师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增进了感情,在有限的课上时间里,增加了无限的沟通,原本死板的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立足于基础课课程实际改革课堂,必须读懂书本,体谅教师,了解学生;既尊重知识,又解放学生,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及学校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法林.姚晓蒙,等译.教学的乐趣:大学新教师实用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兰萍,贾淑云.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74-76.
[3]江安凤,吴锵.讨论式教学及其操作过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4-16.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基础课堂 师生互动
1986年,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的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了当时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但当时高等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上大学是少数人才能实现的愿望。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3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达到三千多万人,这飞速的发展意味着高等教育已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伴随大学生队伍的壮大,高等教育含金量却在逐年下滑。学生从严肃的高中教育过渡到自由的大学教育,面对“艰深”的专业基础课和“放开了”的娱乐活动,自控能力不足,轻易地选择了后者,课余时间献给网络,上课时间却在玩手机,睡觉,学习动力不足,一个学期下来,有甚者,说不出任课老师的名字。
产生这种现象与社会现状不无关系,社会诱惑纷繁,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方方面面,课余活动成了大学生活的重点,上课反而成了附庸,能够长时间将注意力停留在课堂上的一些困难。另外,有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留不住学生,这就造成大学课堂的尴尬局面,如何将一堂基础课变得生动,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基础课本身是枯燥乏味的,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国内高校引进了大量优秀教科书,这些书籍凝聚了编著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的大学生来说难免生硬,教师完全按照书讲,是照本宣科;不按照书讲,内容缺失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权衡这二者的关系,就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找突破。
教师精神面貌的改变。一堂课的气氛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其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将学生带动起来,对知识的自信和风趣的态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当然,没有人天生就是教师,幽默和富有表现力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需要经过后天的不懈努力[1],适当运用娱乐活动可以将枯燥的基础课堂点亮。当然,教学活动是双方的,教师情绪高昂,学生却不领情,仍然是教学的失败,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主体的改变。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是填鸭式教育,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框架的构建、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思维能力受到严重限制,更不要提创新和探索。如果适当改变教学主体,就可以尝试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教师主导教学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师生互动综述环节[2]-[3]。在第一个环节,教师仍然是主体,先将本节课程的基本框架给出,并将重点、难点着重解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讨论;第二个环节,学生变为主体,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由教师随机选人,去黑板上讲解相应问题;第三个环节,教师学生一起评价指正讲解结果,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给出正确引导,最后得出结论[4]。比如我现在讲授的力学课,是诸多工科专业要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基础稍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生涩的课程。但我发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上黑板做题,甚至让他们分组讨论讲解新课,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主体的改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变。基础课教学离不开粉笔和黑板,详尽的步骤分析和标准的书写方法都需要教师示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聪明灵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古老的教学方式,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电脑制作动态图片展示机械运作原理,能够直观有趣地展现书本上的“死知识”。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基础课堂的生动化,对教学活动十分有益。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摒弃了传统课堂的死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更加平易近人。调整讲课过程后,教师讲一部分,给学生留一部分,让他们有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其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带着问题研究讨论,更加具有目的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增进师生及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和教师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增进了感情,在有限的课上时间里,增加了无限的沟通,原本死板的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立足于基础课课程实际改革课堂,必须读懂书本,体谅教师,了解学生;既尊重知识,又解放学生,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及学校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法林.姚晓蒙,等译.教学的乐趣:大学新教师实用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兰萍,贾淑云.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74-76.
[3]江安凤,吴锵.讨论式教学及其操作过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4-16.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