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领导、管理伦理与校长道德修养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spr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两个现实促使我们思考“校长与伦理道德”这个问题:一是目前正处于教师与校长新老交替的高峰期,校长普遍年轻化。过去,40 岁以前当校长的很少,而今,则是40 岁以后才当校长的很少了。“我们凭什么去领导?”这是值得每个做校长的人,特别是年轻校长反思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一个“官本位”文化的“场”中,有一些人采取多种手段“求官”,而一旦担任了领导职务,便以为可以直接靠“职务”或“职务权力”大行其“道”。这些人对“职务权力”很少有敬畏、惧怕、审慎感。如果这样认为或这样行为,其后果是可怕的:不仅很难实现“服务”的宗旨,也将使“官本位”文化进一步得到强化。那么,我们根据什么去反思?依据之一,便是在思考“我们应该凭什么去领导”等问题时,将“应然”与“实然”做一比较,以判断自己领导得当否。而“应然”问题的答案,大抵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我们应该凭价值观和道德去领导!这是领导的最高境界或最高层次。
  二是今天我们的社会已不同于过去,既不是自然经济的时代,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时代,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市场经济既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好就好在它鼓励人们的进取、创新、科学精神,坏就坏在容易出现“拜物教”、“拜币教”,容易使人们对“利”的追求超越正当的度,利令智昏。而这些是极有害于教育的。这些年来,形式主义、追功逐利、贪污腐化、雇佣化倾向、乱收费等问题时有发生,腐蚀着教育的肌体,损害着教育的健康。因此,校长在这个风浪易起的“海域”不能不更审慎地把握学校这一“航船”的“道德”方向盘,而这首先取决于校长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于是我们构思了本期的专题──“校长与伦理道德”。
  而在具体讨论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个概念:“道德领导”、“管理伦理”、“校长道德修养”。
  “道德领导”大抵来自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一书,它是指道德成为领导的权威的来源,领导是通过“道德”或“价值观”实现的。专业的理想追求、学校的规范成为“领导的替身”。一旦实现了道德领导,即使领导之人不在场,也自有“道德”在场进行“领导”。石中英教授在本期撰写的文章,谈的就是价值观的领导问题。
  道德领导强调的重点既是领导的内容(道德、价值观),也是领导的层次和境界。
  “管理伦理”也称“领导伦理”,是公共管理学的范畴之一,它研究的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美国诺思豪斯在《领导学》一书中,提出了领导伦理的五大原则,即尊重他人、服务他人、公正、诚实、团队建设。张新平教授在本期撰写的文章中也提出了校长的五大德性:博爱、诚信、公正、合作、服务。这些规范,与领导、管理的特性是紧密相连的。我们都知道“职业道德”这一概念,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自然,领导也有领导的伦理,有所谓的“官德”。它不同于商德、工德、农德、医德、法德,它有自己特殊的范畴,而管理伦理更强调的是外在的规范。
  “校长的道德修养”是校长作为人的道德品质。
  如果细分析,也可以分为作为普通人的道德修养与作为校长的道德修养两方面。前者作用的范围很广,影响到他生活的所有方面、所有时间和所有地点;后者作用的范围较小,主要是在履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校长的道德修养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水平。
  以上三者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校长主要应依据管理伦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实施“合道德”的管理,并力求在学校共同体中建构起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信念,通过“道德”这个“替身”去实现领导的理想境界。
  道德是个存乎内心的东西,是个“软”的东西。
  然而,正如一位校长所言:软实力其实是最硬的实力。
  ( 作者单位: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 编辑 沙培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