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神的日常
来到尼泊尔,就会发现“神比人多,庙比房多”绝对不是一句忽悠游客的空话。人口不足三千万的尼泊尔,据说有三亿三千万个神,加德满都有2700多座大小寺庙,分布于街头巷尾,对当地人来说,宗教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加德满都有1200多年历史,1768年被沙阿王朝定为首都。杜巴广场上有一座独木庙,相传是12世纪时用一棵巨树的木材建造而成的,后来人们就以这座庙为中心,在周围修建房屋,城市由此不断扩展,这座庙也就成了城市最初的象征,加德满都(尼泊尔语意为“独木大厦”)这一名称也是由它而来。
杜巴广场也称王宫广场,我原以为这是一个十分庄严、静谧的地方,没想到它更像是一个混乱、嘈杂的集市,早上商贩们就地摆摊出售自己的货物,在这片不大的地方,居民、游客、车辆来来往往,虽然有些拥挤,却没有人表现出急躁。广场的另一边,虔诚的朝拜者们排着队向神明祈福。广场上的鸽子们闲庭信步,城里的牛也不需要劳动,每天有吃不完的食物。我突然想到,庙宇、佛像就像是这座城市的筋骨,人和动物则像其中的血肉,看似混乱,其实有着不容破坏的秩序。
这天早上,老师带我们去加德满都以西的 山丘,拜访著名的佛教圣地——斯瓦扬布纳特寺(Swayambhunath),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更为人熟知——“猴庙”。从山脚沿着石梯向上走,猴子们在台阶上跳来跳去,对游人早已熟视无睹,自顾自悠闲地玩耍。山顶的佛塔上画有佛眼,庄严而慈祥,从塔顶看着我们,仿佛也能看到加德满都的每个角落。
佛塔的白色塔基呈半球形,这是尼泊尔最常见的佛塔造型,称覆钵式。塔旁有许多转经筒,有信徒在顺时针绕圈。按照佛教传统,以右为尊,右绕佛像表示恭敬、顺从,手推转经筒,脚带动身体向右顺行,在一圈一圈的绕行中,可以积累功德,祈求福报。
我們此行入住的第二家酒店,到著名的布达纳特佛塔(Boudhanath Stupa)步行只需7分钟。这座佛塔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圣地,周围十分热闹,商店、餐厅林立,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拜佛的,行乞的,观光的,卖纪念品的,还有一群群不断起飞、降落的鸽子。当地人90%是来礼佛的,那些黝黑的脸上挂满微笑,个个看起来都很快乐。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尼泊尔的一大原因,当地人心地纯良,他们的虔诚是发自内心的。
布达纳特佛塔的日出也很有名,每天清晨周围都人山人海,太阳升起,阳光照耀下,每个角落的人都笑容满面。世界上可能唯有这里才会制造出如此奇幻又如此真实的画面吧。
傍晚,我们去了尼泊尔最重要的印度教神唐——帕斯帕提那神庙(Pashupatinath),它也是南亚次大陆重要的湿婆神庙之一,不对非印度教教徒开放,一般游客只能过桥到巴格马蒂河的对岸远远观望。大部分游客来到这里,是想看印度教徒的露天火葬仪式。巴格马蒂河畔有几个石造的火葬台,届时会堆起树枝、稻草,和尸骨一同燃烧。James说,巴格马蒂河最终会流入印度的恒河,因此印度教徒在这里火化后将骨灰撒入河中,就像在印度的瓦拉纳西将骨灰撒入恒河一样神圣。印度教徒相信,生和死都是轮回的开始,他们将死亡看得很淡,因为它同时开启了下一个轮回。
天黑了下来,河畔高大的石台上烧起熊熊火焰,有人手执长杆照看着火堆,待差不多燃尽,就将红红的炭混合着骨灰从石台上推到河中,等水上的串串光点渐渐熄灭,再拿胶桶打来河水淋到剩余的木炭上,一团白色的水蒸气冲天而起,也为石台降了温。那^走进烟雾中,继续将剩下的炭灰推下河,直到石头上空无一物。最后死者的一个男性亲属会将自己浸入河中再回到岸上,就算礼成。此时,河的另外一边灯火通明,有许多人载歌载舞,如同印度宝莱坞影片中常见的大场面,两岸似乎并不处在同一时空,却又并不让人感觉惊讶,这就是尼泊尔的日常。
重新定义幸福
写作之旅的最后几天,老师带我们走访了一些生活在尼泊尔的外国人,包括艺术家、教育家、宗教人士、服务员,以及乞丐,他们加深了我对尼泊尔的认知,也了解到更多对于幸福生活的定义。
美国女子Carrroll Dunham在尼泊尔已经工作、生活了20多年,建立了许多帮助当地妇女的公益项目。澳大利亚人Isabelle Onian的家在3年前的地震中全部坍塌了,重建起来的房子里包括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个小型课室和一个半户外的画室,这是一个外国人在尼泊尔建筑的世外桃源,Isabelle说她在尼泊尔找到了生活真正的意义,一家人种菜,养鸡,自给自足,过着简单而自由自在的生活。Isabelle有一个七八岁的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的性格里也带有不少自然的“野性”。
James老师带我们去了一个有五百多人的“乞丐村”,里面整齐干净,建筑都是平房。我们走进一条小巷,路过一些人家的门口,可以望见里面几乎没怎么装修,空旷的房间中央放着一块地毯。James说,这里住的都是从印度等地来到尼泊尔、主要以行乞和兜售纪念品为生的家庭,他们白天在这块地毯上吃饭,晚上也在上面睡觉。这些人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圈,在特定的地点,可以看到很多当地人拿着一大叠100卢比的纸币分发给乞讨者,施与受备取所需。
在这12天的旅程中,我走路的速度可能是成年以后最慢的,一方面是道路崎岖,另一方面是想要更贴近当地人的日常状态一他们怀着对现世生活的满足,脚步从容,脸上看不到不安的神情,而我似乎从来不敢停下脚步,害怕落后于人,因此表情常常带有忧虑和怀疑。毫无疑问,当地人的幸福感远比我要多得多,这也让我重新思考收获幸福的方式。我想起那句一度非常流行的话:如果走得太快,停一停,让灵魂跟上来。毕竟,人生中很多风景都值得我们慢下来好好欣赏。
我想,这次写作旅行并不能让我就此成为一个好作家,但能在这个天堂般的国度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已经很值得开心了。
Tips
签证
在加德满都的机场可以办理落地签。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公路大部遭到破坏,中国派出了大量工程人员带着相关材料来到尼泊尔帮助抢修。为此,尼泊尔专门在机场为持中国护照的游客设立了一条特殊的“感谢通道”,可免除签证费用。
自助旅游签证可以停留15天、30天或90天,另外還有为期1天的过境签证。
户外运动的天堂
除了加德满都谷地,尼泊尔还有很多地方值得体验。这里是徒步爱好者的天堂,相关旅行产品非常成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出行时间来选择合适的路线,比较著名的路线有布恩山(Poonhill)小环线(4天)、安娜普尔纳大本营线(ABC,9—10天)、安娜普尔纳大环线(ACT,15—20天)、珠峰大本营线(EBC,12—17天)等。此外,到博卡拉玩滑翔伞、探索奇特旺森林等也都值得一试。
据统计,尼泊尔每年近百万游客中,有17%的人主要目的是登山,43%的人主要目的是观赏雪山。攀登珠峰和其他3000米以上的雪山需要拿到尼泊尔政府颁发的许可证,2017年共发放373份许可证,创下历史新高。为了保护登山者的安全,降低登山死亡率,尼泊尔政府2017年年底还修改了登山管理办法,禁止单人攀登珠峰,也禁止双腿截肢和失明的登山者挑战这座世界最高峰。
特色美食
尼泊尔饮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风格,大抵就是在印度饮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化。当地饮食也以咖喱为主,不过不像印度咖喱那么浓烈,大多数人都能接受。Dal Bhat就是尼泊尔版的手抓饭,主要是白米饭、豆子汤和咖喱蔬菜。著名的Momo就是中国的饺子,也有的做成小包子形状,通常配有酱汁。特别推荐马萨拉煎蛋卷(Masala Omelette),其实就是什菜煎蛋卷,有一点辣。
当地水质较差,旅行期间尽量饮用瓶装水,选择正规餐厅用餐,少吃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