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产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kh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媒体、商业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中间群体,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谁才是中产?
  
  如今在中国,“中产”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流溢着财富的光彩、宣扬着品位的追求,让人怦然心动。当我们刚踏入21世纪,还在玩昧着以香薰、幽灯为代表的小资情调时,敏感的媒体已经大张旗鼓地“寻找城市中间人群”。从《北京青年报》、《经济观察报》到《新闻周刊》、《新周刊》等,他们都感受到中国社会中孕育着一股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对这股力量的生命力充满期待——无论是消费能力、文化追求还是社会意义上,他们谨慎地称之为“中产阶层”或“中间群体”。媒体、专家、学者都为之雀跃,似乎看到了一股新兴力量,填补了几十年来社会中间阶层的缺位。
  不知不觉,21世纪已经过去了8年,关于中产阶层的兴起和未来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许多媒体把他们的目标读者定位为城市里的中产阶层;很多新开盘的楼盘打着“中产阶层品位”的口号赚足眼球和银子,众多的学者津津乐道中产阶层对于构建“公民社会”的意义。面对这个由媒体、商业与学术界共同关注所引起的欢腾,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谁,才是中产?
  
  我不是中产
  
  “你觉得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吗?”我经常用这个问题询问每一位认识的中国人。阿园,本科毕业,在IT行业工作了四五年,摇着头,否认自己是个中产。 “只是个IT业民工罢了”,他这样自嘲。
  而作为某知名杂志的主编的皇浦,也认为自己只是位于社会中下层的水平: “北京的有钱人多了去了。”
  一位在广告业工作的女孩也不认为自己是中产:“白领都是看着光鲜,真正的中产阶级应该有点钱有点闲,哪像我们成天加班。”
  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多有着高学历和不错收入的人拒绝承认自己是中产?我在法国的好朋友西尔维,她在电视台做记者,有五橱书、两个女儿、两只猫、一匹马和一间舒适的公寓,上下班坐地铁,遇到罢工的时候就骑车。可是她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的中产身份。
  从事着相同领域的工作,为什么大多数的中国职员会拒绝承认自己是中产,而大多数的法国劳动者从未质疑过自己的社会身份呢?我想这里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从如何界定“中产阶层”这个概念到具体运作的社会制度。
  
  中产只是财产?
  
  “中产阶层”,就像“科学”、“民主”等词汇一样,都是舶来品。英文Middle Class,强调的是处于社会中间的这个阶层,并没有任何字眼涉及“财产”、“收入”等经济条件。因此,在界定中产阶层时,不能只强调经济条件。经济条件固然很重要,但并不唯一。当然,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对中产阶层的定义都不一样,因此就不能胡乱套用;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对中产的定义也不一致,经济学家可能强调中产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社会学家可能倾向于中产的教育、品位以及阶级意识;而媒体和商家所突出的“中产概念”更倾向于他们的现实考虑。
  研究这些方面,我想加入一个维度,就是生活风格。生活风格不仅指物质上的追求,更多是指对生活的内容和质量有什么期望,具体来说,还有对工作、恋爱、子女教育等的想法。我做了很多的访谈,这些人都在新兴行业工作,包括计算机、杂志。广告等。可以说,在决定人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方面,他们有话语权。不仅是中国,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究竟谁来决定社会是否有工人阶层、中产阶层和资产阶层、中国存在不存在中产阶层,这些都是话语权的问题。官员、学者和记者都有话语权,广告也是一个话语媒介。当然首先要有一个中间群体的孕育,这是一个循环的现象。你去看一个社会现象,你首先是从自己的观点去看的。
  中产阶级是什么?中国真的有中产阶级吗?我们当然可以说“中产”是在官员、学者和媒体的话语中建构出来的,它只是一个概念。对个人而言,重要的只是他的生活、他的感觉;但是,对于社会来说,重要的却是贴在每个人身上的各种标签,“年收入20万”、“名校毕业”、“公司经理”、“中产阶层”。所有的这些你可以都解构,但个人就容易落入虚无。
  
  白领是不是中产阶层
  
  美国有一位很伟大的学者叫米尔斯,他写了很多不错的书,其中有一本叫《白领》。这本书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副标题:美国的中产阶级。白领直接与中产阶级画等号?这跟我在中国观察到的、听到的情况似乎并不一致。
  在书中,他细分了美国的老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他讲的白领是新中产阶级。老中产阶层大多是小业主,1861年,林肯曾这样描绘他们的形象:“在这个世界上,精明但一贫如洗的生手一度是为工资而干活的;等他攒下一些钱,并用来为自己购买工具或土地之后,他开始为自己干活了;最后,他开始雇佣另一个生手来为自己干活了。”
  所谓新中产阶层,就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和科层制而出现的,商场里的销售人员,公司里的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办公室人员,政府部门里的办事员,等等。美国历史上,随着新中产阶级的人数、比例的大幅增加,相应的是老中产阶级的衰退。
  中国社会的情况比较特殊,并没有经历与美国相似的新老交替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并不存在一个中间的阶层。简单的说,当时的中国城市里,只存在两类人:工人和干部。他们在工资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生活上,干部可能比工人多一台电视机;大家都穿差不多款式的服装,幸好老婆们不是以衣辨人。总的来说,那是一个被“扯平”的社会,一个努力削减差异的社会。
  后来,中国在30年的短暂时间里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第三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米尔斯所说的老中产阶级与新中产阶级,同时出现在开放的中国社会,并在各自的领地生根、壮大。很多人手里有点钱,又不乐意替别人干活,就选择自己创业,成为书店、咖啡店、酒吧的老板;当然更多的人选择为别人打工,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进入企业和政府。在欧洲,工业化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狠狠摧残了传统的手工业、威胁着小业主的生存;而在中国,我却感受到了两者各据一方、并存不悖的发展。对于我这个酷爱咖啡的法国人来说,既能在忙碌的早上喝到连锁咖啡店里的咖啡,也能在悠闲的午后享受街边咖啡馆里的舒适氛围。
  我注意到有一些言论,强调中产比白领的收入、格调都要高。在美国,起码在米尔斯那里,他是给这两个群体画等号的。在中国社会,我认为直接谈论中产与白领的区别,这很奇怪,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范畴里面。与中产阶层相对的是社会下层和资产阶层;而劳动者,可以根据养家糊口人的领子颜色来判断,蓝领的从事体力劳动,白领的就是从事脑力劳动。这部分靠脑袋运转吃饭的人里面,他们的职位、收入自然不同,有从事机械,重复劳动的打字员,有忙于各种琐事的秘书,有谨慎的中层领导,还有体面的中高层管理者。当我们谈论起中产阶层与白领的区别时,其实就是他们职业地位和境界的不同吧。
  
  危机:正视中产阶层
  
  2008年底兴起的金融风暴多少纠正了人们之前对中产阶层的偏执性乐观。究竟有多少中产阶层深陷在这个泥潭,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在这场动荡中,我们似乎理解了他们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中产阶层。他们衣着光鲜、出入高级写字楼,实际生活却是没完没了地加班,长假成为奢望;好不容易通过勤恳的劳动积攒了不多不少的一笔钱。然而2008年下半年,股市的一路狂泻,他们投在股市里的积蓄止不住地“脱水”;买了房子,欠着一屁股貸款的时候,陡然发现剩余的房产额都足够再买一套新房了;不幸生病了,痊愈回到公司,才发现原来的位子早被填上了,忍气吞声从头再来。
  他们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属于那个中产阶层,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获得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个人的强大能够弥补的,而是由健全的社会保障所提供的社会稳定感。没有健全稳定的社会保障体制,他们一直觉得自己如履薄冰、不安全。但是他们尊重劳动,相信通过他们的才识和勤奋,一定能收获最好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他们是不是所谓的中产阶级,他们都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群人。
其他文献
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安装一条线即可完成上网、打电话、看电视全部内容的三网合一在向我们招手;6月6日,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确定;7月1日,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公布,从期待到实际试点,三网融合迈出了重要一步。随后,各试点城市开始紧锣密鼓地制定实施方案……  三网融合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它将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哪些深度变革?三网融合将对产业链的各个
正在我发愁如何向我的中国女朋友介绍我的祖国时,“初识德国”展览帮了我的大忙。  首先,要向大家通报一个好消息,生活在北京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交到了一位秀外慧中的中国女朋友,并且在国庆节期间跟她回了一趟位于江西省的老家。在她出生的小镇上度过安静悠闲的两周之后,我算是对她的故乡的风土人情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一个位于长江南岸的省份、属于革命老区、有着庐山等风景名胜、当地有着傩舞等民俗瑰宝。虽然这些
还烧油你土不土电动汽车起伏不定的市场和充满理想化的前景,令消费者一时无法适应  做汽车行业的朋友都知道,现在经销商卖车多是不赚钱的,都是靠售后(其实售后也很艰难)。唯独新能源汽车一枝独秀,除了指标和北京的限行政策有待外,有没有人是真心想买纯电的汽车?  正文:  汽车工业已经有百年历史了,虽然技术每个时代也都是日新月异,但是驱动力来源形式的革命性突破或者探讨,应该是头一回有这么大的变革力量。其实关
郑州航空港区(以下简称港区)是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首个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综合实验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港区呈现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现已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品牌和名片。  但是,港区是在村庄田园上建立起来的,原来的农村学校经过撤并、翻建、重组之后,名义上变成了城市学校,其师资水平、教育理念、课程实施上还没有完全跟上港区快速发展步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港区教
面向世界还是扩大内需?    受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政府真正开始实行一项旨在扩大国内需求的革命。中央政府4万亿的国内市场扩大计划,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中国掀起了创造国内需求的“大跃进”。还有美国不少智囊机构给美国政府出谋划策,要给予中国支持以扩大国内市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  对于中国而言,扩大内需并非始自今日,早在90年代后期遭遇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内需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的重点
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1949年,刘少奇曾经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上作报告时说:“现在苏联已经派了两百多位专家到中国特别是到东北来服务,……他们来到中国,由中国分配他们的工作,在他们被分配到各工厂、各企业和各经济机关去的时候,他们在各工厂企业和机关的中国负责人领导之下工作,他们只做顾问。他们的薪资,只领取和中国同等工程师一样的薪资,而不是如英国美国工程师一样,领取很高的薪资。他
虽然德国人和中国人的肤色、民族、语言、以及两国经济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拥有很多共同利益,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对气候和环境的看法与做法——这也是值得全世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9年,对于推动全球气候合作尤为关键,为了在年底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谈判上达成一致,中美、中欧都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国际社会仅仅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而不给予任何帮助,肯定是不合理的。距哥本哈根世界环境气候大会仅有80天,
要了解四川,我得过很多难关,比如了解风俗文化,学习方言。而我的九寨沟之行,让我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在心里埋下深深的忧虑。    嗨!我终于在9月初到了成都。  在法国学了很长时间汉语以后,我下了决心,要到中国检验一下自己的成绩,在“实战”中提高汉语水平。我手里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支配,足够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和他们所讲的语言。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
在1745年的报纸上有一篇名为《选择情妇的建议》的文章,该文章建议单身汉选择老女人,“她们不会有生孩子的危险”,作者写道,“对于男人的关注非常感激”而且,作者补充说,“单就腰部以下来说,很难分辨出年轻年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没错就是那个美国的开国元勋。  如今美国人对国父们的情感八卦都了如指掌:托马斯·杰斐逊和他的黑人女奴萨莉·海明斯的关系成了政敌攻击的标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公
如非特别,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回忆起自己在四五岁时做过什么事或想过什么,不过,科学家们对此很感兴趣,并想对此进行医学科技方面的研究,对幼童的大脑进行医学扫描或许可得到一些他在思考什么或想做什么的线索  今年初,瑞典厄帕萨拉大学婴儿研究室的有关“认识过程”学的医学科学家帕·尼斯托勒姆教授,给一名叫阿尔米塔·娜达的出生仅5个月大的女婴头部套上由上百根金属弦线组成的网状结构物,对其进行脑电流波图的测试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