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成绩公布后的那个暑假,我满心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认为一切都已归零,我和同学们又来到了同样的起跑线上。我决定,利用假期,先把高中的课程预习起来。于是我跑去书店,买了一本高一的地理教材。
为什么是地理?因为那是我最喜欢的科目,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应该会比较愉悦吧。可是我错了,这本书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就读不下去了。本以为地理就是讲讲哪个高原上有什么风貌、哪座城市有什么功能、哪条铁路通往什么地方,谁知道高中地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比如讲到大气运动,“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与垂直方向气压差异的形成”、“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判读”、“气压分布与风向风速判读方法”、“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看到这些术语,我就晕了。
连最喜欢的科目都能让我晕过去,这再次证明了我的学渣本质,接下来高中三年里我的悲惨人生,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中结束后,我又开始憧憬起大学的生活,觉得从今往后就自由了,再也不用为了考试而去学那么难的东西、做那么难的题。那年暑假,我又跑去书店,买了一本《新闻学》——虽然我即将要学的是外语专业,但从事新闻事业一直是我的理想。我想既然不能以此为专业,那我就自学成才吧。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我立刻就傻眼了,这本《新闻学》是1910年代写成的,几乎是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里面用的语言和案例全都是那个时代的,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新闻学背景知识,根本读不下去。
如今,我大学毕业已经整整十四年了。直到今天,地理和新闻仍然是我的两大兴趣点。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我想我也许会去当一名地理老师,或者是旅游达人、火车司机、公交车司机,又或者是记者、编辑——这些职业都是跟我的兴趣挂钩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改行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小。没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这只能怪我自己。因为在二十年前,我就已经放弃它们了,那两本兴致勃勃买来、却没能读下去的书就是最好的证据。而这二十年来,我似乎也没有为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付出更多的坚持和努力。
眼下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为我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的时候,应该尊崇自己的内心,“跟着感觉走”。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也觉得它不完全对。因为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还需要一些坚持。喜欢听历史故事、喜欢看博物馆、喜欢读小说、喜欢音乐、喜欢设计,跟研究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文学、精通一门乐器、成为一名设计师,这中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把兴趣做成专业,需要一个质变,一种飞跃。
说来汗颜,我曾在报纸上写过流行音乐的乐评专栏。说是“乐评”,其实不过是写些八卦而已,比如这张专辑是歌手的第几张作品,这个歌手曾经签过哪些唱片公司、在乐坛的地位如何;这首歌的作曲是谁,曾经为别的什么歌手写过什么歌;专辑里的新歌有哪一首、哪一句话最打动我……这样的“乐评”写了好多年,然后突然有一天,我就不写了。编辑还问我为什么不写了,我说我其实是不敢写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媒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纸媒上的文章开始更加注重深度和质量。可是我连必要的音乐知识都不具备,连基本的音乐风格都搞不清楚,不识乐谱,也辨别不出各种乐器,这样的菜鸟,又怎样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乐评”呢?慢慢地,我甚至连自己喜欢听流行音乐都不敢说了……
很多年前,在我住的那座城市里,有一个颇有名气的DJ,主持着一档很受欢迎的电台音乐节目。他的片头是这样的:“有很多事需要坚持,就像我和音乐。”当时我觉得奇怪,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还需要“坚持”呢?需要靠坚持来维系的事情,难道不应该都是很辛苦的吗?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开始慢慢懂得这句话的深意:就算是兴趣,有时候也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
九月,当新生站在大学的门口,站在新学期的起点上,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我该怎样去坚持我的兴趣?
责任编辑:张蕾磊
为什么是地理?因为那是我最喜欢的科目,从自己的兴趣入手,应该会比较愉悦吧。可是我错了,这本书读到第二章的时候,我就读不下去了。本以为地理就是讲讲哪个高原上有什么风貌、哪座城市有什么功能、哪条铁路通往什么地方,谁知道高中地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比如讲到大气运动,“水平方向气压差异与垂直方向气压差异的形成”、“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判读”、“气压分布与风向风速判读方法”、“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看到这些术语,我就晕了。
连最喜欢的科目都能让我晕过去,这再次证明了我的学渣本质,接下来高中三年里我的悲惨人生,也就可想而知了。
高中结束后,我又开始憧憬起大学的生活,觉得从今往后就自由了,再也不用为了考试而去学那么难的东西、做那么难的题。那年暑假,我又跑去书店,买了一本《新闻学》——虽然我即将要学的是外语专业,但从事新闻事业一直是我的理想。我想既然不能以此为专业,那我就自学成才吧。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我立刻就傻眼了,这本《新闻学》是1910年代写成的,几乎是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里面用的语言和案例全都是那个时代的,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新闻学背景知识,根本读不下去。
如今,我大学毕业已经整整十四年了。直到今天,地理和新闻仍然是我的两大兴趣点。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我想我也许会去当一名地理老师,或者是旅游达人、火车司机、公交车司机,又或者是记者、编辑——这些职业都是跟我的兴趣挂钩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改行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小。没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这只能怪我自己。因为在二十年前,我就已经放弃它们了,那两本兴致勃勃买来、却没能读下去的书就是最好的证据。而这二十年来,我似乎也没有为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付出更多的坚持和努力。
眼下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为我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的时候,应该尊崇自己的内心,“跟着感觉走”。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也觉得它不完全对。因为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很多时候还需要一些坚持。喜欢听历史故事、喜欢看博物馆、喜欢读小说、喜欢音乐、喜欢设计,跟研究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文学、精通一门乐器、成为一名设计师,这中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把兴趣做成专业,需要一个质变,一种飞跃。
说来汗颜,我曾在报纸上写过流行音乐的乐评专栏。说是“乐评”,其实不过是写些八卦而已,比如这张专辑是歌手的第几张作品,这个歌手曾经签过哪些唱片公司、在乐坛的地位如何;这首歌的作曲是谁,曾经为别的什么歌手写过什么歌;专辑里的新歌有哪一首、哪一句话最打动我……这样的“乐评”写了好多年,然后突然有一天,我就不写了。编辑还问我为什么不写了,我说我其实是不敢写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媒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纸媒上的文章开始更加注重深度和质量。可是我连必要的音乐知识都不具备,连基本的音乐风格都搞不清楚,不识乐谱,也辨别不出各种乐器,这样的菜鸟,又怎样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乐评”呢?慢慢地,我甚至连自己喜欢听流行音乐都不敢说了……
很多年前,在我住的那座城市里,有一个颇有名气的DJ,主持着一档很受欢迎的电台音乐节目。他的片头是这样的:“有很多事需要坚持,就像我和音乐。”当时我觉得奇怪,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还需要“坚持”呢?需要靠坚持来维系的事情,难道不应该都是很辛苦的吗?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才开始慢慢懂得这句话的深意:就算是兴趣,有时候也是需要坚持和努力的。
九月,当新生站在大学的门口,站在新学期的起点上,是不是也应该想一想:我该怎样去坚持我的兴趣?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