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享受生命的成功与精彩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随着教改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分数至上理念、填鸭式教学、压抑学生自主性、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等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被社会及教育工作者所摒弃。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内生根发芽,如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培养学生善行善举的百善教育,强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天性的自然教育,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粹的传统文化教育,数不胜数。充满人文精神而富有内涵的教育理念在五湖四海的校园里开花结果,因理念而构建出的学校文化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火热景象。
  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理念,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校长面前的现实难题。在北京市密云区第六中学校长冯振开看来,“教育应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为每一名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基于这一理念,冯振开引入“成功教育”理念,用“成功教育”文化引领师生,让他们正确理解成功,亲身感受成功,共同创造成功。
  成功,本是一个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词语,既是一种目标愿景,又是一种理念和收获。但在密云区第六中学,“成功”二字已成为融入师生血液中的一股力量,是他们不断前行的灯塔,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人生追求。一月的北京寒意入骨,我们一行人却内心火热地踏进六中校园,去探寻“成功教育”文化的厚重内涵……
  “清清月光美,悠悠密云水,花溪伴着彩云追,渔鼓夕阳醉。叠翠雾灵山,甜甜云蒙水,青山绿水让人醉,山川有智慧。”一首《云水谣》道出了“密云”这一人杰地灵的山水福地。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距离市区六十余公里,此地历史悠久,秦朝时期被划分为三十六郡县之一的渔阳郡,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密云区第六中学就诞生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钟灵毓秀的县区。该校在“成功教育”文化的灵韵中,以润物无声的环境濡染师生,用以人为本管理抚慰师生,用充满爱心的德育活动惠泽师生,借助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了每一位师生的心田。
  思想篇:文化引领,理念濡染
  先秦典籍见证了百家争鸣、思想碰撞交流的时代,汉赋魏晋骈文书写了华夏民族的强盛与兴衰,唐诗宋词描绘出一幅幅不朽的盛世篇章,明清小说更是刻画出市井人物的恩怨情仇……这一切正是得益于文化的数千年的生命力与厚重积淀。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学校、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初见冯振开,访者心中暗暗惊讶,面前这位校长看上去如同一位敦厚长者,随着交谈的深入,发现他胸中装着对教育的深邃理解与感悟,自信眼神中透露出睿智沉稳,尽显儒雅与风度。
  “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精神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向上之根和立校之魂”,冯振开的话语揭示出这位校长对学校文化最透彻的认识与理解。他认为能够发挥育人功效的学校文化应该是一种健康的、和谐的、人文的、积极向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充分体现出教育最本质的人文色彩,突显治学之严谨,人文之关怀,艺术之品位,审美之感动,创新之激情,儒雅之风范,诗性之世界和理想之追求。
  基于对文化本质的深刻洞悉,对学校教师发展现状、学生课业负担重的考虑,他提出“构建成功校园,创建成功教育,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理念,将人类对成功的追求与人类对教育的追求相结合,意在用“成功教育”的文化引领师生,让他们在校园中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成功多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驱力。
  什么是成功?应该说每个人对成功的认识不同,没有绝对的定义。它既是对自我、对困难的挑战,也是一种期望达到的人生目标,更是指人们做好一件事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兴奋感。成功教育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理念,六中树立了一种“进步就是成功”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成功教育,建设和谐、积极、成功的学校文化,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
  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为学生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和谐发展、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和“育人为魂、质量为本、特色为基”的办学策略,以“构建和谐校园,创造成功教育”为办学目标,提倡学而不厌的学习精神、诲而不倦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卓尔不群的创新精神、和而不同的团队精神。学校提倡“一二三四”的办学理念,即一个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成功。两个核心——关注学生的当前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关注学生的成功人生,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功观和创造成功的能力。三个发展——学生的发展(成功)、教师的发展(成功)、学校的发展(成功)。四大创新——管理创新,实施文化引领,贯彻成功教育;德育创新,体验成功,提高自信,激发潜能;教学创新,构建成功课堂,使每名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体验学习成功后的感受;活动创新,创设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形成特长。
  清华前校长梅贻琦曾有言:“学校之大,乃谓有文化之谓也。”放眼名校,皆有其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在熏陶、浸染着数辈师生的心灵和思想,也使得学校成为世人景仰的文化圣地。密云区第六中学正是以“成功教育”文化为发展脉络,以文化的力量浸润师生心灵,为师生编织绚丽的人生梦想。
  环境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踏入校园,正逢学生课间操时间,放眼望去,学生们队列整齐地在操场上跑步,不时呼喊出洪亮的口号声,青少年的无限精力与青春风采在运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校园中弥漫着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气息。在校园中流连一番,高大崭新的教学楼赫然耸立。
  新教学楼在九月份开学就能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教室,一流的教学设备将让师生感受到现代化教学的轻松与快乐。冯振开深知环境育人的重要性,他明白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场,校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将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才能使其成为老师生活、工作的家园,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校园文化由内隐和外显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内隐文化是理念性的精神内涵,而外显文化则是学校物质环境。冯振开心中已描绘好密云区第六中学的发展蓝图,待教学楼施工完成后,学校将着手在环境文化下功夫,让“成功教育”文化气息萦绕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润物无声,育人无痕。   “首先,学校在校园绿化、美化方面要进行全面设计,使学校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每一面墙壁,每一扇橱窗,展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校徽校训,使成功教育文化弥漫校园,使成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通过设置文化长廊,人文标志、名人介绍、名言警句、学生作品展等熏陶、浸染学生的心灵;创建教师办公室文化、学生班级文化,让校园文化‘密码’随处可见,让每一面墙、每一个展牌都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形成特有的成功教育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效果。”他对学校环境设计的蓝图令访者为之心折,科学合理地利用了学校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个角落,以精神内涵、文化作品为载体,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成功教育的真谛,在校园中根植成功教育沃土,滋养师生成功人生。
  管理篇:以人为本,尊重为先
  正逢期末临近,不时有教师进来请示工作,冯振开总是平和待人,谦虚有礼,耐心细致地和对方解释、沟通,往往用几句话就能帮一头雾水的教师理清头绪。
  无论学校的大小事宜,他总是再三询问,反复确定无差错后才让教师离开。“和善、尊重、细心”是他留给访者的深刻印象,也正是六中管理文化理念的综合体现。
  第六中学在学校管理方面,遵循科学、民主、人本、实效原则,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坚持“勤政廉洁、公正民主、务实高效、科学创新”的领导作风,明确干部要发挥“服务、示范、引领”的作用。学校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成功,在教育教学中引导成功,通过创建成功教育,激发教师的情感内驱力,点燃工作的热情。
  在管理文化的具体措施上,学校首先发动了关于“你对成功及成功教育的理解”的师生大讨论,大家谈体会、提意见或建议,最终形成“构建和谐校园,享受成功人生”的共同愿景。其次,要求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振教育精神,重塑职业理想,创设专业发展平台,搭建锻炼展示舞台,让教师们享受进步、成长、成功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第三,健全激励评价机制,制定评优评先的评选方案(双十佳师德标兵、双十佳教学能手),评选名优教师,授予特殊荣誉称号,让教师体验事业辉煌的成就感。第四,实现民主管理,引领教师参与学校校园建设、学校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让教师感觉到自己的主人翁的地位,提升职业的成功感。第五,创建“教工之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教师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解决好教师中午就餐、午休问题,教师的体育锻炼等方面的问题,举办文体活动,活跃教师业余生活,安排优秀教师外出交流,放松心情等等,给老师带来工作环境的舒适感,让老师们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一所学校理念的制定者与发展的领航者。作为学校的校长,必须掏真心、用真情、动真格,尊重教师,为教师服务。只有教师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关怀,感受到了成功,他们才会把这些感受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才能以尊重唤醒尊重,以关怀点燃关怀,以成功塑造成功。冯振开深入贯彻了这一思想,为教师生活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在校园中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教职工生活,关心教师的成长,为教职工服务,为师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课程篇:改革创新,创立体系
  作为学生前行的指引灯,学生成长的筑基者,第六中学要求教师不但要做明白教育真谛的教育者,更要做学养深厚、深明课程发展规律、洞悉课堂发展要旨的研究者。教师要秉承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人文关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六中教师落实国家、地方、校本三个层级的课程,实现教师、学生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课程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意义。它是学校办学灵魂,是学校的特色构成,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涵,学校的工作都应该以课程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基于学校的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第六中学以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能满足不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为目标愿景,对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即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根据密云区《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从社会环境、家长期望和学生需求出发,对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相关因素与条件作出整体构建,以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层面的整合,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学校成立了课程委员会,制定了《 密云六中课程开发方案》《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密云六中校本课程申报办法》等课程建设指导文件,助力课程体系的建立。如今密云六中建立了成功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三个层级,基础课程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必修课程,拓展课程(校本课程、学科活动课程、主题教育活动)为必选课程,卓越课程(校本课程)为选修课程。学校以“培养明理、博学、高雅、健康的美丽中学生”包括课程目标,开设了修身课程、增智课程、怡情课程、健体课程四大课程种类,涵盖了从学科教育到课外拓展再到特长专业教育等诸多方面,尊重学生发展规律,让学生自主选择相适应的教育,实现人生成功。
  优质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必备载体,而课堂则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没有成功课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因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摸索出了“六步教学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时间、空间和话语权交还给学生,要关注每名学生,使每名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在课堂上,学生尊重教师的付出,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独特体验,体现的是和谐合作与精彩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收获了相互尊重的快乐、争论交流的温馨、共同成长的喜悦。
  德育篇:注重体验,以爱育爱
  德育是什么?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的概念之中。”《礼记》中言明,“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今天,德育又被注入了一些新的色彩。   密云六中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生体验教育过程的快乐与教育结果的成功同等重要。基于此认识,在营设成功教育的氛围时,学校让学生从学习的痛苦者,变为趣味学习的愉悦者,让成功教育既关心学习结果成功,也关心学习过程体验;既关心优秀学生成功,也关心普通学生进步;既关心学生当下成长,也关心学生将来成功。
  学校转变教师教育观念,逐步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教师观、学生观,做到师生平等,以爱育爱,使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尊重与保护,用春风化雨教育般的爱护引导学生成才。学校还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德育以情动情,启发人性的自觉,唤醒和培养人的善良之根,教会学生怎做人,追求“真实、真诚、真情”的德育,把德育渗透到各种情景中,引导学生去感受、感悟,生发感动、感恩之情,从而产生“以德报德”的道德情感。
  此外,学校注重加强自我管理的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主管理,比如竞选班干部、学生自己设计班级奋斗目标、自己制定班规等;学校充分发挥团支部的带头作用,设立团员文明岗、团员帮扶小队等。随着“成功教育”文化的不断濡染,学生自己组织校内大型活动的目标必能实现,达到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教育效果。
  课外教育、校外教育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特长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才能展示的舞台。学校组建了50多个学生社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组织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展现自我的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多年的风雨磨砺,密云六中获得了无数荣誉:北京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平安校园示范校、先进教工之家、在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获优秀项目团队、密云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师德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绩效奖、中学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在创建学习型学校活动中获“先进单位”称号。荣誉无声,却记录了六中师生前行路上的足迹,熠熠生辉。
  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最真实的性格、最独特的魅力;而于一所学校而言,文化则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为师生认同的群体价值观和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与灵魂。在岁月更迭与光阴流转中,密云区第六中学的师生积淀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他们应时代大潮而动,为学校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提炼出了“成功教育”文化,为师生构筑起成长的精神家园,真正为学校的发展铸基立魂。
  成功,在密云六中已经成为一种目标、一种动力、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引人拼搏向上的氛围,一种令人执着前行的愿景。“成功教育”文化已成为师生心中最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其漫漫人生路上的最绚烂多彩的梦想……相信成功,追求成功,收获成功,让生命因成功而精彩!
其他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 要]我国农村实行医疗救助政策,旨在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医疗服务现金救助其首要问题是确定受益人群而受益人群除了“资格”界定外,实际获得医疗救助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对两者结合研究才能更清楚的了解医疗救助实际受益对象由于政策各地有所不同,结合在四川省某县调查情况,对调查县农村医疗救助实际受益对象进行描述和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该县
方向没错,前途就是光明的  人物周刊:您从小就特别擅长数字、研究吗?    袁隆平:儿童时期,我非常笨。数学不好,负负得正,我就不理解为什么负负要得正?还有说几何的一个角不能三等分,因为我也不能理解,一个角90度怎么不能三等分呢?这个数学没搞清楚,不好,就放弃,所以说我现在数学得零分了。中学时期我同座位有个同学叫连华宝,他数学好,我游泳好,我是武汉市第一名,我们就有个交易,我说,我就教你游泳,你就
“‘化缘’是什么意思?”  高佑思抬起滑屏的拇指,眉毛微蹙,这个夹杂在自媒体“歪果仁研究协会”(下文简称歪研会)微博评论区的词,让这位25岁的以色列短视频博主有些困惑。  几分钟后,滑动的拇指再次因一幅评论配图而卡住。图片来自2001年热播的一部国产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演员冯远征半匿于墙后,眼神凌厉。  这些评论针对的是“歪研会”一则新更的视频——《外国人在中国随机敲门蹭饭,真的有人给他开门吗
“别哭!别哭!”  本赛季CBA总决赛第四场比赛结束后,辽宁队历史上首次获得总冠军。赛后,郭艾伦第一时间找到郭士强,他搂着叔叔的肩膀不停说着这句话。郭士强并没有要哭的意思,他很平静。有意思的是,让叔叔别哭的大侄子,回到更衣室却哭得稀里哗啦。  CBA历史上,辽宁队七次杀进总决赛,前六次都屈居亚军。所以,当他们这次终于修成正果后,像郭艾伦这样涕泪横流并不难理解。对于每一个辽宁队球员来说,这些年他们过
[摘 要]带领全国人民在经济上尽快赶超世界发达国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中共领导核心孜孜以求的目标。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对赶超思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上,对赶超思想的丰富内涵还缺少深刻的论述和总结概括,对赶超思想的理论和认识论根源则缺乏较有力度的探讨和揭示。近期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军教授撰写的《百年追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经济
12月12日,《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在太原演讲时被围攻,现场一片混乱。人群一浪浪地挤向在保镖掩护下的宋鸿兵,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平常衣着整齐的宋鸿兵脸色苍白,不知所措,西装从背后被撕成了燕尾服。  穿着礼服的女主持人吓坏了,拿着麦克风大喊保安,人群中不断传来脏话。宋鸿兵见状开始自己寻找去路,但还是没能逃出去,从讲台的一侧被推搡到另一侧,又被包围,寸步难行。    宋鸿兵遭到围攻并不是由于当日的演
摘 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并不是极大的,从而,物质产品并非极大丰富,也就不可能“极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同时,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自由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也不是极大的,因此,按需分配不是“极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是在具有全面而自由发展所必需的自由时间和物质手段条件下充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极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说不利于克服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异化消费”。“异化消费”既加剧可持续发展与地
在掠夺式的征收体制下,土地不是农民的依靠,而是农民的噩梦    用僵化的观点会认为城镇化率越高越好,农村人口越少越好,实则不然。  4月初,温家宝总理在吕梁山区考察时表示,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土地权益。耕地不仅是农民的利益,也是国家利益,因为中国人太多,地太少。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修路、建房都不能乱占农民耕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
5月3日,苏丹宣布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前一天的相关决议,同意停止针对南苏丹的一切敌对行动。这使得自4月1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对南苏丹宣战以来的紧张局势得以缓解。  此次冲突最直接的原因是位于两国边境的哈季利季油田的归属问题。从去年12月开始,苏丹指责南苏丹自独立以来一直没有为通过北方输油管道、港口和其他设施出口石油支付“过境费”,同时,苏丹每日从南苏丹出口的石油中扣留一定份额作为“过境费”。南苏丹政府于
图/本刊记者 梁辰大家喊这个名字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喊我  人物周刊:你觉得成名给你带来了什么?  柴静:跟我20岁的时候一样。我在第一本书里面写过,20岁去大学做讲座,大家一起大声喊我的名字,玻璃和桌椅被挤坏了,以至于讲座开不成。保卫处的人送我出来,所有人跟在我后面一起送我。这不叫成名。柴静这个名字是一场幻觉。大家喊这个名字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喊我,我自己很清楚。我看重的是实质,心灵的一种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