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些年,对民主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房宁教授的专著《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以下简称《民主政治十论》)于2007年7月出版,该书鲜明特点,对中国民主的关怀真切、具体,负责任,论述不乏新意,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警示意义。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对民主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房宁教授的专著《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以下简称《民主政治十论》)于2007年7月出版,该书鲜明特点,对中国民主的关怀真切、具体,负责任,论述不乏新意,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警示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杭州师范大学将于2011年4月下旬在杭州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承办。
在金融危机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重新复苏。这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近一次复归。不过,这个问题本身的难点在于:为什么我们要回到马克思,而且是再一次的?这一举动,向我们表明了时下局势的什么特征?最重要的是,先前的那几次回到马克思,向我们展现了怎样一个资本主义,谁在自觉地与之斗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必须怎样转变?《鸭嘴兽评论》(The Platypus Review)五月号中刊印了鸭嘴兽支部(The Platypus Affiliated Society)①的伊恩·莫里森(Ian Morris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日常生活曾有过度政治化倾向,尽管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与它同时存在的或其中所包含的必要的政治化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仅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而且对中国国民进行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中介的思想启蒙,促使新中国的大众树立起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面对今天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迷失的情况,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新中国前三十年日常生活的政治化及其影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日常生活适度政治化的结合。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二者的有机联结,对于防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内容的联结,坚持在部分与整体的统一中唱响主旋律;二是建设路径的联结,注重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张扬主体性;三是理论基石的联结,领悟在个别与一般的转化中增强推动力。把握两个"核心"在理论基石上的联结,要注重它们的双向互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而前者的有效培育与大力弘扬,也必将对后者建设起重大的促进与牵引作用。
何种途径实现现代化,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俄罗斯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0年4月3日,俄共在莫斯科召开中央全会,中心任务就是讨论俄罗斯现代化问题。在这次全会上,俄共中央主席久加诺夫作了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俄罗斯走向复兴之路》的报告,集中表述了俄共在俄罗斯现代化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认为1991年强加给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改革使整个国家陷入最严重的动荡之中,由此俄罗斯这艘巨轮所遭受的危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主要国家都要深重。近20年来,俄罗斯沦为照搬18世纪野蛮资本主义的试验场,被排挤出世界发展进程之外。这就是
亨里克·格罗斯曼研究经济危机,旨在发展他的列宁主义政治理论。格罗斯曼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矛盾是:生产产品无限扩大与生产利润不断受到局限之间的矛盾。与活劳动相比,死劳动在资本支出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因为只有活劳动才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严重的金融危机只能在生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利率不断变动的情况下才能得以理解。格罗斯曼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强调社会主义者的主要责任在于:建立使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组织。
▲(采访者简称为▲,下同):李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最近几年以您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承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观点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首先想向您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时,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不是包含在其中呢?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安东尼·吉登斯用其结构化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进行了“解构”,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取代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观的地位。他主要是从三方面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进行“解构”的:一是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动力论的“解构”;二是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的“解构”;三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形态和进步理论的“解构”。吉登斯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解构”,虽然对深化把握马克思社会历史观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但从总体上看,明显地存在着“误解”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