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天衡:鸟虫篆是以鸟、虫、夔为缀饰,是美化了的古文字,不应变成不可释读的工艺画,这个度要把握好。过于繁琐、臃塞,就与鸟虫应有的唯美、高雅相去甚远。刻的时候,切忌模式预设,作机械惯性的填充。要之,一印当生发一印之姿态、旨趣、风神,力求挖掘出此印当有之特色韵致,拒绝千印一面。
王镛:我一般在动刀前反复写稿,多方选择,至极细微的地方都做到心中有数;而在动手刻时,努力放松下来,再不去顾虑具体细节,只关注整体的表现,放刀直干。其实写得再好也不能完全体现刻的效果,因此刻的时候需要随机生发。这样,就避免了把『刻』沦落为对写的『摹刻』,从而把思、写、刻及拓视为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最后,有时是达到大致预想效果,有时是面目全非,却有意外收获。总之,我想把理性与激情统一起来,做到经意之极,效果是似不经意。(摘自辛尘《与王镛对话》)
石开:篆刻创新只从形式上追求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精神内涵方面开拓新审美境界。换句话说,只有在作品上建立起『灵魂』,形式才是有生命的。另外,意境上的创新更不是唾手可得的,『雄浑』被吴昌硕占有了,『随和』为吴让之所垄断,『生辣』成了来楚生的专利。如果说我尚有幸,终于在『奇逸』里找到了自己的一席小位。(摘自石开《学印琐谈》)
徐正濂:我反对用图案化、版画化的方法来『创新』篆刻。艺术是相通的,图案、版画也未始就完全没有可借鉴的成份,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比如齐白石的篆刻与他的写意绘画就有精神的沟通。我反对一种形式上的抄袭,这种抄袭易造成表面化、形式化、设计化,而最终降低篆刻的品位甚至改变篆刻的性质。(摘自徐正濂《听天阁印话》)
梁培先:在几乎所有的古代遗存都已被前人、当世人挖掘殆尽的情况下,希求通过获取资料上的不对等来换取所谓的个人风格面目——这种做法已无路可走。这种窘境恰好为写意一类的篆刻在博大沉雄的塑造上提供了机遇,甚至可以说,若想把今天的篆刻往前推进一步,就必须在大综合、大集成的层面上下工夫。
朱培尔:篆刻的写意不在于创作的形式,创作的手法,更多是表达了一种创作状态。很多印人强调写意的时候,更多的是谈表面的形式技巧,认为比较奔放、率意、随便就是写意。其实,写意更多地表现内心的一种对话,对内容的理解,并且所具有的形式美也必须是深刻的。
骆芃芃:篆刻创作首先要有状态,一个亢奋的状态和旺盛的创作欲望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先决条件,创作的同时也是艺术家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得呈现。篆刻采用的是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刀、石头、线条、印泥和印笺,所以这个语言要『有感而发』。另外,对所刻的内容要有感触和感想,能引起你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才是鲜活的,是气韵生动的。
邹涛:余作印,尽力一印一面目,而不愿雷同,无意『风格』。因此,古玺、秦汉印、六朝隋唐宋元印等等,悉为我用。风格虽异,却力求印能人古。
张公者:篆刻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完全可以是写意的。写意的篆刻要求必须有风格,而风格除了个性之外还要有共性。如果只有个性没有共性,那么只是野狐禅,是流传不下去的,如果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价值又不大。因而在这两点的把握上,是非常难的。
于明诠:不能简单地从篆刻形式上的工与放来作为判断是否写意的一个标准,刻得精细的也并非就是传统的、不写意的,刻得粗放的也并非就是现代的,写意的。讨论篆刻的写意精神,其实是对篆刻艺术认识过程的一种深化。
李强:经过十年的磨砺,当时流行印风展的作者很多已成当代印坛的中流砥柱,在写意的道路上又跨了一大步。如果篆刻创作中,全是追工笔,追制作,那真是艺术的悲哀。即使能获得一些奖项,但又有什么意思呢7立足当代,研究篆刻的写意精神大有意义。
崔志强,赋予篆刻艺术在创作之外新的形式,其实就是很大的创新。接下来的课题就是,如何让那些写意的印风为更多的受众接受,也就是如何审美的问题,涉及到业余的、专业的创作,以及篆刻的普及。
燕守谷:明清篆刻主流还是写意,改造文字适应方寸之间,让文字更有姿态更能表情达意,这些研究工作挺有创新意义的。现在我们学习明清篆刻,不仅要推敲作品本身,还要研究作品背后的篆刻家和一些社会因素等。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修养,篆刻家才能真正有写意的能力。
蔡大礼:工笔更多是技术性的,而写意重在提炼和概述。纯技术性的往往掩盖了背后的人,篆刻『写意』所写的其实也就是人文,这当然目前还需要要从技术上多下功夫,不是说篆刻家的观念不够超前,而是在技术上确实还有很多不到位不完美的地方,技术是艺术的支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魏广君:『写意』在过去、今天乃至未来都不是时尚性的问题。中国篆刻的写意是字法和刀法综合体态的表现,是合于自己审美观而无视他者的心理体验。『画贵有古意』,移之以喻篆刻亦然。讲究形式所能达到的状态是表面的,至多是写意之侧翼的有趋同性表现的东西。过于注重形式的印面,依我个人的感觉,气局难免少些阔大的气象。形式玩得精熟,样式也较突出的作品,细细品味其意趣,其与中国人讲的写意在味道上多有不相通之处,其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汪永江:所谓『写意』是相对于『工笔』而言。工笔源于宗教礼仪的装饰性,写意则源于日常实用的质朴恣肆;工笔之美呈现镂金错采的庙堂气象,写意之美则呈现放逸生奇的山林气象。文人篆刻所倡导的写意精神实质是『诗言志』,或高蹈以咏志,或超然以畅怀,或发愤以抒情,或舒心以志意。自然、诗意化的篆刻成为文人抒情写意的利器,乱头粗服、解衣盘礴的表象,其内在是古朴率真、苍茫浑厚的精神内涵。
印建南:三十多年来,我对传统印章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除了对石质、刀法、章法、意境等努力表达自己的心境外,同时也一直坚持一方印构思多方印稿的习惯,在不同层面上有着自己的想法,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自由自在、任其自然的写意境界向往,力求超越局限,任性合道,图写性灵,冲破流派藩篱,寻找自我,构筑个人风格。 程迟生:篆刻写意的本质在于印人心性的表露,强调自然意趣,注重印外求印。篆刻写意首先要确立独特体系的篆法,同时需具备纯熟的用刀技巧。用刀要游刃有余,使刀如笔,心随心动。章法经营要有意又无意,做到错落自然,开合生动。优秀的作品不仅要有高妙的写意技巧,更要有耐人品味的高古意趣与格调。一挥而就,立等可取,注定是粗俗、荒率之作。
石双梁:当代篆刻写意之『意』可从摩崖、造像、砖瓦陶片、镜铭以及秦汉诏版、权量、玺印、六朝将军印中汲取古意和字法形态,从中探寻所蕴含的写意元素,达到遗貌取神,借古意滋养己意,以刀尖、刀刃、刀背精熟表现『有意味』的金石味道!如庄子之逍遥,游刃于石上,做到『得鱼忘筌』与『得意忘形』,表现个性与真性情。当代的篆刻追求写意精神,就要忌学时人,忌千人一面!
崔向君:创作出写意的作品,有三点体会:一是印面的词意内容、篆字搭配、朱文白文的选择等都要以激发观者的艺术震撼力和文学想象力为主要着力点;二是要制造矛盾,使印面乍看有冲突感,细赏却能品味出作者驾驭矛盾、设置调和点并把握对立面的『度』的能力;三是要熟悉自己使用的刀性和石性,要让刀与石的冲切之后产生的线条边廓和形状既要有意外效果,却又能在情理之中,要能够充分表现印面的气势、意态、情趣和韵味。
邓克明:吾之凿印,尤喜牧甫之干净,缶翁之厚朴,秦印之诡异,汉印之博大。缶翁有诗云:『兴来湖海不可遏,冥搜万象游鸿蒙。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吾将以此语为写意之佳境而上下求索。
徐明春:篆刻的复兴是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经典的同时,由用刀工稳逐渐走向用刀写意的过程。披露心意,抒写心意,是写意的终极目标,是考验当代每个优秀篆刻家的扎实功底与虔诚的创作态度。其间当然还包括自身对文化深刻内涵的修养,前人遗留下的经验的感悟。『意思在刀先,刀尽意深』,这是我多年来创作所坚持的艺术理念,每一刀每一线追求完美组合,爽洁遒劲,萧简冲逸,诠释印人对待篆刻写意精神的理解。
李逸之:以文字造型就势结合章法,以满足自我的视觉审美观照,是我理解的篆刻写意精神和表达艺术需求的基本途径。落实到具体的文字造型、空间协调以及刻制手段,则以营造有独特意味的表现主义而强调灵活的因地制宜。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保持对空间视觉做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成为一种日常自觉和习惯,尊重古典精神的同时,同样把尊重自我纳入,是当代篆刻创作不可回避的基本精神和品质保证。
张树:印虽小技,可以体大道。上追秦汉,下探明清以至近现代,无非从古人印中求规矩、悟理法。法度既知,乃运巧思,构奇趣,抒胸中丘壑而不失于狂怪,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也。余治印近四十载,于古圣先贤多有体悟,然工稳易运巧思,却难吐胸中块垒。浸淫日久,胸中活脱脱有话要说,虽不必高声大气,然必声情并茂方始快意也。于是每于词章有所会意,必先味其意象、布其疏密、构其奇正、审其顾盼。
翟卫民:笔墨当随时代,反过来讲时代也需要笔墨特性。在每一位从事书、印创作的作者中,他应该知道『树立自我』的重要性。我在近三十年的书印创作过程中一直时刻提醒自己:在广袤的文化遗存中,我们怎么只能撷取一瓢饮?在长期追摹古玺风格的过程中,我大胆地以单刀冲切法做了技术改变,试图用简洁的刀法展现个人的气质。令人刻印不似古人有一定的玺印范式。围绕着范式展开相对容易,而今人则是以文字词义展开。每有创作,就是以自己特有的线条气质展现个人风格,我称之为『气质型』风格。当代『写意印风』阵营的总体也正体现为『气质型』风格,而这一气质可能会成为后人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标注。
王镛:我一般在动刀前反复写稿,多方选择,至极细微的地方都做到心中有数;而在动手刻时,努力放松下来,再不去顾虑具体细节,只关注整体的表现,放刀直干。其实写得再好也不能完全体现刻的效果,因此刻的时候需要随机生发。这样,就避免了把『刻』沦落为对写的『摹刻』,从而把思、写、刻及拓视为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最后,有时是达到大致预想效果,有时是面目全非,却有意外收获。总之,我想把理性与激情统一起来,做到经意之极,效果是似不经意。(摘自辛尘《与王镛对话》)
石开:篆刻创新只从形式上追求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精神内涵方面开拓新审美境界。换句话说,只有在作品上建立起『灵魂』,形式才是有生命的。另外,意境上的创新更不是唾手可得的,『雄浑』被吴昌硕占有了,『随和』为吴让之所垄断,『生辣』成了来楚生的专利。如果说我尚有幸,终于在『奇逸』里找到了自己的一席小位。(摘自石开《学印琐谈》)
徐正濂:我反对用图案化、版画化的方法来『创新』篆刻。艺术是相通的,图案、版画也未始就完全没有可借鉴的成份,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沟通,比如齐白石的篆刻与他的写意绘画就有精神的沟通。我反对一种形式上的抄袭,这种抄袭易造成表面化、形式化、设计化,而最终降低篆刻的品位甚至改变篆刻的性质。(摘自徐正濂《听天阁印话》)
梁培先:在几乎所有的古代遗存都已被前人、当世人挖掘殆尽的情况下,希求通过获取资料上的不对等来换取所谓的个人风格面目——这种做法已无路可走。这种窘境恰好为写意一类的篆刻在博大沉雄的塑造上提供了机遇,甚至可以说,若想把今天的篆刻往前推进一步,就必须在大综合、大集成的层面上下工夫。
朱培尔:篆刻的写意不在于创作的形式,创作的手法,更多是表达了一种创作状态。很多印人强调写意的时候,更多的是谈表面的形式技巧,认为比较奔放、率意、随便就是写意。其实,写意更多地表现内心的一种对话,对内容的理解,并且所具有的形式美也必须是深刻的。
骆芃芃:篆刻创作首先要有状态,一个亢奋的状态和旺盛的创作欲望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先决条件,创作的同时也是艺术家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得呈现。篆刻采用的是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刀、石头、线条、印泥和印笺,所以这个语言要『有感而发』。另外,对所刻的内容要有感触和感想,能引起你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才是鲜活的,是气韵生动的。
邹涛:余作印,尽力一印一面目,而不愿雷同,无意『风格』。因此,古玺、秦汉印、六朝隋唐宋元印等等,悉为我用。风格虽异,却力求印能人古。
张公者:篆刻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完全可以是写意的。写意的篆刻要求必须有风格,而风格除了个性之外还要有共性。如果只有个性没有共性,那么只是野狐禅,是流传不下去的,如果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价值又不大。因而在这两点的把握上,是非常难的。
于明诠:不能简单地从篆刻形式上的工与放来作为判断是否写意的一个标准,刻得精细的也并非就是传统的、不写意的,刻得粗放的也并非就是现代的,写意的。讨论篆刻的写意精神,其实是对篆刻艺术认识过程的一种深化。
李强:经过十年的磨砺,当时流行印风展的作者很多已成当代印坛的中流砥柱,在写意的道路上又跨了一大步。如果篆刻创作中,全是追工笔,追制作,那真是艺术的悲哀。即使能获得一些奖项,但又有什么意思呢7立足当代,研究篆刻的写意精神大有意义。
崔志强,赋予篆刻艺术在创作之外新的形式,其实就是很大的创新。接下来的课题就是,如何让那些写意的印风为更多的受众接受,也就是如何审美的问题,涉及到业余的、专业的创作,以及篆刻的普及。
燕守谷:明清篆刻主流还是写意,改造文字适应方寸之间,让文字更有姿态更能表情达意,这些研究工作挺有创新意义的。现在我们学习明清篆刻,不仅要推敲作品本身,还要研究作品背后的篆刻家和一些社会因素等。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修养,篆刻家才能真正有写意的能力。
蔡大礼:工笔更多是技术性的,而写意重在提炼和概述。纯技术性的往往掩盖了背后的人,篆刻『写意』所写的其实也就是人文,这当然目前还需要要从技术上多下功夫,不是说篆刻家的观念不够超前,而是在技术上确实还有很多不到位不完美的地方,技术是艺术的支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魏广君:『写意』在过去、今天乃至未来都不是时尚性的问题。中国篆刻的写意是字法和刀法综合体态的表现,是合于自己审美观而无视他者的心理体验。『画贵有古意』,移之以喻篆刻亦然。讲究形式所能达到的状态是表面的,至多是写意之侧翼的有趋同性表现的东西。过于注重形式的印面,依我个人的感觉,气局难免少些阔大的气象。形式玩得精熟,样式也较突出的作品,细细品味其意趣,其与中国人讲的写意在味道上多有不相通之处,其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汪永江:所谓『写意』是相对于『工笔』而言。工笔源于宗教礼仪的装饰性,写意则源于日常实用的质朴恣肆;工笔之美呈现镂金错采的庙堂气象,写意之美则呈现放逸生奇的山林气象。文人篆刻所倡导的写意精神实质是『诗言志』,或高蹈以咏志,或超然以畅怀,或发愤以抒情,或舒心以志意。自然、诗意化的篆刻成为文人抒情写意的利器,乱头粗服、解衣盘礴的表象,其内在是古朴率真、苍茫浑厚的精神内涵。
印建南:三十多年来,我对传统印章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除了对石质、刀法、章法、意境等努力表达自己的心境外,同时也一直坚持一方印构思多方印稿的习惯,在不同层面上有着自己的想法,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自由自在、任其自然的写意境界向往,力求超越局限,任性合道,图写性灵,冲破流派藩篱,寻找自我,构筑个人风格。 程迟生:篆刻写意的本质在于印人心性的表露,强调自然意趣,注重印外求印。篆刻写意首先要确立独特体系的篆法,同时需具备纯熟的用刀技巧。用刀要游刃有余,使刀如笔,心随心动。章法经营要有意又无意,做到错落自然,开合生动。优秀的作品不仅要有高妙的写意技巧,更要有耐人品味的高古意趣与格调。一挥而就,立等可取,注定是粗俗、荒率之作。
石双梁:当代篆刻写意之『意』可从摩崖、造像、砖瓦陶片、镜铭以及秦汉诏版、权量、玺印、六朝将军印中汲取古意和字法形态,从中探寻所蕴含的写意元素,达到遗貌取神,借古意滋养己意,以刀尖、刀刃、刀背精熟表现『有意味』的金石味道!如庄子之逍遥,游刃于石上,做到『得鱼忘筌』与『得意忘形』,表现个性与真性情。当代的篆刻追求写意精神,就要忌学时人,忌千人一面!
崔向君:创作出写意的作品,有三点体会:一是印面的词意内容、篆字搭配、朱文白文的选择等都要以激发观者的艺术震撼力和文学想象力为主要着力点;二是要制造矛盾,使印面乍看有冲突感,细赏却能品味出作者驾驭矛盾、设置调和点并把握对立面的『度』的能力;三是要熟悉自己使用的刀性和石性,要让刀与石的冲切之后产生的线条边廓和形状既要有意外效果,却又能在情理之中,要能够充分表现印面的气势、意态、情趣和韵味。
邓克明:吾之凿印,尤喜牧甫之干净,缶翁之厚朴,秦印之诡异,汉印之博大。缶翁有诗云:『兴来湖海不可遏,冥搜万象游鸿蒙。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吾将以此语为写意之佳境而上下求索。
徐明春:篆刻的复兴是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经典的同时,由用刀工稳逐渐走向用刀写意的过程。披露心意,抒写心意,是写意的终极目标,是考验当代每个优秀篆刻家的扎实功底与虔诚的创作态度。其间当然还包括自身对文化深刻内涵的修养,前人遗留下的经验的感悟。『意思在刀先,刀尽意深』,这是我多年来创作所坚持的艺术理念,每一刀每一线追求完美组合,爽洁遒劲,萧简冲逸,诠释印人对待篆刻写意精神的理解。
李逸之:以文字造型就势结合章法,以满足自我的视觉审美观照,是我理解的篆刻写意精神和表达艺术需求的基本途径。落实到具体的文字造型、空间协调以及刻制手段,则以营造有独特意味的表现主义而强调灵活的因地制宜。在合乎情理的前提下,保持对空间视觉做更多可能性的探索,成为一种日常自觉和习惯,尊重古典精神的同时,同样把尊重自我纳入,是当代篆刻创作不可回避的基本精神和品质保证。
张树:印虽小技,可以体大道。上追秦汉,下探明清以至近现代,无非从古人印中求规矩、悟理法。法度既知,乃运巧思,构奇趣,抒胸中丘壑而不失于狂怪,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也。余治印近四十载,于古圣先贤多有体悟,然工稳易运巧思,却难吐胸中块垒。浸淫日久,胸中活脱脱有话要说,虽不必高声大气,然必声情并茂方始快意也。于是每于词章有所会意,必先味其意象、布其疏密、构其奇正、审其顾盼。
翟卫民:笔墨当随时代,反过来讲时代也需要笔墨特性。在每一位从事书、印创作的作者中,他应该知道『树立自我』的重要性。我在近三十年的书印创作过程中一直时刻提醒自己:在广袤的文化遗存中,我们怎么只能撷取一瓢饮?在长期追摹古玺风格的过程中,我大胆地以单刀冲切法做了技术改变,试图用简洁的刀法展现个人的气质。令人刻印不似古人有一定的玺印范式。围绕着范式展开相对容易,而今人则是以文字词义展开。每有创作,就是以自己特有的线条气质展现个人风格,我称之为『气质型』风格。当代『写意印风』阵营的总体也正体现为『气质型』风格,而这一气质可能会成为后人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