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二战史观和战争责任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12日,日本东京民众高举“不能容忍战争”标语游行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于中国而言,可以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但对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而言,他们接受“战败70周年”或诸如此类的说法了吗?众所周知,日本对二战的理解和记忆已经走向多元化,导致这一结果的恐怕并不仅仅是战争本身,更多的在于战后日本政府以及美国占领当局对战争相关记忆进行的操控。
  日本的“终战纪念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的形式宣读了“关于终结大东亚战争的诏书”,在日本被称为“玉音放送”。在广播中日本天皇宣布接受美英苏中四国达成的《波茨坦公告》,即实质意义上的投降。尽管这意味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败北,但是此后日本国家的纪念日中并没有“战败纪念日”或类似的说法。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日本军民,日本政府将每年的8月15日定为“追悼逝者、祈祷和平纪念日”,通称为“终战纪念日”。
  较之于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的无条件投降,8月15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更具有模糊性和争议性。当大多数德国人认为1945年5月8日是德国的“投降日”或者脱离纳粹统治的“解放日”的时候(也有人称为“民主日”),在日本,8月15日仅仅意味着日本天皇主动地宣布“终结”了“大东亚战争”,在天皇终战诏书中并没有明确表示这是日本的战败和投降,同时,该诏书似乎只有面向英美等宣战国之嫌,并没有明确表明日本对亚洲邻国应承担的侵略责任,当然更没有明确日本败给了中国。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日本选择将8月15日定为“终战纪念日”自有规避责任之嫌。
  当然,对日本而言,可供选择的选项并不仅仅限于8月15日,实际上日本政府在8月14日就已经通告盟国各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全权代表重光葵在美海军战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正式生效,日本同各缔约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宣告终结。在太平洋战争各主要牵涉国家和地区中,选择将8月15日作为国家纪念日的只有日本和韩国,韩国将8月15日视为“解放日”,因此8月15日有“光复节”之称。美国选择将日本签署投降书的9月2日作为对日战争胜利日。中国、苏联等国则将日本签署投降的第二日即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由于上述各日期“投降”的意味更浓重,这也是日本没有选择这些日期作为纪念日的原因之一。
  以上多个具有官方性和法律效力的重要时间点,原本均可以被日本作为纪念日并慎重对待。然而日本却选择了时为三军最高统帅的昭和天皇播报“玉音放送”的8月15日作为“终战纪念日”。为何是8月15日而不是其他?为何是“终战”而不是“投降”或者“战败”等其他更为积极的言说?这里面蕴含了一种日本人畸形的战争观,同时也是他们否认战争责任的盲点所在。
  “中日战争”从何时开始?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8年抗战(1937~1945)已经成为熟知的概念,但是日本对战争(特别是中日战争)的认识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歧。1956年日本左翼进步学者鹤见俊辅首次提出了“15年战争”的概念,他认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15年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15年。此后“15年战争”的主张被进步主义者所接受,并成为他们积极承担战争责任的一种表现。当然,日本国内也有跟中国近似的“8年战争”的主张,比较官方的说法是将这8年战争称为“日中战争”,但是日本的历史学者对“卢沟桥事变”是偶然发生的还是蓄谋已久的存在争议,日中间的冲突是“战争”还是“意外事件”在学术界也没有定论。最具争议性的还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对日宣战并将日本定义的“大东亚战争”改称为“太平洋战争”,美国视角下的二战远东战场也从亚洲大陆转移到太平洋。1945~1952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对日本占领期间,所有关于“大东亚战争”的表述皆被改为“太平洋战争”,这样,日本战败给美国的印象得以充分灌输,它在亚洲战场上的所作所为却被忽视和弱化。
  对于日本而言,“15年战争”“8年战争”“日中战争”“大东亚战争”“太平洋战争”,其区别不仅仅体现在称谓上,其背后隐含着的是“战争主体、战争对象、战争力量以及战争责任”的不同立场。特别是中国在日本战争观中的位置,它直接导致了此后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出现,以及延至今日两国关系的周期性恶化。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阶段。但是,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明确对日宣战,日本也没有正式向中国宣战,即使在日军占领南京之后,日本方面一直将日中间的战争定义为“支那事变”。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美国,由于当时美国已经出台了不向交战国提供武器、资源运输和进出口的《中立法案》,所以当时中日双方都想以非交战国的身份获得从美国进口武器和运输的便利。这种奇怪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珍珠港事件”以后,随着美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由于日本在中国已经承认了“满洲国”和“汪伪政府”,所以日本在向英美等国宣战的同时,因为不承认蒋介石政府的正式地位而没有向国民政府宣战,这在法理上制造了一种日中之间无战争的假象。
  但是,日本政府在事实上已经承认了日中之间的交战状态,1941年以后,日本已不再将日中之间的冲突称为“支那事变”,而是改称为“大东亚战争”框架下的“日中战争”。1945年日本天皇的“玉音放送”虽然宣称日本接受美英苏中达成的《波茨坦公告》,但是,天皇在广播中仅表示向英美等国投降,并未提及向中国投降等事实,这是日本政府“依据法理”而做出的狡辩策略,背后更重要的阴谋在于减少对中国应承担的侵略责任。虽然稍后的9月9日,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国民政府投降,但是这类事实在战后并没有得到广泛认知。从战争的名称及时间上,以及日本天皇在“玉音放送”中并没有提及向中国投降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战后日本人战争观中“败给中国”这一意识的薄弱。   谁是战争受害者?
  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普通日本人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广岛核爆”或者“东京大空袭”等有着切身感触的受害者体验。以上事件都是美国在日本本土展开的军事行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败给美国”的战争观,从而不自觉地忽略掉他们在中国战场的失利。战后日本社会涌现的和平主义运动更多的是基于“广岛核爆”和“东京大空袭”等原初体验上,这其中并没有“南京大屠杀”“731细菌部队”的位置。符号化的“HIROSHIMA”(广岛)也成为一种反核武器以及和平主义运动的象征而长期存在。
  导致日本受害者意识强烈而加害者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几点:
  第一,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在战后对日占领体制中,美国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中国虽然是毋庸置疑的战争最大受害国,但是在盟军最高司令部以及远东委员会中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在美国的主导下,“东京审判”也将战争罪行聚焦到太平洋战场,对于发生在中国境内的诸如“731细菌部队”所犯下的罪责并未提上法庭。“南京大屠杀”的主谋松井石根虽然被判绞刑,但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均抹去了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述。美国将重心放在太平洋战争又导致了这样一个悖论,即包括学者、政治家在内的大多数日本人并不认为日美之间的战争是侵略战争,正如竹内好所言,帝国主义者不能审判帝国主义者,日美之间的战争是帝国主义者之间争夺利益和殖民地的战争,从而导致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加害者体验的不可感知性。这可能是当今学术界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之一。日本不同于德国,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大多是在德国境内以及与其接壤的波兰等国境内,这样德国人可以直观地看到以及感受到大屠杀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震撼,从而产生德国人作为战争加害者的切身体验。但是日本的加害行为基本上集中在远离日本的中国大陆以及其他殖民地境内,日本人没有对大屠杀的直接体验和感触,军国主义体制下的舆论报道也不可能把大规模屠杀行为传达给国内人民,甚至很多日本人认为那些被侵略的国家的人民是夹道欢迎日本人的。日本大多数民众知道日军在中国的残忍行为要等到1960~1970年代旧军人开始讲述他们的侵略行为之后。
  “东京审判”与双重标准
  东京审判并没有追究战争最高责任人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虽然日本学术界(例如丸山真男)很有见地地指出军队的“下克上”行为导致了一个“无责任的主体”,但是有着宣战权和终战权的日本天皇难辞其咎。有些立场较为温和的学者比如时任东京大学校长的南原繁也指出,即使天皇不承担法律责任,也要承担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责任,因此南原主张作为承担战争的表现,天皇应该主动选择退位,而不是留在天皇的位置上没有任何表示。
  日本扭曲的战争观还体现在他们对战争责任认识的双重标准上,即战后的日本每每在涉外场合都会表现出对战争加害行为的积极反省,但是在对内场合则迎合国内右翼势力做出有违良知的举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小泉纯一郎,小泉纯一郎是战后日本在公共场合就战争责任做出反省和谢罪次数最多的首相,同时他也是任内参拜靖国神社次数最多的首相。其实,同样的双重标准不仅仅发生在日本政府和执政党身上,一些在野党在另一侧面也执行着这样的双重标准。以战后日本的战争赔偿为例,日本社会党多次在国会上批评执政党自民党对中国赔偿责任的无视,并主张应该给予适当的补偿,但是在访华的时候却屡屡问及中国方面是否有放弃战争赔偿的可能性。
  以上无论是“东京审判”还是“终战纪念日”的选择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对战争的认识。“东京审判”和“终战纪念日”的选择问题所展现出来的一个共性就是战后日本对天皇制的保留甚至礼赞。出于美国的战略需要,“东京审判”没有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这成为战后学术界对“东京审判”研究最具有争论性的地方。每年8月15日的“终战纪念日”则加深了天皇以及天皇制在战后民主政治中的象征地位,二者之间已成为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责任编辑】林
其他文献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专家披露,据测算,4年后也就是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据测算,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2050年的975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2050年的1.08亿;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
日本科研机构与动物园联手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使灭绝的动物起死回生,甚至能够将地球上的珍稀动物送往其他星球进行繁殖。此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利用冷冻干燥技术保存了两种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猩猩和懒猴)以及一种长颈鹿的精子。通过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加入缓冲溶液,来使精子及其遗传信息得以完整保存,时间可达数十年甚至更久。需要时只需将精子轻轻放在水中解冻即可使其“复活”。
20世纪30年代,纳粹上台不久便开始积极备战,意在吞并欧洲,称霸世界。纳粹上台后,许多犹太裔科学家被迫离开欧洲,而且纳粹的势力扩张到哪里,哪里的犹太裔人士就不得不离开,否则就要受到迫害。这样的情况迫使爱因斯坦、马克斯·玻恩、尼耳斯·玻尔、厄耳文·薛定谔和恩里科·费米等科学大家先后离开了欧洲大陆。对于这样的情况,法国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曾惋惜地叹道:“这是一个重要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分析埋在南极冰下的一个粒子探测器的观测数据认为,“99%肯定”惰性中微子不存在。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小的基本粒子,是宇宙中继光子之后数量最多的粒子,但难以被捕捉和探测。根据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微子可分为3种: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其中前两种可以被观测到。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可能有被称为惰性中微子的第四种中微子存在。惰性中微子不参加除引力之外
古代何人泡温泉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龚胜生认为,大约从秦汉时期开始,泡温泉就已成为一种时尚。我国古代泡温泉的人群涵盖了从帝王皇室到平民百姓的广泛社会阶层。  帝王泡温泉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周幽王在骊山修建“幽王城”和“骊宫”,沐浴处“上无尺栋,下无环墙”,昂首见星辰,被称为“星辰汤”。秦始皇在骊山建有温泉旅游设施,并建立了温泉宫。至汉代,汉武帝对骊山温泉宫“又加修饰”。这说明,骊山温泉的旅游设施
每年的5月19日是我国的“旅游日”,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意义,又是如何与旅游联系上的呢?这就要谈到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了。  徐霞客(1587~1641)是中国明代伟大的探险家、杰出的旅游地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留下了被称为中华文化经典的洋洋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游记》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写于1613年的阴历三月晦,即三月的最后一天,阳历正是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之所以定为每年的5月
端粒是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其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由于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只是人类认识它们的开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虫媒花和传粉动物之间建立了特殊的关系。虫媒花一般通过鲜艳的色彩或芬芳的气味、甘甜的花蜜来引诱传粉动物;传粉动物为取食花蜜和花粉而光顾这些花,它们在取食过程中帮助虫媒花完成了传粉。能够传粉的昆虫很多,常见的有蜜蜂、胡蜂、熊蜂、马蜂、甲虫、苍蝇、蝴蝶、蛾和蚁等,它们组成了最为庞大的“红娘”世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蜜蜂、蝴蝶、苍蝇等,而最为神秘、最令人惊讶的,恐怕就是苍蝇了。  
动物的鼻子除了用来呼吸,有的还用来捕食,用来防卫,或是用来吸引异性。尤其是有一些动物,它们的鼻子是整个身体上最突出、最显眼的部分。  1.星鼻鼹    星鼻鼹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东部及美国东北部,多数时候生活在地下黑暗潮湿的隧道中。它最大的特点是环绕鼻尖长有21只触手,就像星星的光芒一样,因而得名星鼻鼹。透过这些触手,星鼻鼹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找到猎物。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星鼻鼹透过触手找到猎物的能力
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德国2013年共有1020万名居民有“生理缺陷”,占总人口数的13%。德国官方将“轻度残疾”和“重度残疾”统称为“生理缺陷”,包括肢体无法正常活动、视力听力障碍等。“生理缺陷”共分10个级别,最低为20度,最高为100度,缺陷程度达到50度以上属于“重度残疾”。德国2013年“重度残疾者”共有750万人。尽管德国政府有特别的就业促进政策,但“生理缺陷”者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