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育和素质教育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说,中学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别的工具类科目(如语言类的母语或外语)和技能类科目(如数理化)都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课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课程,而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一个比较直接的层面上,就是使学生能够再认再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实,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最墓本的了解;在更深一层,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它应该包括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应该包含对人的理性的培养;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和人的能力;应该引导一个人的全面而充分的成长和发展。我认为应该把历史课堂当作一个基地,一个锻炼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基地。而能力要求则包括口头表达、快速记忆、分析概括和历史思维等几方面。
  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的第一个观点:要“叙述”而不要“背诵”历史。叙述,首先要摒弃“死记硬背”,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看法。我要求学生像日常说话一样来叙述历史,而我自己的课堂语言,也有了一个改变,当我要检测学生的掌握情況时,我用“说一说”代替了“背一背”。当然,在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之前,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在背诵,甚至在凭着一种念熟了的韵律来“唱”书,完全没有思维的参与。所以必须要培养他们正确的记忆方法。
  二、快速记忆能力的培养
  只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就会发现他们的记忆潜能是非常大的。我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训练,采取的是课堂上限时强化记忆,课后抽时回忆的方法。课堂上,根据要记忆内容的多少,我给学生的时间是一分钟、二分钟或三分钟,开始学生也直嚷嚷:我们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记下这么一大堆的知识。但每次在给出的时间里,都有圆满完成记忆任务的学生。我检测的方法是不点名提问,让学生主动回答。对完成任务的学生加以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和胜利感,从而引发他们的记忆兴趣;对无法完成任务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首先,绝对禁止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因为那样的话,只有多次重复以达到一种韵律记忆,慢而且效率差。其次,记忆时要“三到”,即眼到、手到、脑到,也就是边看边写边记。写,只写关键字词、记忆要点、句首词或者句中动词。写的速度要跟上思维的速度,即眼、手、脑要合拍同步。这样进行一遍,马上脱离课本进行最大限度的回忆,可参照自己写的字词。回忆不出来的再看书,然后再回忆。这样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但课堂上所完成的仅是初步记忆,若不及时巩固,就会变成有“记”无“忆”,所以还要在课后及时巩固,巩固并不需要刻意拿出时间,不管是走路、吃饭或睡前皆可,但最好是在当天,把所记下的知识进行回想,因为思维的速度可以说是超光速的,所以这个过程很短,只要几秒钟足矣。有了这几秒钟,记忆才算大功告成。如果这时无法重现全部知识,就要在有效时间内再补上空白。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训练,大部分的有心学生都已掌握了这种记忆方法。但如果学生眼中的知识凌乱无序、毫无章法的话,相信这种记忆法是行不通的,所以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把知识变得有条有理,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讲新课之前,我都会拿出几分钟让学生预习。而预习的过程便是学生学习分析和概括的过程。起初我只让他们看一段,然后分析所讲述的主要问题,从几个方面讲述的,有几个要点等等。这样按照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由表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体系和结构,正如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如果你理解了学科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就能使你独立前进”。
  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有了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进而掌握了知识体系和学科结构,这个过程,必然使学生慢慢地学会历史思维的方法。他们知道,学习一个历史事件,首先要搞清楚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经过如何、结果怎样。也就是说,对一个历史事件,要从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掌握。这样,学生就知道,历史其实是一个整体,任何看似“分散”的历史知识从客观上看都是一个整体,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有了这样的体会和认识,他们就不会再把“历史”肢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填空题、选择题或问答题来进行死记硬背了。可以说,正是分析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会从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角度去把握历史现象间的本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当然,因为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先后进行、互相孤立的,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应该说,上历史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综合训练。只要用心,他们将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而我的角色,不再是一个指挥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一个必要时的启发者,研究问题时的探讨者。可以说,通过历史课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历史课不再是毫无意义、可有可无的了,对历史课他们也不再被动应付,而是积极参与了,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其他文献
英语书面表达在高考命题中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一种题型。试题要求学生运用所给情景和要求写一篇书面材料,做到所写内容符合所给情景,要求文理通顺。试题分值较大,有一定的难度。长期以来,学生对书面表达存在畏惧心理,甚至有的学生对此弱项抱舍弃态度。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高考中如何能得心应手地写出好文章呢?我觉得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夯实基础,加强基本训练。  第一、要加强词汇、语法
期刊
近10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民生、三农等问题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2012连续9年出台针对三农的中央l号文件,为何城乡收入差距不降反增?本文从地方财政支出
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进,已经越来越触及课堂教学这个学校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细胞,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正在形成这样的共式:只有课堂行为的变革,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就值得反思和完善之处提出来与大家商榷,以期引起对课堂改革走向的关注,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达到“它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活学活用效果。  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否高效  教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
期刊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服务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原本就是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新课标强调“课程是为了生活”,所以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
期刊
快乐教学就是从学科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对丰富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不断获得新知识,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尽最大努力,采用各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范围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快乐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核心。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以下心得,现罗列于下,供同行们分享。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育心理学认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
期刊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讀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
期刊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目前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的共识。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值得借鉴、推广。因此,我们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创新,以
期刊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家庭照护功能的进一步弱化,机构养老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是其运营的基础,其优劣决定着养老机构服务
初中英语“六环节”教学法是在我们海阳市教研室教研员王林老师的倡导下推出的适应中学英语新课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推行,使我们初中英语老师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成为可能。在此,我只就“六环节”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谈一下我的体会。  “情景创设”应该说是“六环节”教学中的特别重要的一环。情景创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