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的推进,已经越来越触及课堂教学这个学校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细胞,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正在形成这样的共式:只有课堂行为的变革,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就值得反思和完善之处提出来与大家商榷,以期引起对课堂改革走向的关注,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达到“它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活学活用效果。
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否高效
教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门巨大的学问,它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轨迹,而各门学科又有其自身规律和学科特点,每门学科根据“学”与“教”目标的不同又分为不同课型,例如活动体验课、练习课、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等,不同的课型又有不同的学法和教法。这就决定,课堂是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套用一个模式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或者说任何一个模式都不可能包罗万象、神乎其神地适合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生。
反观“循环大课堂”模式的理论阐释,则过分强调了此模式的万能作用,在不分学科、不分学生个性特点、不分学习时段的情况下,用单一的 “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来涵盖一切、包容一切,这有违于 “实事求是”的原则。
就我们所观摩的情况而言,看到了高二年级某一个班新授课《蜀道难》的学习,从学生展示发言情况来看,对文本揣摩的深度、难度和广度与教学目标、高考考纲的要求尚有距离。如果是毕业年级,也用这种模式,效果就令人怀疑了。亦或学校还另有一套更加高效的复习模式秘不示人也末可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而落实到教育上,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们在不违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高效发展、多样发展。而不是“唯我独优”、“放之四海皆准”的某种模式就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这是不现实不客观的,也是肤浅短视的。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体现
“‘六段’指的是课中的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从上面“循环大课堂”课改模式的理论阐述中,我们看到体现教师在课堂主导地位的“精讲点拨”理论的时间安排上只占六分之一,其余都是学生的自我展示。只要是执教过高中教学的老师们都知道:这样做,有些悬!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体现学习的主体,只有培养学习方法和能力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只有正确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升学率。而教师的“主导”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就和只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而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一样有缺憾的。
“循环大课堂”追求的是“高效学习”,所谓的高效学习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45分钟),使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和培养全面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和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最佳的高效学习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师生间是相辅相承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想一想,老师不论专业知识还是人生阅历、经验、组织学生的能力,都要比只预习几十分钟的学生要强的多。但是,在“循环大课堂”模式中,硬性规定教师只能用十分钟以内时间引导,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让同学互教,课课都这样,学生讲的就一定能比老师好吗?对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存疑。
“主体性”和“主导性”一直是教学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似乎时时高呼学生主体性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对传统教学总是全盘否定。事实上,中国教育一直没有放弃“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原则和做法。这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
其实,无论传统派还是改革派,不同之处只是强调“主导”的作用存在大小之别,但最终还是要用各种办法把任务落实到学生主体上。“培养学习能力”不是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更不是一个人探究、摸索,而是向同学更向老师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迅速提高自己。老师的主导,同样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巧。需知:人类文明的传承并不单是一个人的亲历身为、人死而终的“零和游戏”,而是靠一代代人知与能的积累和传授才形成了现在社会多种多样繁荣昌盛人类文化体系。
因此,我们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精准处理好师生的教与学关系,因为让课堂效益最大化这一话题永远都绕不开“主体”“主导”这一矛盾统一体。
三、学生“温故知新”的复习环节是否落实
“我们一中的课堂概念即是:第一节课的后10分钟是起点,然后第二节课的前35分钟是终点,这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我们的“35+10”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包括了课下预习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用课上的10分钟控制课下的1小时,在假期控制的时间就更长了,到下节课的前35分钟和后10分钟,又进入了循环状态。”从充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的描述中,我们理解了循环大课堂的本质,但我们也发出另外一个疑问,那就是复习环节到哪去了,是不是用了“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就不再需要复习了呢?
复习的最大功能是强化记忆,巩固学习成果的最佳手段是复习。曾经掌握的知识,因为没有及时复习,逐渐淡忘了;曾经花费的时间,因为没有及时复习,都白费了;曾经付出的精力,因为没有及时复习,都泡汤了——这是很多学生常见的现象。复习让基础打得更牢,复习让知识贯通融会。复习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消化是积累是提高。复习这一环节最累,耗功也最多,却能够让学生最直接的节省时间。如果忽略“复习”,只是让学生预习、展示、再预习、再展示,其最终的结果有理由让人质疑。
我们从还了解到,兖州市一中“高效课堂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他们有时间搞一系列活动,比如社团活动,我们有英语节、语文节、体育节、激情合唱节、感恩教育节等,全部由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教师退居“二线”。”对照前文所讲,每门学科学生要花费一小时的预习时间,我们真的很难弄清,兖州市一中的学生在每天用于自我预习层面的时间就高达9多小时(9门课),哪还有时间去休息甚或复习呢?
只有形而上的谦虚、冷静、严慎思想态度,才能有形而下的统筹安排、兼容并包、脚踏实地的行为做法。对“循环大课堂”课改模式瑜中指瑕,并不是否定这一模式,而是在学习中的反思,在反思中的借鉴,在借鉴中的提高。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并活学活用。我们认为,在学习“循环大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时,要在汲取其长处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才能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科学落实:因地制宜,多种优化教学模式并行;因材施教,协调好“主体”与“主导”关系;齐抓并举,处理好预习和复习的关系。
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方知任务重大。面对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努力探索、不懈进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奋斗。
就值得反思和完善之处提出来与大家商榷,以期引起对课堂改革走向的关注,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达到“它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活学活用效果。
一、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是否高效
教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门巨大的学问,它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运行轨迹,而各门学科又有其自身规律和学科特点,每门学科根据“学”与“教”目标的不同又分为不同课型,例如活动体验课、练习课、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等,不同的课型又有不同的学法和教法。这就决定,课堂是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套用一个模式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或者说任何一个模式都不可能包罗万象、神乎其神地适合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生。
反观“循环大课堂”模式的理论阐释,则过分强调了此模式的万能作用,在不分学科、不分学生个性特点、不分学习时段的情况下,用单一的 “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教学模式”来涵盖一切、包容一切,这有违于 “实事求是”的原则。
就我们所观摩的情况而言,看到了高二年级某一个班新授课《蜀道难》的学习,从学生展示发言情况来看,对文本揣摩的深度、难度和广度与教学目标、高考考纲的要求尚有距离。如果是毕业年级,也用这种模式,效果就令人怀疑了。亦或学校还另有一套更加高效的复习模式秘不示人也末可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而落实到教育上,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们在不违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高效发展、多样发展。而不是“唯我独优”、“放之四海皆准”的某种模式就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这是不现实不客观的,也是肤浅短视的。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体现
“‘六段’指的是课中的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从上面“循环大课堂”课改模式的理论阐述中,我们看到体现教师在课堂主导地位的“精讲点拨”理论的时间安排上只占六分之一,其余都是学生的自我展示。只要是执教过高中教学的老师们都知道:这样做,有些悬!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能体现学习的主体,只有培养学习方法和能力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只有正确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升学率。而教师的“主导”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就和只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而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一样有缺憾的。
“循环大课堂”追求的是“高效学习”,所谓的高效学习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45分钟),使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和培养全面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和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最佳的高效学习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用,师生间是相辅相承成的关系。我们可以想一想,老师不论专业知识还是人生阅历、经验、组织学生的能力,都要比只预习几十分钟的学生要强的多。但是,在“循环大课堂”模式中,硬性规定教师只能用十分钟以内时间引导,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让同学互教,课课都这样,学生讲的就一定能比老师好吗?对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存疑。
“主体性”和“主导性”一直是教学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似乎时时高呼学生主体性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对传统教学总是全盘否定。事实上,中国教育一直没有放弃“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原则和做法。这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
其实,无论传统派还是改革派,不同之处只是强调“主导”的作用存在大小之别,但最终还是要用各种办法把任务落实到学生主体上。“培养学习能力”不是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更不是一个人探究、摸索,而是向同学更向老师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迅速提高自己。老师的主导,同样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巧。需知:人类文明的传承并不单是一个人的亲历身为、人死而终的“零和游戏”,而是靠一代代人知与能的积累和传授才形成了现在社会多种多样繁荣昌盛人类文化体系。
因此,我们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精准处理好师生的教与学关系,因为让课堂效益最大化这一话题永远都绕不开“主体”“主导”这一矛盾统一体。
三、学生“温故知新”的复习环节是否落实
“我们一中的课堂概念即是:第一节课的后10分钟是起点,然后第二节课的前35分钟是终点,这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我们的“35+10”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包括了课下预习的时间,大约1个小时,用课上的10分钟控制课下的1小时,在假期控制的时间就更长了,到下节课的前35分钟和后10分钟,又进入了循环状态。”从充州一中杜金山校长的描述中,我们理解了循环大课堂的本质,但我们也发出另外一个疑问,那就是复习环节到哪去了,是不是用了“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就不再需要复习了呢?
复习的最大功能是强化记忆,巩固学习成果的最佳手段是复习。曾经掌握的知识,因为没有及时复习,逐渐淡忘了;曾经花费的时间,因为没有及时复习,都白费了;曾经付出的精力,因为没有及时复习,都泡汤了——这是很多学生常见的现象。复习让基础打得更牢,复习让知识贯通融会。复习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消化是积累是提高。复习这一环节最累,耗功也最多,却能够让学生最直接的节省时间。如果忽略“复习”,只是让学生预习、展示、再预习、再展示,其最终的结果有理由让人质疑。
我们从还了解到,兖州市一中“高效课堂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他们有时间搞一系列活动,比如社团活动,我们有英语节、语文节、体育节、激情合唱节、感恩教育节等,全部由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教师退居“二线”。”对照前文所讲,每门学科学生要花费一小时的预习时间,我们真的很难弄清,兖州市一中的学生在每天用于自我预习层面的时间就高达9多小时(9门课),哪还有时间去休息甚或复习呢?
只有形而上的谦虚、冷静、严慎思想态度,才能有形而下的统筹安排、兼容并包、脚踏实地的行为做法。对“循环大课堂”课改模式瑜中指瑕,并不是否定这一模式,而是在学习中的反思,在反思中的借鉴,在借鉴中的提高。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并活学活用。我们认为,在学习“循环大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时,要在汲取其长处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才能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科学落实:因地制宜,多种优化教学模式并行;因材施教,协调好“主体”与“主导”关系;齐抓并举,处理好预习和复习的关系。
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方知任务重大。面对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责任,努力探索、不懈进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