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不仅因为王昭君是我国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更因为昭君为求百性得以安居乐业,出塞和亲的崇高精神为人们所敬仰〔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所创作的。该作品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了新颖的艺术歌曲写作手法,拓宽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昭君出塞》;声乐演唱;情感表现
一、歌曲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对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演唱者在歌唱功底很扎实的情况下,了解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意图,深刻理解歌曲的音乐内涵。因历史赋予歌曲题材的特殊性,在演唱《昭君出塞》时,更需要在了解歌曲人物原型、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创设歌曲演唱情境,深入剖析作品,把握好对作品韵味、情感的处理。
王昭君,西汉南郡人,本是汉宫中一名宫女。公元前54年,北方匈奴首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提出了和亲的请求。昭君主动请求出塞和亲,远嫁匈奴。昭君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交好,边暴烽烟熄灭了60多年,人民安居乐业。昭君出塞和亲的壮举对胡汉两族人民睦邻友好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歌曲<昭君出塞》正是通过这一史实的叙述,展现了昭君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求得祖国安定的崇高奉献精神。
二、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一)歌曲的情境设定
在歌唱当中创设相应的情境颇为重要。歌唱的情境,我们可以理解成在歌者脑海中构建的画面场景。在笔者看来,<昭君出塞》主要可以由这几个画面场景组成:
1、空旷的大漠边塞,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拥着马车上美丽的昭君驶向漠北。昭君弹着琵琶,在轮辘辘的车轮声中不舍地告别家园。虽然前路漫漫但昭君肩负出塞和亲的重任,纵使有再多不舍和眷恋,昭君的内心无比坚定。
2、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坐落着一个个毡房,牛羊成群,人们载歌载舞迎接昭君的到来。眼前的美景和热情的匈奴人们冲淡了昭君别离家园的伤感,到处一片喜庆的景象。
3、远嫁后的昭君对魂牵梦绕的故园再次想象性的描绘:再无战火烽烟,人民安居乐业。昭君不禁由此心生感概,流露出欣慰的情感。
4、歌唱者应该置身赞颂者的角色,表达对昭君的无限赞扬和钦佩之情。
(二)演唱<昭君出塞》的速度、力度把握
在歌曲<昭君出塞》中,把握歌曲的速度变化、进行恰当的力度处理非常关键。歌曲总体的速度布局是“如泣如诉的慢板一欢快活泼快板一充满遐想和沉思的中板一最后是热情赞颂的广板”。速度的不同,构成了AB段的对比和歌曲情感的变化。慢板的速度结合歌词,易给人一种忧伤惆怅的情感体验,突出昭君离别家园不舍的情感;歌曲的第二部分,达到了每分钟144拍,速度与之前的慢板形成极大反差.使歌曲得以展开.演唱者要把旋律表现得热情、活泼欢快;第二部分后两个乐段作曲家采用慢下来的中板,给了昭君遐想的空间;最后一段广板,是对昭君的颂扬。歌曲的B段的e乐段是由四個旋律不同但衬词完全一样的“啊”构成的。在演唱这一乐段时,如果用同样的力度去表达情绪自然会让听众觉得索然无味。应该采用一弱一强的力度进行演唱才有着情绪的对比。演唱时第一个与第三个“啊’,弱唱,第二个与第四个“啊”的力度相对强一些,这样更能在情绪上推动歌曲发展,扣人心弦。其他地方细微的力度变化也还需要演唱者们去悉心体会。
(三)歌曲<昭君出塞》当中的润腔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当中使用了大量润腔写作手法,主要是通过倚音、颤音、波音、跳音及拖腔构成的,如何处理这些用来完善歌曲表现力的“润腔’,是演唱歌曲至关重要的一环。如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园”和“关”字都运用了前倚音,表现了昭君对故园恋恋不舍,对茫茫大漠未知的复杂情感。倘若去掉此处倚音的运用,歌曲就会少些韵味,少了一份出塞的犹疑和对中原的眷恋不舍。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把握住前倚音的时值,既不能忽略掉倚音,又不能让它占据太长的时值。适当地运用一些戏曲当中的哭腔去演唱会让歌者的演唱更加揪住人心,表现歌曲情感。还有歌曲中跳音,如“琵”、“琶”,“弹”字之前的波音,演唱者在演唱时尽量要做到精准、到位,突出歌曲的韵味和润腔,以声带情,才能将歌曲完美的诊释。歌曲最后结尾处“慷慨越千年”,这是运用了拖腔的润腔表现手法,演唱时尽量要把拖腔的韵味和情感融入进去,表现出人们对昭君的赞颂之情。
(四)歌曲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
歌唱中经常提倡演唱者要“声情并茂”。对于不同歌曲,或是同一歌曲不同部分的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也是能否完美诊释一首歌曲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了解,我们可以肯定<昭君出塞》这首歌曲是建立在民族调式基础上并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民族创作歌曲。演唱者可以根据笔者在前文设定的场景酝酿歌唱情感,把握作品风格再演唱歌曲------全曲基调不是昭君“怨”,而是人们对昭君极高的“颂扬”。演唱者在忠于作品原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体会再进行二度创作,做到“声情并茂”。
参考文献:
[1]刘麟,王志信.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近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丽莎.浅析王志信民民族声乐作品的基本特征[J].美与时代2008, ( 06) .
[6]唐海燕.论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时代特点[J].黄河之声2008,(06).
[7]雷茂奎.昭君出塞的史实、背景和历史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1982,(01).
【摘要】: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不仅因为王昭君是我国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更因为昭君为求百性得以安居乐业,出塞和亲的崇高精神为人们所敬仰〔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所创作的。该作品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了新颖的艺术歌曲写作手法,拓宽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昭君出塞》;声乐演唱;情感表现
一、歌曲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对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演唱者在歌唱功底很扎实的情况下,了解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意图,深刻理解歌曲的音乐内涵。因历史赋予歌曲题材的特殊性,在演唱《昭君出塞》时,更需要在了解歌曲人物原型、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创设歌曲演唱情境,深入剖析作品,把握好对作品韵味、情感的处理。
王昭君,西汉南郡人,本是汉宫中一名宫女。公元前54年,北方匈奴首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提出了和亲的请求。昭君主动请求出塞和亲,远嫁匈奴。昭君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交好,边暴烽烟熄灭了60多年,人民安居乐业。昭君出塞和亲的壮举对胡汉两族人民睦邻友好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歌曲<昭君出塞》正是通过这一史实的叙述,展现了昭君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求得祖国安定的崇高奉献精神。
二、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一)歌曲的情境设定
在歌唱当中创设相应的情境颇为重要。歌唱的情境,我们可以理解成在歌者脑海中构建的画面场景。在笔者看来,<昭君出塞》主要可以由这几个画面场景组成:
1、空旷的大漠边塞,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拥着马车上美丽的昭君驶向漠北。昭君弹着琵琶,在轮辘辘的车轮声中不舍地告别家园。虽然前路漫漫但昭君肩负出塞和亲的重任,纵使有再多不舍和眷恋,昭君的内心无比坚定。
2、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坐落着一个个毡房,牛羊成群,人们载歌载舞迎接昭君的到来。眼前的美景和热情的匈奴人们冲淡了昭君别离家园的伤感,到处一片喜庆的景象。
3、远嫁后的昭君对魂牵梦绕的故园再次想象性的描绘:再无战火烽烟,人民安居乐业。昭君不禁由此心生感概,流露出欣慰的情感。
4、歌唱者应该置身赞颂者的角色,表达对昭君的无限赞扬和钦佩之情。
(二)演唱<昭君出塞》的速度、力度把握
在歌曲<昭君出塞》中,把握歌曲的速度变化、进行恰当的力度处理非常关键。歌曲总体的速度布局是“如泣如诉的慢板一欢快活泼快板一充满遐想和沉思的中板一最后是热情赞颂的广板”。速度的不同,构成了AB段的对比和歌曲情感的变化。慢板的速度结合歌词,易给人一种忧伤惆怅的情感体验,突出昭君离别家园不舍的情感;歌曲的第二部分,达到了每分钟144拍,速度与之前的慢板形成极大反差.使歌曲得以展开.演唱者要把旋律表现得热情、活泼欢快;第二部分后两个乐段作曲家采用慢下来的中板,给了昭君遐想的空间;最后一段广板,是对昭君的颂扬。歌曲的B段的e乐段是由四個旋律不同但衬词完全一样的“啊”构成的。在演唱这一乐段时,如果用同样的力度去表达情绪自然会让听众觉得索然无味。应该采用一弱一强的力度进行演唱才有着情绪的对比。演唱时第一个与第三个“啊’,弱唱,第二个与第四个“啊”的力度相对强一些,这样更能在情绪上推动歌曲发展,扣人心弦。其他地方细微的力度变化也还需要演唱者们去悉心体会。
(三)歌曲<昭君出塞》当中的润腔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当中使用了大量润腔写作手法,主要是通过倚音、颤音、波音、跳音及拖腔构成的,如何处理这些用来完善歌曲表现力的“润腔’,是演唱歌曲至关重要的一环。如第一句“别家园,出雄关”,“园”和“关”字都运用了前倚音,表现了昭君对故园恋恋不舍,对茫茫大漠未知的复杂情感。倘若去掉此处倚音的运用,歌曲就会少些韵味,少了一份出塞的犹疑和对中原的眷恋不舍。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把握住前倚音的时值,既不能忽略掉倚音,又不能让它占据太长的时值。适当地运用一些戏曲当中的哭腔去演唱会让歌者的演唱更加揪住人心,表现歌曲情感。还有歌曲中跳音,如“琵”、“琶”,“弹”字之前的波音,演唱者在演唱时尽量要做到精准、到位,突出歌曲的韵味和润腔,以声带情,才能将歌曲完美的诊释。歌曲最后结尾处“慷慨越千年”,这是运用了拖腔的润腔表现手法,演唱时尽量要把拖腔的韵味和情感融入进去,表现出人们对昭君的赞颂之情。
(四)歌曲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
歌唱中经常提倡演唱者要“声情并茂”。对于不同歌曲,或是同一歌曲不同部分的风格把握和情感表达也是能否完美诊释一首歌曲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了解,我们可以肯定<昭君出塞》这首歌曲是建立在民族调式基础上并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民族创作歌曲。演唱者可以根据笔者在前文设定的场景酝酿歌唱情感,把握作品风格再演唱歌曲------全曲基调不是昭君“怨”,而是人们对昭君极高的“颂扬”。演唱者在忠于作品原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体会再进行二度创作,做到“声情并茂”。
参考文献:
[1]刘麟,王志信.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近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丽莎.浅析王志信民民族声乐作品的基本特征[J].美与时代2008, ( 06) .
[6]唐海燕.论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时代特点[J].黄河之声2008,(06).
[7]雷茂奎.昭君出塞的史实、背景和历史作用[J].新疆大学学报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