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小学教学设计的创新。通过这次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26-01
教材是《课程标准》框架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文本”,它是教师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传授知识的蓝本,也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学习资源,它不需要我们照本宣科,也不需要我们天马行空,它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合、创造,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提升,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加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一、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生命线,是一节课师生的努力方向,也是检验教学成效的标准。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存在“抄教案”,“教教案”的现象,根本没有关注具体的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盯在学生是否会做习题,是否能应付考试,而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懒于思考,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也有失偏颇。
因此,吃透教材,读懂教材,确切了解各个年级段、各个教学章节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把握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统观全局,整体把握。在备课中,教师应统观全局,通晓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明确各部分、各年级教学内容的地位及其相互联系。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教材,走进教材。感受学生理解教材时的难点之处,疑惑之处,即了解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或易错的内容,弄清影响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节点,为学生扫清思维障碍。最后,教师还要站到专家的高度去审视教材,剖析教材。思考编写教材专家的设计意图,编排目标,教师该怎么从数学原理和思维过程的角度去清晰地破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理清教学思绪,科学设计“三维”目标。
二、整合教材,优化教学资源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除了要走“进”去,还要“出”得来,要能根据学生、资源实际加以重构和整合,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让设计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这时作为老师就要善于联想,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伊始就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散教学难点,启动学生思维,特意摄制了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红、黄、绿灯的变化规律,然后提示学生,在不停电的情况下,红、黄、绿灯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的出现,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
2.让设计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经验基础,知识储备、能力水平,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生的主观意愿,力求使设计的学习目标、内容及方法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的习得过程。
如“认识小数”一课的教学,教材安排了测量课桌椅的长、宽的操作活动来认识小数,并探究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然后是通过人民币来认识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而角、分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认知比较模糊。为此,我在准确解读教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构。课前,我拿着相机走进超市,将各类商品的价格摄制下来制成课件,自然地揭示课题。课中,我以学生不同年龄的身高变化情况为线索,引出5分米(出生时)、9分米(3岁时)、1米2分米(6岁时)等长度,从中探究5分米——510米——0.5米,1米2分米——1米210分米——1.2米的转化过程,自主领悟并认识小数,同时,在观察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零点几都比1小,几点几都大于1,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然后再通过学生测量课桌椅的长、宽来写小数,加深学生的认识。
3.让设计启迪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力求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所在,设计具有启迪性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及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和数学思想与方法。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根线绳,然后分小组折出自备的线绳的,折好后,讓小组之间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疑问:“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然后我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提升教材,培养思想方法
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富有思维含量,大多具有广泛的思考探究空间。但教师也可在《新课程标准》框架下,结合本地、本班学生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呈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及方法。
总之教育领域十分重视教学反思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它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酝酿过程,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以提升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26-01
教材是《课程标准》框架下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文本”,它是教师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和传授知识的蓝本,也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学习资源,它不需要我们照本宣科,也不需要我们天马行空,它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整合、创造,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提升,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加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一、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生命线,是一节课师生的努力方向,也是检验教学成效的标准。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存在“抄教案”,“教教案”的现象,根本没有关注具体的教学目标,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盯在学生是否会做习题,是否能应付考试,而对教材的编写意图懒于思考,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也有失偏颇。
因此,吃透教材,读懂教材,确切了解各个年级段、各个教学章节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把握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统观全局,整体把握。在备课中,教师应统观全局,通晓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基本结构,明确各部分、各年级教学内容的地位及其相互联系。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教材,走进教材。感受学生理解教材时的难点之处,疑惑之处,即了解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或易错的内容,弄清影响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节点,为学生扫清思维障碍。最后,教师还要站到专家的高度去审视教材,剖析教材。思考编写教材专家的设计意图,编排目标,教师该怎么从数学原理和思维过程的角度去清晰地破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理清教学思绪,科学设计“三维”目标。
二、整合教材,优化教学资源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除了要走“进”去,还要“出”得来,要能根据学生、资源实际加以重构和整合,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更易被学生所接受,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让设计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这时作为老师就要善于联想,寻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伊始就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散教学难点,启动学生思维,特意摄制了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红、黄、绿灯的变化规律,然后提示学生,在不停电的情况下,红、黄、绿灯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的出现,我们就把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
2.让设计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经验基础,知识储备、能力水平,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学生的主观意愿,力求使设计的学习目标、内容及方法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知识的习得过程。
如“认识小数”一课的教学,教材安排了测量课桌椅的长、宽的操作活动来认识小数,并探究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然后是通过人民币来认识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而角、分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认知比较模糊。为此,我在准确解读教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构。课前,我拿着相机走进超市,将各类商品的价格摄制下来制成课件,自然地揭示课题。课中,我以学生不同年龄的身高变化情况为线索,引出5分米(出生时)、9分米(3岁时)、1米2分米(6岁时)等长度,从中探究5分米——510米——0.5米,1米2分米——1米210分米——1.2米的转化过程,自主领悟并认识小数,同时,在观察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零点几都比1小,几点几都大于1,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然后再通过学生测量课桌椅的长、宽来写小数,加深学生的认识。
3.让设计启迪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力求改变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所在,设计具有启迪性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活动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及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和数学思想与方法。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根线绳,然后分小组折出自备的线绳的,折好后,讓小组之间比较长短。当学生比出长短后,疑问:“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然后我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也不相等。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再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提升教材,培养思想方法
教材上的例题和练习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富有思维含量,大多具有广泛的思考探究空间。但教师也可在《新课程标准》框架下,结合本地、本班学生的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呈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及方法。
总之教育领域十分重视教学反思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它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酝酿过程,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以提升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