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朋友柯国淳是法国乡土文学大师克洛德·米什莱(Claude Michelet)作品的中译者,送我这位作家的成名作《狼口画眉》(Des Grives Aux loups)四部曲小说,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法国小说中还有“乡土文学”这个枝繁叶茂的类别,虽然常识告诉我法国是欧洲的谷仓,是世界前几名的农产品出口大国,但这个国家予人的印象却与乡土无法直接联结起来,乡土充其量只是它典雅精致的城市生活美丽遥远的大背景而已。
法国文坛似乎也把这朵小说中的奇葩给忽略了,虽然它产生了第一代的经典作家及作品,并拥有数量惊人的忠实读者,还有数不清的文学奖,但却始终不被所谓的“纯文学界”所看重,直到目前尚未有任何这类作品摘取法国五大文学奖的奖项,而研究法国文学的论述文字也绝少专文介绍。一句话,它压根儿就没有进入文学史的教科书。此一怪现象真叫我这个地道的拥护者大大代抱不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四分之一的就业者是农民,而今天,法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却聚集在百分之二十的城市及其近郊,如今各地的农村特产只存在于高速公路旁的大型告示牌上,法国似乎把他们的乡村给远远扔在身后了。“乡土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数千年土地上的劳作才创造了法国特殊的地貌,可是这种农村景观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竟要成为绝响,今后我们的小孩再也看不到小鸡是怎么孵化的,也不知道奶酪是怎么造出来的,这让我非常着急。”米什莱有一次这样告诉访问他的记者,这也是他决定隐居到乡间从事耕读的理由,他要把美丽的法国农村生活压缩到文字纸页之间,送到同胞的眼前,让他们重温自己的原乡。
在人群大步走向城市、城市大幅吞噬乡村的今日,高速高效的工商社会把人变成庞大的生产与消费的机器里的一个小零件,使人变得渺小与无根,高科技逼退神话与田园诗,进一步摧毁了人的精神避难所,这时人们会回头向往过去农业社会平宁简单的日子,向往把生活当生活过,在砍柴担水的日常琐事中做人、用心,于是詹明信所谓的那个“过度怀旧、大量消耗乡土意象的后现代社会”就诞生了。
而法国的乡土文学小说,就在法国人怀旧情绪的爆发下大放异彩,成了书市的畅销与长销文类,这一类作家中的佼佼者同属于一个封闭的文学俱乐部,也就是由每部作品平均销量超过十万册的作家组成的“畅销书坊”(Succes du Livre)。这个出版公司以历史和乡土故事为出版品的主要类别,旗下作家创作时刻意斩断与当前喧嚣而纷杂的工商社会的联系,以文学营造、再现一个已消逝的美好时代,“以抵制那个由科学家而非上帝创造出来的使时间和空间都变得无足轻重的世界”。
第一代的代表作家除了米什莱,还有以《希望之河》一举成名的克里斯琴·西格诺(Christian Signol),及《生命的真味》的作者米歇尔·杰尤里(Michel Jeury)。《狼口画眉》四部曲卖出四百多万本,这意味着在阅读人口中人手一册的成绩!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十几集的电视连续剧播出时,也创下收视率的纪录。《希望之河》单册小说也有一百多万本的销量,法国国家第二电视台将之拍成九集电视剧,版权卖到三十几个国家,可见乡土题材在所有创作题材中最具普世的感染力。“我是法国少数可以靠创作养家活口的作家之一。”《希望之河》的作者如是说。在分析何以乡土文学会在这个网络与基因嫁接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反而大受欢迎的现象时,他解释道:“法国人几乎个个都有农村的根源,不要忘了我们一直是欧洲的农业大国,虽然人们为觅前途而被迫涌向都会,却总也忘不了自己的根。”
有些地区因为传统气息特别浓郁而培育出更多的乡土文学作家,如科雷兹、奥维尼、旺代等省份,以及中央高原和利穆赞一带。这些作家除非成大名否则就难以写作维生,泰半以教书或当编辑为正业。然而他们的读者往往比一般阅读者更执著也更忠实,给了他们许多精神回馈。《希望之河》的作者提到有位七旬读者在给他的信中如此写道:“你的作品安慰了我失根的心灵。”另一位女读者则提到她从中“找回失去的童年”。
《狼口画眉》是近年来少数我一读再读的作品之一,尤其是在读厌了那类围绕着个人情爱性爱风流打转的无病呻吟之作后,它里头真实的人、真实的生存困境尤其令人感动。这部小说的副题是“圣利贝拉尔的人们”,在米什莱笔下,那个住在上科雷兹(Corrège)省的圣利贝拉尔小村(St Libéral)的农民家庭的“敌人”很多,灾年灾月是宿敌,还有螟蜮、旱魃、洪涝……求生存的艰辛沉重比起世界其他地方的农民不遑多让。年岁好,水旱相当,金谷宛如天赐,固然有一番农家的乐趣,但一碰上歉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窘况更常见,所以那家自耕农的壮丁也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大户人家当长工,图的也只是自己一身的温饱而已。
不过土地毕竟是可亲可感的,不仅可以产出谷麦椒豆,也可以耕种出精神的营养,在作者笔下那些双脚插入赤土接受风雨浇铸的农民,都有刚正不阿的性格与清明健康的心灵。
其实米什莱并不是农家子弟,他是个选择皈依土地的城市人,他父亲原来是戴高乐政府的陆军部部长,自小生活在巴黎协和广场附近的豪华官邸中,可是一代将门之子却厌弃巴黎的十里洋场,厌弃纨绔子弟聚集的贵族学校,向往森林、山峦、土地,十四岁便立志要在乡间耕读一生。一九五二年进入农业技校,毕业后便直接到下科雷兹省去经营一个小小的农场,以养牛为主业,写作为副业。他的笔路沿袭了安德烈·马尔侯的写实主义传统。“我本身是农民,我写的是农民,所以必须使用真正的农民的语言。”
《狼口画眉》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在一九九六年底推出之后,米什莱自称“已用尽了储存在脑中的有关圣贝利拉尔那个地方的感觉与记忆”,第一次改变方向,写了一部融合悬疑与推理的社会写实小说《卡拉马之夜》(La Nuit de Calama)。故事时空背景是一九四四年处于独裁者皮诺切特统治下的智利,一个对自己父亲之死进行不懈调查的法国记者,被皮诺切特政府以间谍罪逮捕入狱,作者通过主人翁列哈克的眼光审视了暴政蹂躏人心扼杀天真的恐怖面貌。其实早在《狼口画眉》的第四部,故事背景已从作者的家乡转移到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南太平洋的新喀尼多尼亚,因为主角维阿尔一家的土地在地方政客的操作下被变更地目,这家人抱着“总有一块土地在世界某个角落等待人们去耕耘”的希望出发到新世界去,作者便结束了这个令千万读者如痴如醉的故事。
乡土文学作家通常都定居在自己的出生地,他们写的泰半是地方人地方事,很少刻意杜撰夸大不实的情节。他们互通声息,彼此引荐作品给出版公司。他们拥有比其他小说类型更多的基本读者,其中以老年女性居多。乡土文学的大放异彩,各地方报纸与法国第三台的极力鼓吹功不可没,而书商的促销策略则起了关键作用,他们扮演了作者与读者间的媒介,安排作家巡回演讲并接受各地媒体的访谈,而“每月好书俱乐部”及“法国休闲俱乐部”这些经销商也发挥了促销的积极功能,因为一经这两家信誉卓著的俱乐部的推荐,就会得到读者的认同。印刷精美、价格却仅及一般文学书一半的低价策略,更是带动销路,一本乡土小说一年内卖掉三万册是常事。由于这些书的大畅其销,连带推动各地物产及观光事业,乡土作家成了真正的农民之友、地方之光。
可是在学院派眼中,他们却被喻为手工艺人而不是文学家,根本不可能摘取龚古尔那类文学大奖。但是这个文类却有很多专属于自己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欧仁尼勒奖,法国农业部颁发的奥利维德赛荷奖、金羊奖等,而由读者票选的RTL观众大奖及新闻界大奖,也设有乡土文学的奖项。
农人代表民族的血脉与地气,我一直想走进一个法国小村,看看把麦子变成面包的磨坊怎么运转,看看村中竖立主耶稣殉难雕像十字架的高地“各各他”,感受这个民族的宗教情怀;也想坐在村中广场,看教堂尖顶的影子随着日头而转移,去捕捉村中人的生息与呼吸,见证罗丹所谓的“传统生活在审美上的价值”。幸或不幸地,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体验,也只能去法国乡土小说的纸页中寻找了。
法国文坛似乎也把这朵小说中的奇葩给忽略了,虽然它产生了第一代的经典作家及作品,并拥有数量惊人的忠实读者,还有数不清的文学奖,但却始终不被所谓的“纯文学界”所看重,直到目前尚未有任何这类作品摘取法国五大文学奖的奖项,而研究法国文学的论述文字也绝少专文介绍。一句话,它压根儿就没有进入文学史的教科书。此一怪现象真叫我这个地道的拥护者大大代抱不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四分之一的就业者是农民,而今天,法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却聚集在百分之二十的城市及其近郊,如今各地的农村特产只存在于高速公路旁的大型告示牌上,法国似乎把他们的乡村给远远扔在身后了。“乡土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数千年土地上的劳作才创造了法国特殊的地貌,可是这种农村景观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竟要成为绝响,今后我们的小孩再也看不到小鸡是怎么孵化的,也不知道奶酪是怎么造出来的,这让我非常着急。”米什莱有一次这样告诉访问他的记者,这也是他决定隐居到乡间从事耕读的理由,他要把美丽的法国农村生活压缩到文字纸页之间,送到同胞的眼前,让他们重温自己的原乡。
在人群大步走向城市、城市大幅吞噬乡村的今日,高速高效的工商社会把人变成庞大的生产与消费的机器里的一个小零件,使人变得渺小与无根,高科技逼退神话与田园诗,进一步摧毁了人的精神避难所,这时人们会回头向往过去农业社会平宁简单的日子,向往把生活当生活过,在砍柴担水的日常琐事中做人、用心,于是詹明信所谓的那个“过度怀旧、大量消耗乡土意象的后现代社会”就诞生了。
而法国的乡土文学小说,就在法国人怀旧情绪的爆发下大放异彩,成了书市的畅销与长销文类,这一类作家中的佼佼者同属于一个封闭的文学俱乐部,也就是由每部作品平均销量超过十万册的作家组成的“畅销书坊”(Succes du Livre)。这个出版公司以历史和乡土故事为出版品的主要类别,旗下作家创作时刻意斩断与当前喧嚣而纷杂的工商社会的联系,以文学营造、再现一个已消逝的美好时代,“以抵制那个由科学家而非上帝创造出来的使时间和空间都变得无足轻重的世界”。
第一代的代表作家除了米什莱,还有以《希望之河》一举成名的克里斯琴·西格诺(Christian Signol),及《生命的真味》的作者米歇尔·杰尤里(Michel Jeury)。《狼口画眉》四部曲卖出四百多万本,这意味着在阅读人口中人手一册的成绩!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十几集的电视连续剧播出时,也创下收视率的纪录。《希望之河》单册小说也有一百多万本的销量,法国国家第二电视台将之拍成九集电视剧,版权卖到三十几个国家,可见乡土题材在所有创作题材中最具普世的感染力。“我是法国少数可以靠创作养家活口的作家之一。”《希望之河》的作者如是说。在分析何以乡土文学会在这个网络与基因嫁接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反而大受欢迎的现象时,他解释道:“法国人几乎个个都有农村的根源,不要忘了我们一直是欧洲的农业大国,虽然人们为觅前途而被迫涌向都会,却总也忘不了自己的根。”
有些地区因为传统气息特别浓郁而培育出更多的乡土文学作家,如科雷兹、奥维尼、旺代等省份,以及中央高原和利穆赞一带。这些作家除非成大名否则就难以写作维生,泰半以教书或当编辑为正业。然而他们的读者往往比一般阅读者更执著也更忠实,给了他们许多精神回馈。《希望之河》的作者提到有位七旬读者在给他的信中如此写道:“你的作品安慰了我失根的心灵。”另一位女读者则提到她从中“找回失去的童年”。
《狼口画眉》是近年来少数我一读再读的作品之一,尤其是在读厌了那类围绕着个人情爱性爱风流打转的无病呻吟之作后,它里头真实的人、真实的生存困境尤其令人感动。这部小说的副题是“圣利贝拉尔的人们”,在米什莱笔下,那个住在上科雷兹(Corrège)省的圣利贝拉尔小村(St Libéral)的农民家庭的“敌人”很多,灾年灾月是宿敌,还有螟蜮、旱魃、洪涝……求生存的艰辛沉重比起世界其他地方的农民不遑多让。年岁好,水旱相当,金谷宛如天赐,固然有一番农家的乐趣,但一碰上歉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窘况更常见,所以那家自耕农的壮丁也不得不离乡背井去大户人家当长工,图的也只是自己一身的温饱而已。
不过土地毕竟是可亲可感的,不仅可以产出谷麦椒豆,也可以耕种出精神的营养,在作者笔下那些双脚插入赤土接受风雨浇铸的农民,都有刚正不阿的性格与清明健康的心灵。
其实米什莱并不是农家子弟,他是个选择皈依土地的城市人,他父亲原来是戴高乐政府的陆军部部长,自小生活在巴黎协和广场附近的豪华官邸中,可是一代将门之子却厌弃巴黎的十里洋场,厌弃纨绔子弟聚集的贵族学校,向往森林、山峦、土地,十四岁便立志要在乡间耕读一生。一九五二年进入农业技校,毕业后便直接到下科雷兹省去经营一个小小的农场,以养牛为主业,写作为副业。他的笔路沿袭了安德烈·马尔侯的写实主义传统。“我本身是农民,我写的是农民,所以必须使用真正的农民的语言。”
《狼口画眉》四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在一九九六年底推出之后,米什莱自称“已用尽了储存在脑中的有关圣贝利拉尔那个地方的感觉与记忆”,第一次改变方向,写了一部融合悬疑与推理的社会写实小说《卡拉马之夜》(La Nuit de Calama)。故事时空背景是一九四四年处于独裁者皮诺切特统治下的智利,一个对自己父亲之死进行不懈调查的法国记者,被皮诺切特政府以间谍罪逮捕入狱,作者通过主人翁列哈克的眼光审视了暴政蹂躏人心扼杀天真的恐怖面貌。其实早在《狼口画眉》的第四部,故事背景已从作者的家乡转移到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南太平洋的新喀尼多尼亚,因为主角维阿尔一家的土地在地方政客的操作下被变更地目,这家人抱着“总有一块土地在世界某个角落等待人们去耕耘”的希望出发到新世界去,作者便结束了这个令千万读者如痴如醉的故事。
乡土文学作家通常都定居在自己的出生地,他们写的泰半是地方人地方事,很少刻意杜撰夸大不实的情节。他们互通声息,彼此引荐作品给出版公司。他们拥有比其他小说类型更多的基本读者,其中以老年女性居多。乡土文学的大放异彩,各地方报纸与法国第三台的极力鼓吹功不可没,而书商的促销策略则起了关键作用,他们扮演了作者与读者间的媒介,安排作家巡回演讲并接受各地媒体的访谈,而“每月好书俱乐部”及“法国休闲俱乐部”这些经销商也发挥了促销的积极功能,因为一经这两家信誉卓著的俱乐部的推荐,就会得到读者的认同。印刷精美、价格却仅及一般文学书一半的低价策略,更是带动销路,一本乡土小说一年内卖掉三万册是常事。由于这些书的大畅其销,连带推动各地物产及观光事业,乡土作家成了真正的农民之友、地方之光。
可是在学院派眼中,他们却被喻为手工艺人而不是文学家,根本不可能摘取龚古尔那类文学大奖。但是这个文类却有很多专属于自己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欧仁尼勒奖,法国农业部颁发的奥利维德赛荷奖、金羊奖等,而由读者票选的RTL观众大奖及新闻界大奖,也设有乡土文学的奖项。
农人代表民族的血脉与地气,我一直想走进一个法国小村,看看把麦子变成面包的磨坊怎么运转,看看村中竖立主耶稣殉难雕像十字架的高地“各各他”,感受这个民族的宗教情怀;也想坐在村中广场,看教堂尖顶的影子随着日头而转移,去捕捉村中人的生息与呼吸,见证罗丹所谓的“传统生活在审美上的价值”。幸或不幸地,这种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体验,也只能去法国乡土小说的纸页中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