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少年是中职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中职学生中占了近20%,数量较大。较普通中职生而言,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更多,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很多留守少年从小就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特别是升入职校以后,父母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更是放心地让孩子继续“留守”,有些孩子甚至还要肩负起照顾弟妹等家庭责任。上述情况导致很多留守少年性格内向,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等心理。还有部分留守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团结协作能力差。
另外,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为此,笔者与同事们针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进行了课题研究。
一、留守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留守学生的家庭背景、亲子关系、家庭的互动模式会影响学生人格与心理的形成
父母亲任何一方爱与教育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从婴儿到成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家庭里的不恰当互动模式,比如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都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困难。隔代教育则造就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律性差、易受挫的认知偏差问题。
(二)学校、教师的管理与教育模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中职学校里,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薄弱。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容易出现迁就的情况,把重点放在维持课堂纪律上,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自信心不足。在留守少年身上,这些问题就会被放大。学校的管理重点也会放在一批违反纪律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正向激励与管理,这样也导致留守少年心理问题的放大。
(三)学生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留守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信心不足,畏难情绪重,从而衍生出许多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引发了学习困难、早恋、厌学、吸烟、上网成瘾等行为问题。
二、应对措施
在对成因进行分析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措施,并在具体工作中践行这些措施。
(一)举办传统文化和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借学校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之机,课题组联系班主任与学生处,充分利用课前15分钟的传统文化学习时间,在实验班级设计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进行《弟子规》的朗诵与理解活动、《百家姓》寻根溯源活动、《千家诗》《论语》选读、重温国学经典活动等,鼓励留守少年轮流上讲台,背诵讲解国学内容,评价作者的精彩人生,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要求学生回家利用所学内容,对照自己行为,为改变与家人的关系做一件事情。学生处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型的朗诵演讲和情景剧表演活动,要求留守少年必须参加。这一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教会他们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改善了亲子关系。
15级班主任设计了《感恩》《回忆》《烦恼》《性格的秘密》《我长大了》《朋友》《集体的力量》《目标》《学习》《习惯》等10期以留守少年为主的主题班会,从理解父母、关心父母、懂得感恩到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再到学会尊重、团结协作、找准目标、养成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鼓励留守少年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班会的设计、PPT制作及主持,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动手能力,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与温暖,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状况。
(二)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联手,举办高情商训练班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发挥专业特长,举办高情商训练班,让心理咨询老师设计训练内容,吸引留守少年参加。高情商训练班为期两个月,在每周二、周三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培训,每班不超过15个人,现已进行了4期。留守少年除2人不适合团体活动外,其他都参加了培训。高情商训练班进行的科目如下:我是谁(认识自我)、我喜欢现在的我(接纳自己)、做情绪的主人(控制情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和学会表达(人际沟通模式)、改变从我做起(正确归因)、学会放松、坚持与目标等。从认识自我开始,对留守少年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团体的作用,采用讲座、案例操作、角色扮演、团体沙盘、团体绘画等形式展开八个科目的训练。在4期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循序渐进中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解决心理问题,改变错误的行为模式与不良习惯。心理咨询师则针对心理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评估。15级机电专业男生谢某入校前已在家病休两个月,一度以精神病进行药物治疗,有轻度自闭症状,不与人交流,入校时母亲放弃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该生现已正常上课,与人交往无障碍,学习大有进步,他还立下目标,准备参加对口升学。
(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特别引导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各任课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合理引导,成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参与课题研究的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积极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结合专业特点因势利导,及时解决学困问题。中职学校的专业课与初中阶段文化课联系不大,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着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为留守少年提供了一个重拾自信的契机。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奇的、操作性强的内容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手能力也强。教师就从此入手,紧扣专业课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在任课初期深入浅出,避免枯燥晦涩的理论讲解,实践安排较多,提高了学生的學习兴趣,从而避免因学习困难引发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农艺专业教师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零的开始,与前面成绩的好坏没有关系,你们与别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有计划地带着他们走出课堂,从设计学校的绿化开始,一步步走进大自然,认识花卉,认识果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题组老师注意到,农艺专业的留守少年从中找到了成就感,一改入校时的萎靡不振。
课题组音乐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及心理状况,发挥音乐的治疗作用,及时解决或缓解学生的心理症状。幼师专业一留守女生害怕考试,一到考试前就会请假。音乐老师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课时的音乐欣赏,播放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THE RAIN》与《SUMMER》,选出包括她在内的试听小组,让大家听音乐谈感受,以及这个感受带来的联想。她从第一首曲子中联想到自己初中考试时,母亲离家出走的情景。经过课下谈话,教师找出了她害怕考试的心结。在听第二首时,她联想到童年的快乐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而缓解了焦虑症状。
2.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情感与态度目标。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吃透教材,在教材中发现情感教育目标,并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相对于专业课,文化课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到作者,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人与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出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通过这些名人的经历,引导鼓励处在困境中的留守少年。曾有个学生对我说,他喜欢学习语文,是因为我讲的一篇课文《把栏杆拍遍》,从文中他看到了辛弃疾非同寻常的一生,觉得身为男儿当如辛弃疾。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作文训练与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化解其心结,为留守少年打开心扉。中职留守少年中,至少有50人次在作文训练与周记中吐露心声,渴望理解与关怀,同时也得到了老师的有效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使留守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责编 周继平)
另外,随着其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与发展,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过早地面临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偏执、抑郁等心理问题。为此,笔者与同事们针对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进行了课题研究。
一、留守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留守学生的家庭背景、亲子关系、家庭的互动模式会影响学生人格与心理的形成
父母亲任何一方爱与教育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从婴儿到成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家庭里的不恰当互动模式,比如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都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困难。隔代教育则造就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律性差、易受挫的认知偏差问题。
(二)学校、教师的管理与教育模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中职学校里,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薄弱。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容易出现迁就的情况,把重点放在维持课堂纪律上,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容易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自信心不足。在留守少年身上,这些问题就会被放大。学校的管理重点也会放在一批违反纪律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正向激励与管理,这样也导致留守少年心理问题的放大。
(三)学生学习能力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留守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自信心不足,畏难情绪重,从而衍生出许多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引发了学习困难、早恋、厌学、吸烟、上网成瘾等行为问题。
二、应对措施
在对成因进行分析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制订了措施,并在具体工作中践行这些措施。
(一)举办传统文化和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借学校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之机,课题组联系班主任与学生处,充分利用课前15分钟的传统文化学习时间,在实验班级设计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进行《弟子规》的朗诵与理解活动、《百家姓》寻根溯源活动、《千家诗》《论语》选读、重温国学经典活动等,鼓励留守少年轮流上讲台,背诵讲解国学内容,评价作者的精彩人生,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要求学生回家利用所学内容,对照自己行为,为改变与家人的关系做一件事情。学生处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型的朗诵演讲和情景剧表演活动,要求留守少年必须参加。这一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教会他们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改善了亲子关系。
15级班主任设计了《感恩》《回忆》《烦恼》《性格的秘密》《我长大了》《朋友》《集体的力量》《目标》《学习》《习惯》等10期以留守少年为主的主题班会,从理解父母、关心父母、懂得感恩到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再到学会尊重、团结协作、找准目标、养成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鼓励留守少年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班会的设计、PPT制作及主持,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动手能力,感受到集体的关怀与温暖,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状况。
(二)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联手,举办高情商训练班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发挥专业特长,举办高情商训练班,让心理咨询老师设计训练内容,吸引留守少年参加。高情商训练班为期两个月,在每周二、周三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培训,每班不超过15个人,现已进行了4期。留守少年除2人不适合团体活动外,其他都参加了培训。高情商训练班进行的科目如下:我是谁(认识自我)、我喜欢现在的我(接纳自己)、做情绪的主人(控制情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和学会表达(人际沟通模式)、改变从我做起(正确归因)、学会放松、坚持与目标等。从认识自我开始,对留守少年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团体的作用,采用讲座、案例操作、角色扮演、团体沙盘、团体绘画等形式展开八个科目的训练。在4期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循序渐进中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解决心理问题,改变错误的行为模式与不良习惯。心理咨询师则针对心理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评估。15级机电专业男生谢某入校前已在家病休两个月,一度以精神病进行药物治疗,有轻度自闭症状,不与人交流,入校时母亲放弃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该生现已正常上课,与人交往无障碍,学习大有进步,他还立下目标,准备参加对口升学。
(三)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特别引导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各任课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合理引导,成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参与课题研究的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积极寻求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结合专业特点因势利导,及时解决学困问题。中职学校的专业课与初中阶段文化课联系不大,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着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为留守少年提供了一个重拾自信的契机。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奇的、操作性强的内容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手能力也强。教师就从此入手,紧扣专业课特点进行课堂设计,在任课初期深入浅出,避免枯燥晦涩的理论讲解,实践安排较多,提高了学生的學习兴趣,从而避免因学习困难引发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农艺专业教师在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零的开始,与前面成绩的好坏没有关系,你们与别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有计划地带着他们走出课堂,从设计学校的绿化开始,一步步走进大自然,认识花卉,认识果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题组老师注意到,农艺专业的留守少年从中找到了成就感,一改入校时的萎靡不振。
课题组音乐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及心理状况,发挥音乐的治疗作用,及时解决或缓解学生的心理症状。幼师专业一留守女生害怕考试,一到考试前就会请假。音乐老师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课时的音乐欣赏,播放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THE RAIN》与《SUMMER》,选出包括她在内的试听小组,让大家听音乐谈感受,以及这个感受带来的联想。她从第一首曲子中联想到自己初中考试时,母亲离家出走的情景。经过课下谈话,教师找出了她害怕考试的心结。在听第二首时,她联想到童年的快乐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而缓解了焦虑症状。
2.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情感与态度目标。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吃透教材,在教材中发现情感教育目标,并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相对于专业课,文化课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到作者,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人与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出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通过这些名人的经历,引导鼓励处在困境中的留守少年。曾有个学生对我说,他喜欢学习语文,是因为我讲的一篇课文《把栏杆拍遍》,从文中他看到了辛弃疾非同寻常的一生,觉得身为男儿当如辛弃疾。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作文训练与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及时化解其心结,为留守少年打开心扉。中职留守少年中,至少有50人次在作文训练与周记中吐露心声,渴望理解与关怀,同时也得到了老师的有效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使留守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很大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