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新闻要改革,就要从改革文风抓起。 经常读报的人不难发现,近来,优秀的通讯、报告文学、现场短新闻似乎少了。主要原因就是有些记者的笔锋缺乏情感,缺乏创作激情。
伟人毛泽东曾对枯燥的文章有过切中要害的评价:“笔下若玄冰之 冻。”我们记者要化解这“玄冰之冻”,笔端要多几分春意,文章多一些情感。
情感是什么?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我们需要之间的联系。情感是由一定客观事物引起的, 如同呼吸一样,与人的一生相伴。作为记者,内心不可缺乏激情,笔端不能缺乏情感。
笔者认为:我们新闻记者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才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总能源。
记者的激情绝不可丢。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记者的激情能丢吗?事实告诉我们,在生死攸关的事发现场,记者的激情来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倘若我们的记者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现场,没有从内心流淌悲情的热泪,而只顾个人安危畏缩不前,怎会从内心激发出写作的激情?表达情感在许多新闻作品中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记者表达情感不能没有激情。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得好:“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微笑。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映。”
事实证明,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记者的激情来自与地震灾区各种人物思想感情上产生的共鸣。深而论之,记者的激情来自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来自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等。正是这些决定着许多报道5.12汶川地震的记者们,在写作时,能够拿起饱蘸情感的笔,奔溢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写出震撼读者心灵的文章。
正是这些记者们,内心充满激情,笔端饱蘸着情感,通过由物及人、由人及物和由人及人的途径,使诸多的新闻作品再现了中国人团结的力量,提升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升华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深化了中国人的人生哲理,呼唤了中国人的真、善、美。这些充满情感的报道,让世界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勇敢、团结、奋进。正是这些饱蘸情感的笔流淌出的激情,让全世界人对中国人肃然起敬。
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刘少华曾说:“记者的笔端不可缺少激情,记者的笔不能是简单的‘录音笔’”,他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也正因刘少华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对人民、对祖国、对生活的激情,他那首席记者的笔锋永远不乏情感,使他那充满激情的新闻作品常常引起读者的共鸣。
那么我们在新闻作品中如何正确运用情感呢?我们提倡记者笔锋要饱蘸情感,绝不是让情感变成随意渗透的“添加剂”。要恰当地运用情感,必须掌握正确方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首先 ,针对现场短新闻的不同类型记者要区别对待。 在现场短侧记、短特写、短通讯中,可以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而在现场快讯中,记者则要藏好自己心中的情感,不要让情感从现场快讯的字里行间轻易地流露出来。
其次,记者在写现场短消息时,不要乱用带情感的形容词。新闻记者的倾向性,不是通过记者在新闻中发议论、抒情怀,或是选用那些带情感的词语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对新闻事实和报道角度来表现的。记者的倾向性应寓于事实之中,我们不能把感情倾向性和新闻倾向性这两个概念混淆。
再次,要用求实精神去报道事实真相,绝不允许随意发挥添油加醋。记者要合情合理的叙述表达真情,复杂情感的表达,需要融化在生动的现场新闻事实之中,潜移默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打动读者。
新闻作品要表达真情绝不能无病呻吟,笔者曾看到一些报刊上有些文章的描写叙述,虽然合情但不合理,其实就是作者在无病呻吟,导致文章无理可言,进而失真。
最后,恰当的议论抒情可渲染人情味。其实有时议论和抒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现场短新闻中议论和抒情往往用在最关键之处,而且又常常杂揉在一起。
因此,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不仅可以使作者与读者直接进行情感交流,还可以使细节中的情感得到升华。采用抒情与议论的手法可以直陈情感,也可以不对人物和事件直接作出议论,而是让报道中的人和事来议论,这种含蓄的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伟人毛泽东曾对枯燥的文章有过切中要害的评价:“笔下若玄冰之 冻。”我们记者要化解这“玄冰之冻”,笔端要多几分春意,文章多一些情感。
情感是什么?情感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我们需要之间的联系。情感是由一定客观事物引起的, 如同呼吸一样,与人的一生相伴。作为记者,内心不可缺乏激情,笔端不能缺乏情感。
笔者认为:我们新闻记者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情感,才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总能源。
记者的激情绝不可丢。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记者的激情能丢吗?事实告诉我们,在生死攸关的事发现场,记者的激情来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倘若我们的记者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现场,没有从内心流淌悲情的热泪,而只顾个人安危畏缩不前,怎会从内心激发出写作的激情?表达情感在许多新闻作品中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记者表达情感不能没有激情。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得好:“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微笑。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映。”
事实证明,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记者的激情来自与地震灾区各种人物思想感情上产生的共鸣。深而论之,记者的激情来自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来自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等。正是这些决定着许多报道5.12汶川地震的记者们,在写作时,能够拿起饱蘸情感的笔,奔溢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写出震撼读者心灵的文章。
正是这些记者们,内心充满激情,笔端饱蘸着情感,通过由物及人、由人及物和由人及人的途径,使诸多的新闻作品再现了中国人团结的力量,提升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升华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深化了中国人的人生哲理,呼唤了中国人的真、善、美。这些充满情感的报道,让世界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勇敢、团结、奋进。正是这些饱蘸情感的笔流淌出的激情,让全世界人对中国人肃然起敬。
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刘少华曾说:“记者的笔端不可缺少激情,记者的笔不能是简单的‘录音笔’”,他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也正因刘少华的内心总是充满了对人民、对祖国、对生活的激情,他那首席记者的笔锋永远不乏情感,使他那充满激情的新闻作品常常引起读者的共鸣。
那么我们在新闻作品中如何正确运用情感呢?我们提倡记者笔锋要饱蘸情感,绝不是让情感变成随意渗透的“添加剂”。要恰当地运用情感,必须掌握正确方法,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首先 ,针对现场短新闻的不同类型记者要区别对待。 在现场短侧记、短特写、短通讯中,可以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而在现场快讯中,记者则要藏好自己心中的情感,不要让情感从现场快讯的字里行间轻易地流露出来。
其次,记者在写现场短消息时,不要乱用带情感的形容词。新闻记者的倾向性,不是通过记者在新闻中发议论、抒情怀,或是选用那些带情感的词语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对新闻事实和报道角度来表现的。记者的倾向性应寓于事实之中,我们不能把感情倾向性和新闻倾向性这两个概念混淆。
再次,要用求实精神去报道事实真相,绝不允许随意发挥添油加醋。记者要合情合理的叙述表达真情,复杂情感的表达,需要融化在生动的现场新闻事实之中,潜移默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打动读者。
新闻作品要表达真情绝不能无病呻吟,笔者曾看到一些报刊上有些文章的描写叙述,虽然合情但不合理,其实就是作者在无病呻吟,导致文章无理可言,进而失真。
最后,恰当的议论抒情可渲染人情味。其实有时议论和抒情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在现场短新闻中议论和抒情往往用在最关键之处,而且又常常杂揉在一起。
因此,恰到好处的议论和抒情,不仅可以使作者与读者直接进行情感交流,还可以使细节中的情感得到升华。采用抒情与议论的手法可以直陈情感,也可以不对人物和事件直接作出议论,而是让报道中的人和事来议论,这种含蓄的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