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特里·伊格尔顿的新著《文学的事件》以反本质主义的方式探索了文学的本质,比早年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观念有了进一步思考与丰富。本文试从本书中几组对立关系——欧陆理论与英美哲学两大阵营的对立,中世纪经院哲学实在论与唯名论争论展开讨论,来梳理伊格尔顿三段式的论证思路,理解他如何从哲学角度的“共相”过渡到文学的“本质”问题。
关键词:文学的事件;伊格尔顿;共相;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作者简介:李文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
一、引言
特里·伊格尔顿于2012年出版的新著 《文学的事件》(The Eventof Literature)中以反讽、灵活、具有戏剧化的思辨语言梳理了众多文学理论的关联与差异,同时,探讨了“文学是否存在本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的重要问题。
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一书的导言中,曾公开表达过自己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但在《文学的事件》中他开启了新的思考。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每一章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首先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随后三章围绕文学作品共通的五个维度——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合乎规范性展开详细论述;最后则是提出“文学作品是一种策略(strategy)”的观点。
“本质”的对立面是“没有本质”类似的二元对立并非《文学的事件》中伊格尔顿的论证思路,他在论证多组对立关系时,是以三段式的“正题——反题——合题”的逻輯展开讨论。正如他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评论英国批评家们时说的“是在来自巴黎的各种新奇观念卸货时守在多佛尔港口,从中检验出似乎多少能与传统批评方法调和起来的星星点点,并态度和蔼地放这些货物过关”[1]一样,他自己在论证不同的观点、流派时,并非鲜明地赞成某一方攻击另一方,而是在寻找对立双方之间可以达成共识的部分,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
二、欧陆理论与英美哲学
在本书的序言部分,伊格尔顿引入了“文学理论”与“文学哲学”两个研究领域。在文学理论式微的今天,伊格尔顿认为传统文学对基本文学问题的思考依旧是有意义的,理论本身也具有历史性,“会对所面对的社会秩序提出有目的性的质疑”[2]。但伊格尔顿话锋一转,他写此书的目的并非要为理论辩护,虽然本书的部分内容也会涉及对文学理论含蓄的批评,但此书关注的重点是“文学哲学”领域,从反本质的角度来探索文学的本质,这表明伊格尔顿的论证思路是在无序中建立有序。
“文学理论”与“文学哲学”这两种学术传统分别产生自“欧洲大陆”(Continentals)和“英美世界”(Anglo-Saxons)两大阵营。相比较之下,两个阵营有许多相异之处,就二者的研究风格来说,欧陆理论有着批判的鉴别力、富有想象力,但对于一些文学的专业问题缺乏深度地检视,英美哲学更加的保守严谨、专业,但缺乏大胆地批判。正如伊格尔顿生动地将前一阵营的学者比喻为“穿着敞领衬衫的人”,后者是“束着领带的人”。两派会对对方的理论不理解进而相互排斥。
伊格尔顿在评价了双方的不同之处后,综合了分析哲学、文化与保守政治之间的关系,抛出了文学理论家激进分子的疑问“文学是否能被定义?”在这个宏大的疑问下,伊格尔顿借用了维根斯坦的话“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定义,但有时我们并不需要”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定义有效还是无效并不是最值得花时间讨论的问题,关键是应当综合两派的特点,去感知文学有无本质背后那些有说服力的原因。
三、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
伊格尔顿以两方的主要人物的观点为线索,介绍了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主要分歧,引入了“共相”(category)的重要概念。“共相”有两种内涵,一种含义是指类属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对共相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世界的理解不同。在实在论者看来,共相贯穿在上帝的造物过程中,上帝的神迹就在于其造物之前有理念的原型,他造物时不能表现得如反复无常的君主或骄纵的摇滚明星那样随心所欲,神在造物时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这才是这个创造物的价值所在。先有了共相的存在才能使事物成为它们自己,“上帝是一个实在论者,而不是唯名论者”。[3]随后,伊格尔顿马上借唯名论的观点对此进行反思,唯名论认为如果没有先于上帝的理念,上帝的权利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实在论把共相认作实体会导致神权的神秘化,唯名论者要打破这种先于物的共相。在唯名论这里“共相”不再是“类属”的含义,仅仅表示个体事物的抽象概括。
四、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在论及文学的本质时,伊格尔顿表示依旧捍卫文学没有本质的观点,但不可否认文学的范畴没有合法性。他抛弃了之前二元对立的思路,从维根斯坦的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s)理论入手,先探索文学的“共相”。
伊格尔顿以家族相似理论总结出了文学作品的五大共性,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合乎规范性,文本是否可以称之为文学,要看是否符合这五种文学上的“家族相似”。伊格尔顿针对每一种特征一面阐述支持的理论,又一面逐个对此反思、批判。
但由家族相似理论概括出的“共相”显然是不能等同于本质的。这些相似性只是相互交织重叠的网络,不是文学成其所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真正给文学下定义,“就像试图确定一切游戏所共有的唯一区别性特征一样地不可能”[4]。这种反本质主义式地对本质的阐释,正是伊格尔顿态度折中的表现,这也正是伊格尔顿在《文学地事件》“策略”一章所要回答的问题:既然共相不能等同于本质,那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学理论本质的有无?
伊格尔顿对此的回答是,对待文学作品不应当视为“客体”(object),而应当做特定存在的“事件”(event)。“文学不是自我塑造、自我决定的”[5],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通过结构化的视角接近作为事件的文本,文学理论的批评应当把握这些策略,这种结构化的策略是灵活的。正如《当代文学理论入门》中乔纳森·卡勒提出的文学是花园主人不愿意看到生长在园里的杂草,要去寻找植物形式或实际上像杂草的特点,这一切是白费力气。把文学视作“事件”跳开了文学本体论的范畴,此时深究文学的本质已经没有意义,因为理论所研究的文学是作为事件的文学。虽然伊格尔顿没有给文学本质是什么给出清晰的界定,但结构化的阅读策略不妨就是接近答案的第一步。
结语:
通过对《文学的事件》中伊格尔顿对欧陆理论与英美哲学,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对立关系的论证梳理,探讨了伊格尔顿试图以反本质主义为文学的本质做出界定的思路。可以看出伊格尔顿在本书的论证理路不是强调对立方的差异,也不完全是求同存异,而是从对立面的视角去解决争论。从哲学去看理论,从共相过渡到本质,用新的视野探索看似无法前进的问题。
注释:
[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0页.
[2]Eagleton, Terry.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M].New Haven and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Px.
[3]Eagleton, Terry.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M].New Haven and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P4.
[4]Eagleton, Terry.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M] New Haven and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P8.
[5]同上,P118.
参考文献:
[1]Eagleton, Terry.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M].New Haven and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2]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文学的事件;伊格尔顿;共相;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作者简介:李文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
一、引言
特里·伊格尔顿于2012年出版的新著 《文学的事件》(The Eventof Literature)中以反讽、灵活、具有戏剧化的思辨语言梳理了众多文学理论的关联与差异,同时,探讨了“文学是否存在本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的重要问题。
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一书的导言中,曾公开表达过自己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但在《文学的事件》中他开启了新的思考。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每一章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首先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随后三章围绕文学作品共通的五个维度——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合乎规范性展开详细论述;最后则是提出“文学作品是一种策略(strategy)”的观点。
“本质”的对立面是“没有本质”类似的二元对立并非《文学的事件》中伊格尔顿的论证思路,他在论证多组对立关系时,是以三段式的“正题——反题——合题”的逻輯展开讨论。正如他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评论英国批评家们时说的“是在来自巴黎的各种新奇观念卸货时守在多佛尔港口,从中检验出似乎多少能与传统批评方法调和起来的星星点点,并态度和蔼地放这些货物过关”[1]一样,他自己在论证不同的观点、流派时,并非鲜明地赞成某一方攻击另一方,而是在寻找对立双方之间可以达成共识的部分,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构建自己的论证体系。
二、欧陆理论与英美哲学
在本书的序言部分,伊格尔顿引入了“文学理论”与“文学哲学”两个研究领域。在文学理论式微的今天,伊格尔顿认为传统文学对基本文学问题的思考依旧是有意义的,理论本身也具有历史性,“会对所面对的社会秩序提出有目的性的质疑”[2]。但伊格尔顿话锋一转,他写此书的目的并非要为理论辩护,虽然本书的部分内容也会涉及对文学理论含蓄的批评,但此书关注的重点是“文学哲学”领域,从反本质的角度来探索文学的本质,这表明伊格尔顿的论证思路是在无序中建立有序。
“文学理论”与“文学哲学”这两种学术传统分别产生自“欧洲大陆”(Continentals)和“英美世界”(Anglo-Saxons)两大阵营。相比较之下,两个阵营有许多相异之处,就二者的研究风格来说,欧陆理论有着批判的鉴别力、富有想象力,但对于一些文学的专业问题缺乏深度地检视,英美哲学更加的保守严谨、专业,但缺乏大胆地批判。正如伊格尔顿生动地将前一阵营的学者比喻为“穿着敞领衬衫的人”,后者是“束着领带的人”。两派会对对方的理论不理解进而相互排斥。
伊格尔顿在评价了双方的不同之处后,综合了分析哲学、文化与保守政治之间的关系,抛出了文学理论家激进分子的疑问“文学是否能被定义?”在这个宏大的疑问下,伊格尔顿借用了维根斯坦的话“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定义,但有时我们并不需要”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他认为定义有效还是无效并不是最值得花时间讨论的问题,关键是应当综合两派的特点,去感知文学有无本质背后那些有说服力的原因。
三、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
伊格尔顿以两方的主要人物的观点为线索,介绍了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主要分歧,引入了“共相”(category)的重要概念。“共相”有两种内涵,一种含义是指类属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对共相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世界的理解不同。在实在论者看来,共相贯穿在上帝的造物过程中,上帝的神迹就在于其造物之前有理念的原型,他造物时不能表现得如反复无常的君主或骄纵的摇滚明星那样随心所欲,神在造物时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这才是这个创造物的价值所在。先有了共相的存在才能使事物成为它们自己,“上帝是一个实在论者,而不是唯名论者”。[3]随后,伊格尔顿马上借唯名论的观点对此进行反思,唯名论认为如果没有先于上帝的理念,上帝的权利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实在论把共相认作实体会导致神权的神秘化,唯名论者要打破这种先于物的共相。在唯名论这里“共相”不再是“类属”的含义,仅仅表示个体事物的抽象概括。
四、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在论及文学的本质时,伊格尔顿表示依旧捍卫文学没有本质的观点,但不可否认文学的范畴没有合法性。他抛弃了之前二元对立的思路,从维根斯坦的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s)理论入手,先探索文学的“共相”。
伊格尔顿以家族相似理论总结出了文学作品的五大共性,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实用性、合乎规范性,文本是否可以称之为文学,要看是否符合这五种文学上的“家族相似”。伊格尔顿针对每一种特征一面阐述支持的理论,又一面逐个对此反思、批判。
但由家族相似理论概括出的“共相”显然是不能等同于本质的。这些相似性只是相互交织重叠的网络,不是文学成其所是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真正给文学下定义,“就像试图确定一切游戏所共有的唯一区别性特征一样地不可能”[4]。这种反本质主义式地对本质的阐释,正是伊格尔顿态度折中的表现,这也正是伊格尔顿在《文学地事件》“策略”一章所要回答的问题:既然共相不能等同于本质,那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学理论本质的有无?
伊格尔顿对此的回答是,对待文学作品不应当视为“客体”(object),而应当做特定存在的“事件”(event)。“文学不是自我塑造、自我决定的”[5],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通过结构化的视角接近作为事件的文本,文学理论的批评应当把握这些策略,这种结构化的策略是灵活的。正如《当代文学理论入门》中乔纳森·卡勒提出的文学是花园主人不愿意看到生长在园里的杂草,要去寻找植物形式或实际上像杂草的特点,这一切是白费力气。把文学视作“事件”跳开了文学本体论的范畴,此时深究文学的本质已经没有意义,因为理论所研究的文学是作为事件的文学。虽然伊格尔顿没有给文学本质是什么给出清晰的界定,但结构化的阅读策略不妨就是接近答案的第一步。
结语:
通过对《文学的事件》中伊格尔顿对欧陆理论与英美哲学,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对立关系的论证梳理,探讨了伊格尔顿试图以反本质主义为文学的本质做出界定的思路。可以看出伊格尔顿在本书的论证理路不是强调对立方的差异,也不完全是求同存异,而是从对立面的视角去解决争论。从哲学去看理论,从共相过渡到本质,用新的视野探索看似无法前进的问题。
注释:
[1]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0页.
[2]Eagleton, Terry.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M].New Haven and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Px.
[3]Eagleton, Terry.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M].New Haven and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P4.
[4]Eagleton, Terry.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M] New Haven and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P8.
[5]同上,P118.
参考文献:
[1]Eagleton, Terry.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M].New Haven and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2]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