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区,我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8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仅有20%的人口居住于农村,一边耕种,一边打工。咸丰路街道办上高埝村就是全区的一个农业村,地少离城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而发生着变化。地少,并未影响农民种粮的热情。“能种的地方都种上,村上没有空闲地”这是入村后村民们说的最多的话。种粮食的人还多吗?“合理利润”能保住吗?种粮种菜谁能说了算?土地流转可行吗?……顺着这一个个疑问,我们开始了对上高埝村150户村民的调查。
1.种粮食,“合理利润”如何保?
调查中,不少农民讲,这两年劳动力价格涨得快,出去打工,就算在建筑工地卖苦力,一天也能挣个100多元,如果会点泥瓦活,一天能有一百五六十元的收入。相比而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而粮食价格上不去,比较收益越来越低,种粮收入已经不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农民种粮“副业化”倾向日益加重,普惠型农业政策激励效应衰减的情况下,我们算了算农民的种粮账。
调查了解发现,上高埝村是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的村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苹果等。据村民们讲,一亩地小麦能收600斤,每斤能卖1.06元;玉米800斤,每斤1元;再加上每亩地的种粮补贴115元,毛收入也就不到1600元。而实际落到手里的可少多了。一亩地种下来,种子40元、底肥180元、尿素150元、农药40元……除去这些,一年能落个1000元就算多的了,这还不算人工钱。
这样算来,像拥有6畝地的四口之家,全家一年种粮纯收入仅有6千元。据村民们讲,这比以前已经好多了,农田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增加了亩产,国家不收公粮还给补贴降低了种粮成本。尽管这些,我们仍旧很难说农业发展已进入“最好的时光”。“农药、化肥价格比头几年都翻了一番了,粮食才涨了两三毛钱,追不上啊!”大家普遍反映粮食价格的上涨远不及生产资料的上涨速度。
种粮的“合理利润”如何保?是寄希望于土地的整合还是寻求其中的“利益补偿”,从农业政策上还需继续发力。
2.种蔬菜、瓜果,“潜在收益”如何挖?
与种粮食相比,种蔬菜、瓜果等高效农业的效益高出许多。
比如种蔬菜,一个投资5-6万的普通日光棚,种植黄瓜、西红柿生产投入在4000-5000元左右,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种苹果,3-5年挂果后,一亩地一年生产成本大约1500元/亩,产量在3500斤左右,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种植蔬菜瓜果的较高收益显而易见,但贷款难,管理技术难,成熟后的农超对接难这一个个摆在农民面前的问题往往让他们裹足不前。“粮食卖不出去还能自己吃,蔬菜瓜果没有销路只能烂在地里”,种粮食的小投入、低风险让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们各执己见。
种植蔬菜瓜果,“潜在收益”如何挖?是靠政策宣传还是寄希望于利益驱动。小额贷款、技术支持、销售平台对接……农业技术及流通的服务才能消除发展高效农业的后顾之忧。
3.怎么种,“规模效益”从何来?
种粮食不挣钱,种蔬菜又种不来,干脆不种地了,把地租出去,一边拿租金,一边到外面去打工。土地流转不失为新区农民发展的一条路子。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越来越多土地流转开来,盘活起来,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和集约经营,成就了种地农民和务工农民的双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他们更加安心在产业基地就业或外出打工、经商挣钱,而通过土地流转产生的经营大户,又为农民再就业提供了平台。
怎么种,“规模效益”从何来?土地流转逐步实现了土地规模和集约经营,把土地变“活”,提高了利用效率,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4.种什么,农民致富怎么走?
“除了种粮还能种什么?”,一个问题引发的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把土地盘活,让农民致富是这个问题最终的答案。农民致富应该怎么走?通过调研,我们逐步明晰了答案。
4.1政策给力,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核心就是要确保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来调动农民和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一是要有产销衔接措施,通过储备调控体系确保生产的东西能够卖出去。二是要有价格支持,在过剩情况下核定基本收益,参照基本收益和社会平均的工资收益率、经营利润率来制定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临时储备价。此外,粮食的生产价格应根据成本利润来核定拖底价格,保障农民种粮交粮的合理利润。三是要适度提升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政策,确保对种粮农户的一系列补贴落到实处,包括种粮直接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种粮大户的奖励等等,保证农民种粮的直接收益。
4.2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要摆脱“农业就是种粮”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
4.3加快土地流转,给特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规模是效益的基础,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也少不了适度规模的基础。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让种田能手规模经营,让农民通过租金获利,在土地上务工或者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种地农民和务工农民的双赢。
4.4扶持培育规模户,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培育现代设施农业的规模户,就是培养带动农民致富的火车头。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农民投资入股组建以农产品开发、销售、加工为纽带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鼓励农民承包开发荒地,从事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支持涉农企业开展连锁经营,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作者单位:727031陕西省铜川市统计局)
1.种粮食,“合理利润”如何保?
调查中,不少农民讲,这两年劳动力价格涨得快,出去打工,就算在建筑工地卖苦力,一天也能挣个100多元,如果会点泥瓦活,一天能有一百五六十元的收入。相比而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而粮食价格上不去,比较收益越来越低,种粮收入已经不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农民种粮“副业化”倾向日益加重,普惠型农业政策激励效应衰减的情况下,我们算了算农民的种粮账。
调查了解发现,上高埝村是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的村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苹果等。据村民们讲,一亩地小麦能收600斤,每斤能卖1.06元;玉米800斤,每斤1元;再加上每亩地的种粮补贴115元,毛收入也就不到1600元。而实际落到手里的可少多了。一亩地种下来,种子40元、底肥180元、尿素150元、农药40元……除去这些,一年能落个1000元就算多的了,这还不算人工钱。
这样算来,像拥有6畝地的四口之家,全家一年种粮纯收入仅有6千元。据村民们讲,这比以前已经好多了,农田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增加了亩产,国家不收公粮还给补贴降低了种粮成本。尽管这些,我们仍旧很难说农业发展已进入“最好的时光”。“农药、化肥价格比头几年都翻了一番了,粮食才涨了两三毛钱,追不上啊!”大家普遍反映粮食价格的上涨远不及生产资料的上涨速度。
种粮的“合理利润”如何保?是寄希望于土地的整合还是寻求其中的“利益补偿”,从农业政策上还需继续发力。
2.种蔬菜、瓜果,“潜在收益”如何挖?
与种粮食相比,种蔬菜、瓜果等高效农业的效益高出许多。
比如种蔬菜,一个投资5-6万的普通日光棚,种植黄瓜、西红柿生产投入在4000-5000元左右,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种苹果,3-5年挂果后,一亩地一年生产成本大约1500元/亩,产量在3500斤左右,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种植蔬菜瓜果的较高收益显而易见,但贷款难,管理技术难,成熟后的农超对接难这一个个摆在农民面前的问题往往让他们裹足不前。“粮食卖不出去还能自己吃,蔬菜瓜果没有销路只能烂在地里”,种粮食的小投入、低风险让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妇女们各执己见。
种植蔬菜瓜果,“潜在收益”如何挖?是靠政策宣传还是寄希望于利益驱动。小额贷款、技术支持、销售平台对接……农业技术及流通的服务才能消除发展高效农业的后顾之忧。
3.怎么种,“规模效益”从何来?
种粮食不挣钱,种蔬菜又种不来,干脆不种地了,把地租出去,一边拿租金,一边到外面去打工。土地流转不失为新区农民发展的一条路子。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越来越多土地流转开来,盘活起来,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和集约经营,成就了种地农民和务工农民的双赢。农村土地流转,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他们更加安心在产业基地就业或外出打工、经商挣钱,而通过土地流转产生的经营大户,又为农民再就业提供了平台。
怎么种,“规模效益”从何来?土地流转逐步实现了土地规模和集约经营,把土地变“活”,提高了利用效率,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4.种什么,农民致富怎么走?
“除了种粮还能种什么?”,一个问题引发的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把土地盘活,让农民致富是这个问题最终的答案。农民致富应该怎么走?通过调研,我们逐步明晰了答案。
4.1政策给力,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核心就是要确保农民种粮的基本收益,来调动农民和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一是要有产销衔接措施,通过储备调控体系确保生产的东西能够卖出去。二是要有价格支持,在过剩情况下核定基本收益,参照基本收益和社会平均的工资收益率、经营利润率来制定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临时储备价。此外,粮食的生产价格应根据成本利润来核定拖底价格,保障农民种粮交粮的合理利润。三是要适度提升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政策,确保对种粮农户的一系列补贴落到实处,包括种粮直接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种粮大户的奖励等等,保证农民种粮的直接收益。
4.2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要摆脱“农业就是种粮”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或优势产业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
4.3加快土地流转,给特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规模是效益的基础,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也少不了适度规模的基础。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让种田能手规模经营,让农民通过租金获利,在土地上务工或者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实现种地农民和务工农民的双赢。
4.4扶持培育规模户,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培育现代设施农业的规模户,就是培养带动农民致富的火车头。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农民投资入股组建以农产品开发、销售、加工为纽带的新型农业合作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鼓励农民承包开发荒地,从事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支持涉农企业开展连锁经营,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作者单位:727031陕西省铜川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