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众多高等院校《古代汉语》教材的必选篇目,其中有一句:“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文选》李善注和六臣注对此句的“比数”一词均未加注释,可能是此词字面普通,在唐代人人皆知,所以无须解释。而今人对此词的理解却常常有失准确,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注“无所比数”句:“没有(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计算的,即不能和任何人相比。比,比并,放在一起。数(shǔ),计算。”①其他各种古文选本对《报任安书》此句的注释也大同小异,笔者认为此种注解未为确诂。
关于“比数”一词的含义,已有多位学者作过解释,如周一良、蔡镜浩、王云路、方一新、张永言、张万起等先生都有所论及②,与此相关的研究论文③更是不在少数,或追溯语源,或补充例证。大多数学者对“比数”的理解是一致的,即“重视、看得起”之义,但“比数”缘何有此义,却很少有学者作出正面回答。④“比数”之“数”究竟音义为何?这是理解“比数”一词确切含义的关键,也是一个目前多数学者未及、含混不清的问题,⑤而此问题的破解有赖于其语源的探明。
在为数不多的有关“比数”语源的探讨之中,唯有汪维辉先生的解释可谓探本之论。汪先生认为“比数”一词应源于《庄子·达生》中的“比于人数”,为了便于理解,将其例援引如下:
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扁子曰:“子独不闻乎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汪先生接着说:“‘比于人数’就是比次于人的行列,列在人里边算个人,意思十分清楚。司马迁《报任安书》把它缩略成‘比数’:‘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是说没有谁把‘刑余之人’当个人看。”⑥所论甚确。
可见,“比数(shù)”一词是“比于人数(shù)”的省缩,意思是“把……算作个人、把……当人看待”,引申有“重视、看得起”之义。“比”是“比并”义,“数”读去声,是名词性成分,表示事物的量,这里有范畴的意思。王力先生把“数”看作动词,读上声,显然有悖原意。汉代以降,“比数”例不胜枚举,略举数例如下:
张九龄《敕北庭将士百姓等书》:“虽则奴庸何足比数,然于荒徼,亦云除恶。”苏轼《寄刘孝叔》:“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神仙·尸解》:“乃一下劣庸愚,即方士不足比数也。”清代《平山冷燕》:“学生虽微才,不足比数。然沉酣时艺,亦已深矣。”
以上诸例中的“比数”都是“重视、看得起”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个“比数(shǔ)”,义为“考校计算”。“比”之“考校”义由“比并”义引申而来,把事物排列在一起,居同等地位者自可“比肩并列、相提并论”,不可等量齐观者则只能“考校异同”了;“数”,《说文解字》:“数,计也”,读上声,是动词性成分,“计算”之义,故“比数(shǔ)”是一个并列式动词。“比数(shǔ)”自汉代亦已产生,《周礼·夏官·大司马》“简稽乡民,以用邦国”汉郑玄注:“简,谓比数之;稽,犹计也。”《汉书·梅福传》:“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颜师古注:“言其极多,不可比较而数也。”至清仍有用例,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世人忧贫而致疾,疾而不可救药者,几与恒河沙比数。”
如此说来,古汉语中有自汉代以来并行于文献之中的两个“比数”,其词形完全相同而音义有异,两个“比数”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途径,两者之间既非引申也非同源关系。因此遇之于古诗文中,需仔细加以辨析。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将“比数”分作“【比数】(—shù)相与并列;相提并论”和“【比2数】(—shǔ)考校计算”两个词条,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
诚如汪维辉先生所云:“(看来)只有探明此词的语源,才能最终解决它的释义问题。”众说纷纭的“比数”正是在探明其语源之后,其词义脉络才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注释
①中华书局,校订重排本第三册,1999年,第911页
②请参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南齐书〉札
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245页)“王僧虔诫子书”条。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6页)“比数”条。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辞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7—28页)“比数”条。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页)“比数”条。张万起编《世说新语词典》(中华书局,1993年,第140页)“比数”条。
③请参张联荣《读〈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3期),刘尚慈《说“比数”》(《文史知识》1995年第7期),王一全《“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新释》(《光明日报》2002年6月18日B3版),梁宗奎《“刑余之人,无所比数”商诂》(《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蒋宗许《说“无所比数”、“比数”》(《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由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办的《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18、20、21期对此问题集中作了讨论,可参阅。
④王云路、方一新先生《中古汉语语辞例释》“比数”条作了解释,但似欠妥。汪维辉先生《“比数”的语源和词义》(《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21期)近是,详见正文。
⑤汪维辉先生《“比数”的语源和词义》已涉及此问题,但偏重于“比数(shù)”,对“比数(shǔ)”所论稍显简略。
{6}汪维辉《“比数”的语源和词义》,《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21期
(通讯地址:210093南京大学陶园3号楼826室)
关于“比数”一词的含义,已有多位学者作过解释,如周一良、蔡镜浩、王云路、方一新、张永言、张万起等先生都有所论及②,与此相关的研究论文③更是不在少数,或追溯语源,或补充例证。大多数学者对“比数”的理解是一致的,即“重视、看得起”之义,但“比数”缘何有此义,却很少有学者作出正面回答。④“比数”之“数”究竟音义为何?这是理解“比数”一词确切含义的关键,也是一个目前多数学者未及、含混不清的问题,⑤而此问题的破解有赖于其语源的探明。
在为数不多的有关“比数”语源的探讨之中,唯有汪维辉先生的解释可谓探本之论。汪先生认为“比数”一词应源于《庄子·达生》中的“比于人数”,为了便于理解,将其例援引如下:
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扁子曰:“子独不闻乎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汪先生接着说:“‘比于人数’就是比次于人的行列,列在人里边算个人,意思十分清楚。司马迁《报任安书》把它缩略成‘比数’:‘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是说没有谁把‘刑余之人’当个人看。”⑥所论甚确。
可见,“比数(shù)”一词是“比于人数(shù)”的省缩,意思是“把……算作个人、把……当人看待”,引申有“重视、看得起”之义。“比”是“比并”义,“数”读去声,是名词性成分,表示事物的量,这里有范畴的意思。王力先生把“数”看作动词,读上声,显然有悖原意。汉代以降,“比数”例不胜枚举,略举数例如下:
张九龄《敕北庭将士百姓等书》:“虽则奴庸何足比数,然于荒徼,亦云除恶。”苏轼《寄刘孝叔》:“平生学问止流俗,众里笙竽谁比数。”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神仙·尸解》:“乃一下劣庸愚,即方士不足比数也。”清代《平山冷燕》:“学生虽微才,不足比数。然沉酣时艺,亦已深矣。”
以上诸例中的“比数”都是“重视、看得起”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个“比数(shǔ)”,义为“考校计算”。“比”之“考校”义由“比并”义引申而来,把事物排列在一起,居同等地位者自可“比肩并列、相提并论”,不可等量齐观者则只能“考校异同”了;“数”,《说文解字》:“数,计也”,读上声,是动词性成分,“计算”之义,故“比数(shǔ)”是一个并列式动词。“比数(shǔ)”自汉代亦已产生,《周礼·夏官·大司马》“简稽乡民,以用邦国”汉郑玄注:“简,谓比数之;稽,犹计也。”《汉书·梅福传》:“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灾亡与比数。”颜师古注:“言其极多,不可比较而数也。”至清仍有用例,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世人忧贫而致疾,疾而不可救药者,几与恒河沙比数。”
如此说来,古汉语中有自汉代以来并行于文献之中的两个“比数”,其词形完全相同而音义有异,两个“比数”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途径,两者之间既非引申也非同源关系。因此遇之于古诗文中,需仔细加以辨析。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将“比数”分作“【比数】(—shù)相与并列;相提并论”和“【比2数】(—shǔ)考校计算”两个词条,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妥当的。
诚如汪维辉先生所云:“(看来)只有探明此词的语源,才能最终解决它的释义问题。”众说纷纭的“比数”正是在探明其语源之后,其词义脉络才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注释
①中华书局,校订重排本第三册,1999年,第911页
②请参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南齐书〉札
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245页)“王僧虔诫子书”条。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6页)“比数”条。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辞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7—28页)“比数”条。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7页)“比数”条。张万起编《世说新语词典》(中华书局,1993年,第140页)“比数”条。
③请参张联荣《读〈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3期),刘尚慈《说“比数”》(《文史知识》1995年第7期),王一全《“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新释》(《光明日报》2002年6月18日B3版),梁宗奎《“刑余之人,无所比数”商诂》(《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蒋宗许《说“无所比数”、“比数”》(《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由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主办的《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18、20、21期对此问题集中作了讨论,可参阅。
④王云路、方一新先生《中古汉语语辞例释》“比数”条作了解释,但似欠妥。汪维辉先生《“比数”的语源和词义》(《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21期)近是,详见正文。
⑤汪维辉先生《“比数”的语源和词义》已涉及此问题,但偏重于“比数(shù)”,对“比数(shǔ)”所论稍显简略。
{6}汪维辉《“比数”的语源和词义》,《词库建设通讯》1999年第21期
(通讯地址:210093南京大学陶园3号楼82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