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外资银行很重视中国市场对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的需求。相对于收购,自身增长正成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业务的主流选择。从盈利模式来看,零售业务盈利欠佳,传统的公司业务仍为在华外资银行主流盈利模式。他们非常关注信用卡业务、房屋贷款以及租赁业务,并正在加快发展中间业务。但人力资源和监管环境是外资银行必须面对的最突出挑战。此外,银行的流动资金、互联网技术以及服务质量问题凸显。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产品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增加,外资银行在华的业务模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人才流失和监管环境成最大挑战
普华永道6月发表的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报告(下称报告)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阐述。这份基于42家在华外资银行的CEO、高级主管以及分行经理在4月至5月间所接受的平均一小时访谈的内容,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76家外资银行的观点。报告显示,尽管外资银行对市场前景乐观并充满信心,但监管环境及挽留人才仍然是外资银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外资银行雇用人数继续增长,高级人才更紧俏。外资银行过去一年增加了1万个岗位,其中花旗、汇丰等最大的四家外资银行占据了岗位增长总数中的近九成。如汇丰(中国)称,中国的员工人数从2007年3月底的3200名,到2008年3月底的4900名,增长超过50%。
自2005年展开“外资银行在中国”这项调查以来,人力资源一跃成为外资银行一个普遍而严峻的挑战,挽留人才因此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注点。随着外资银行扩大其分行网络及产品服务范围,尤其是去年陆续开始设立本地法人机构以来,人才流失的威胁愈趋明显,外资银行在吸引及挽留人才方面受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相对于2007年的调查,20家银行表示,2008年员工流失率将超20%,并认为这个水平将延续三年。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外资银行本地法人机构从无到有,达到了21家,外资银行最难招聘的三个职位是高管人员、合规人员及财富管理人员,但他们更愿意聘用那些有经验的外资银行员工,而人才的流失也主要与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的考虑有关,流失方向为其他待遇更为优厚的外资银行。调查显示,今年,财富管理人员的薪酬升幅预计为30%,而其他职位的薪酬升幅普遍为15%~20%,个别情况会出现更高的升幅。
在监管方面,由于中国实行资本管制,外资银行对投入的外币资金转成人民币的速度较慢,以及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和本地法人机构所需的审批时间较长使其难以实现经营目标有看法。同时,监管机构对于外资银行网点分布的区域也有一些限制,鼓励外资银行在比较边远的地区如西部开设分支机构。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外资银行要在西部地区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此外,外资银行在实施收购兼并时,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市场波动及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引起在华外资银行的关注。从今年开始,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银监会对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采取了外币、本币贷款限额控制。显然,为满足上述监管要求,外资银行不能充分利用投入中国的资本并发挥其效力。当然,外资银行理解中国政府为调控宏观经济而采取的这些措施,他们对本外币贷款限额提出意见主要是向母行说明不能完成预定盈利目标的原因。
零售业务受挫
国外成熟产品难适本土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来华“掘金”的外资银行带来了超预期的回报。据调查,90%的受访外资银行认为过去3年中在中国的利润增长高于预期,高于去年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在华外资银行预计未来数年收入将强劲增长,多家银行预计年均收入增长率可达到40%~50%。42家受访外资银行当中,有9家银行预期2008年的收入增长会翻一番。
多家外资银行曾表示要扩大在华零售银行的投入。但从业务盈利模式来看,以公司业务、投行业务、资金业务,以及贸易融资为主要盈利的传统盈利模式依旧成为“主营业务”。在12家已经开展零售业务的银行中,普遍反映“盈利不好”,根源在于外资银行的优势产品短期内无法在国内实现推广。这就使得外资银行在考虑未来拓展策略时,倾向于依靠自身业务增长作为市场拓展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更多外资银行意识到成立法人银行对于在华发展业务的必要性。诸多外资银行担心如果不能选择转制为本地银行,有可能在受监管时被归入第二梯队银行。截至6月底,21家外资已获得外资法人银行资格。
相比2007年的调查,银行流动资金一跃成为外资银行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最近一年来外资银行存款增加有限而贷款扩大迅速。据了解,花旗、汇丰等银行在管理流动性方面执行较为严格的标准。花旗(中国)方面表示,2007年总贷款量比2006年增长30%,总存款量则增长了70%。目前,外资法人银行中,除汇丰、花旗已明确达成了75%的存贷比要求之外,其他外资银行普遍感到存贷比的压力。
此外,引入新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服务质量隐忧也首次凸显出来。网络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外资银行网点不足而带来的业务不便。但许多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平台,而网络银行的需求正日益紧迫。
报告还显示,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将锁定富豪客户群体,而不是大众高收入阶层。由于零售业务盈利不佳,重点在于国外成熟产品难以满足本土的需求。
中国银行业前景
仍被外资银行看好
2007年,花旗(中国)有限公司营运收入增长99%,达到人民币22亿元,净收入达人民币6.65亿元,其不良贷款率为0.2%,贷存比低于监管要求的75%,总资本充足率达11.34%。
中国银行业的乐观前景,从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及支持可见一斑。在普华永道2005年及2007年的调查报告中已经能够看到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高度承诺,而2008年的数据更胜一筹。如果以1~10的评分来代表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2008年则得到了创纪录的8.64分。
虽然大部分的全球性大型银行已经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上述报告仍然预计将有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而只有少数银行会撤出中国。展望2011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模式将随着法规、产品的变化发生转变。大部分外资银行亦预期在2011年前将完成一些收购计划,目标包括证券、保险、财富管理、租赁贷款及资产管理。但与2005年及2007年的研究报告相比,今年外资银行对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的興趣略有降低。所谓“收购”的概念将更为泛化,银行将根据其产品和技术的优势在银行领域之外寻求感兴趣的合作对象。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型欧美银行因次贷危机纷纷遭遇财务困难并陷入资本金不足的困境,一些银行正考虑出售当初作为海外战略投资者所获得的中国商业银行股份。为了补充资本金,欧美银行的股东会考虑或者通过增发股份或者通过变现手中较好的资产,但个别银行的资本调配不代表外资银行对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前景发生变化。预计到2011年在华外资银行数目将达100家。
从外资银行在不同业务板块的盈利情况来看,目前其在公司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贸易融资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盈利很好。调查结果还显示,外资银行很重视中国市场对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的需求,力争将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出的产品推广到中国市场;非常关注信用卡业务、房屋贷款以及租赁业务;未来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会很快。
至于备受关注的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问题,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所占的业务比例不大,与中资银行相比其规模还较小,在中国的定位和客户群与中资银行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是产品更加多元化、服务质量相对较高以及擅长国际业务等。其弱点是本地网点太少,根本无法与中资银行竞争。因此,外资银行的本地发展策略是扬长避短,不会为了吸收小额存款而大量扩张本地网点,而是会重点关注一些中高收入客户。
人才流失和监管环境成最大挑战
普华永道6月发表的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报告(下称报告)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阐述。这份基于42家在华外资银行的CEO、高级主管以及分行经理在4月至5月间所接受的平均一小时访谈的内容,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76家外资银行的观点。报告显示,尽管外资银行对市场前景乐观并充满信心,但监管环境及挽留人才仍然是外资银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外资银行雇用人数继续增长,高级人才更紧俏。外资银行过去一年增加了1万个岗位,其中花旗、汇丰等最大的四家外资银行占据了岗位增长总数中的近九成。如汇丰(中国)称,中国的员工人数从2007年3月底的3200名,到2008年3月底的4900名,增长超过50%。
自2005年展开“外资银行在中国”这项调查以来,人力资源一跃成为外资银行一个普遍而严峻的挑战,挽留人才因此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注点。随着外资银行扩大其分行网络及产品服务范围,尤其是去年陆续开始设立本地法人机构以来,人才流失的威胁愈趋明显,外资银行在吸引及挽留人才方面受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相对于2007年的调查,20家银行表示,2008年员工流失率将超20%,并认为这个水平将延续三年。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外资银行本地法人机构从无到有,达到了21家,外资银行最难招聘的三个职位是高管人员、合规人员及财富管理人员,但他们更愿意聘用那些有经验的外资银行员工,而人才的流失也主要与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的考虑有关,流失方向为其他待遇更为优厚的外资银行。调查显示,今年,财富管理人员的薪酬升幅预计为30%,而其他职位的薪酬升幅普遍为15%~20%,个别情况会出现更高的升幅。
在监管方面,由于中国实行资本管制,外资银行对投入的外币资金转成人民币的速度较慢,以及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和本地法人机构所需的审批时间较长使其难以实现经营目标有看法。同时,监管机构对于外资银行网点分布的区域也有一些限制,鼓励外资银行在比较边远的地区如西部开设分支机构。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外资银行要在西部地区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此外,外资银行在实施收购兼并时,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市场波动及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引起在华外资银行的关注。从今年开始,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银监会对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采取了外币、本币贷款限额控制。显然,为满足上述监管要求,外资银行不能充分利用投入中国的资本并发挥其效力。当然,外资银行理解中国政府为调控宏观经济而采取的这些措施,他们对本外币贷款限额提出意见主要是向母行说明不能完成预定盈利目标的原因。
零售业务受挫
国外成熟产品难适本土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来华“掘金”的外资银行带来了超预期的回报。据调查,90%的受访外资银行认为过去3年中在中国的利润增长高于预期,高于去年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在华外资银行预计未来数年收入将强劲增长,多家银行预计年均收入增长率可达到40%~50%。42家受访外资银行当中,有9家银行预期2008年的收入增长会翻一番。
多家外资银行曾表示要扩大在华零售银行的投入。但从业务盈利模式来看,以公司业务、投行业务、资金业务,以及贸易融资为主要盈利的传统盈利模式依旧成为“主营业务”。在12家已经开展零售业务的银行中,普遍反映“盈利不好”,根源在于外资银行的优势产品短期内无法在国内实现推广。这就使得外资银行在考虑未来拓展策略时,倾向于依靠自身业务增长作为市场拓展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更多外资银行意识到成立法人银行对于在华发展业务的必要性。诸多外资银行担心如果不能选择转制为本地银行,有可能在受监管时被归入第二梯队银行。截至6月底,21家外资已获得外资法人银行资格。
相比2007年的调查,银行流动资金一跃成为外资银行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最近一年来外资银行存款增加有限而贷款扩大迅速。据了解,花旗、汇丰等银行在管理流动性方面执行较为严格的标准。花旗(中国)方面表示,2007年总贷款量比2006年增长30%,总存款量则增长了70%。目前,外资法人银行中,除汇丰、花旗已明确达成了75%的存贷比要求之外,其他外资银行普遍感到存贷比的压力。
此外,引入新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服务质量隐忧也首次凸显出来。网络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外资银行网点不足而带来的业务不便。但许多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平台,而网络银行的需求正日益紧迫。
报告还显示,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将锁定富豪客户群体,而不是大众高收入阶层。由于零售业务盈利不佳,重点在于国外成熟产品难以满足本土的需求。
中国银行业前景
仍被外资银行看好
2007年,花旗(中国)有限公司营运收入增长99%,达到人民币22亿元,净收入达人民币6.65亿元,其不良贷款率为0.2%,贷存比低于监管要求的75%,总资本充足率达11.34%。
中国银行业的乐观前景,从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及支持可见一斑。在普华永道2005年及2007年的调查报告中已经能够看到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高度承诺,而2008年的数据更胜一筹。如果以1~10的评分来代表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2008年则得到了创纪录的8.64分。
虽然大部分的全球性大型银行已经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上述报告仍然预计将有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而只有少数银行会撤出中国。展望2011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模式将随着法规、产品的变化发生转变。大部分外资银行亦预期在2011年前将完成一些收购计划,目标包括证券、保险、财富管理、租赁贷款及资产管理。但与2005年及2007年的研究报告相比,今年外资银行对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的興趣略有降低。所谓“收购”的概念将更为泛化,银行将根据其产品和技术的优势在银行领域之外寻求感兴趣的合作对象。
在过去的一年里,大型欧美银行因次贷危机纷纷遭遇财务困难并陷入资本金不足的困境,一些银行正考虑出售当初作为海外战略投资者所获得的中国商业银行股份。为了补充资本金,欧美银行的股东会考虑或者通过增发股份或者通过变现手中较好的资产,但个别银行的资本调配不代表外资银行对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前景发生变化。预计到2011年在华外资银行数目将达100家。
从外资银行在不同业务板块的盈利情况来看,目前其在公司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贸易融资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盈利很好。调查结果还显示,外资银行很重视中国市场对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的需求,力争将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广泛推出的产品推广到中国市场;非常关注信用卡业务、房屋贷款以及租赁业务;未来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会很快。
至于备受关注的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问题,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所占的业务比例不大,与中资银行相比其规模还较小,在中国的定位和客户群与中资银行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优势是产品更加多元化、服务质量相对较高以及擅长国际业务等。其弱点是本地网点太少,根本无法与中资银行竞争。因此,外资银行的本地发展策略是扬长避短,不会为了吸收小额存款而大量扩张本地网点,而是会重点关注一些中高收入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