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狂想曲》是黄安伦先生为萨克斯乐器创作的第一首乐曲作品,黄安伦先生的用意是赠予挚友“古典萨克斯之王”的加拿大籍古典萨克斯音乐家波尔·博柔迪老师的。
作者黃安伦先生,生于1949年中国首都北京的音乐世家,五岁便开始学习钢琴,于1989年黄安伦前往北美学习深造,先后进入多伦多大学、匹兹堡大学及耶鲁大学深造,在校期间黄安伦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每年都拿到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并且在1986年毕业时以“优秀毕业生”的称谓拿到耶鲁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黄安伦先生一生创作音乐作品數量庞大,覆盖面广(创作种类:声乐作品、器乐作品、歌剧音乐、歌剧、合唱、交响乐、电影音乐等……)黄安伦的作品风格具有浓重的塞北气息,立志作品创作扎根于民族,借鉴西方音乐精神反映时代心声,注重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契合。
关于这首《中国狂想曲》的演奏,首先应该谈谈的便是萨克斯的由来了。
萨克斯是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于1840年发明的。萨克斯当初的出现并没有受到社会群众和当时音乐家们所认同,直到1842在巴黎的音乐大师艾克托尔· 路易·柏辽兹对萨克斯风乐器的赞赏,并在圈内报纸中的介绍了这个"改造的开孔大号"。一直到1842年6月12日才是的萨克斯风为世人所知,虽然萨克斯相比于传统乐器起步较晚,但是它以独特而具有魅力的声音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曲式简略分析
这首《中国狂想曲》来源于西方音乐体裁RHAPSODY(畅想曲),在国内一般被译为狂想曲,这类作品曲式结构自由,注重强烈的音乐会演奏效果,乐曲中大量运用了民间音乐题材和技巧应用方法,但在风格上却没有抄袭任何民歌。
《第一乐章》节奏为Lento,这是一段技巧性的华彩段落Cadenza,在这整个乐段的演奏过程中是没有伴奏的演奏形式演奏自由,,萨克斯管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演奏,表达了一种塞北广阔土地的雄伟与壮阔。全乐章为散板且没有小节线,演奏自由但并不凌乱,能清晰表现每句乐句之间的联系。这个乐章在我看来是作者展示自己作曲技能的表现,因为演奏无伴奏、乐段中没有小节线,使得作者给自己创造了“畅想”的广间。
该乐章共有四个部分组成,并且使用中国调式结构,表现出作者作曲中西结合的高超手法,与浓重的塞北气息。在这一乐章中能明显的看到乐曲特有的紧凑感与舒缓的演奏方式相交替,一是表现在弦律线条的强烈起伏之中,主题经过平缓上升的乐句过度,使人在自由的想象中充分发挥,二是表现在其和弦力度之中,使乐曲具有弹性的的伸缩感,使乐曲本身极其简单却极具潜力的弦律赋予充分的活力。
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到meno mosso之前,调性为:E商--A商--E羽--E徽--B羽--B徽--A商--E商。运用了连续转调的的写法,一般在西方音乐中使用较多,民歌少有这样的写法。在演奏过程中运用大量装饰音与颤音等技巧较多,使用较多的强弱对比关系,打破了节奏中的对称,呈现出可控的自由的挥洒感,但是整体旋律较舒展,多用长音结尾,使乐段充分展开,乐段演奏过程中较为舒缓,充分表达作者本身意愿“畅想”的表达情感,使观众倾听的时候享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演奏者自身情感的带入也偏自由,整体完整。音色是作者最为在意的方面,
所以演奏中充分饱满音色展示需要演奏者有较好的气息控制能力,乐段高低音过度起伏强烈,整段旋律行云流水。
第二部分:meno mosso到延长音SI(slowly之前)结束,该部分为连接过度部分,调性为: B徽--E徽--E徽--#F徽--B徽,此部分运用模进的手法,写作中反复运用相同弦律结构,并于中间部分出现了情感标记dolce这是一段十分抒情且旋律美好的乐句。大量运用了二度、三度模进的写作手法,使乐曲有强烈的递进变化,乐曲高低起伏变化强烈,运用大量32分音符的弦律递进使旋律感到紧张后马上放缓,旋律急中有慢,稳中求快,强弱感觉明显,节奏对比性较强,后半部分乐句速度放缓放缓回归第一部分主题明确,缓慢展开乐段情感,最后使用高音7自由延长结束,极为鲜明的高音强烈刺激听者的感官使乐段完整结束, 整句乐段演奏欢快悦耳。
第三部分:Slowly到a tempo之前(使用四个64分音符)结束,调性为:B商--#C商--B商--#C商--#F商--#G商--A商--bB商--B商--C商--F商。
本段中调式调性之中有使用部分相同调式改变,乐段整体演奏速度较快,乐段前部分运用大量的三连音加跳音技巧演奏,使乐句更加欢快节奏感极强,使用很多的临时升降音符的演奏,调式多变,运用大量的技巧复杂的变化加以饱满整段乐句。乐段中部运用逐渐加快的的节奏表达,使得乐句节奏不断加快,节奏感加强,最后使用较多的低高音对比演奏打破演奏的对称感,也需要演奏者的自身技巧能力的掌握,最后结尾部分 使得乐段节奏旋律欢快,表现能力极强,乐段如一阵夏日扑面而来的凉风一般,有时温柔有时急躁一般。
第四部分: A tempo到结束,作为第一部分的变奏形式演奏,调性为E大调,临时改变的调性使曲风变得磅礴大气,在这里由民族调式改为西方大调的作曲方式十分新颖,但是并不会显得突出,就如同这首乐曲的名字一般“狂想曲”(畅想曲)在自由的变幻中拥有可以控制的随意,作为第一部分乐段的重复变奏演奏形式,但是调性改为大调演奏,在中西方调性之中的变化显得水到渠成,并没有让人感到明确的中西音乐变化。
整首乐曲的曲谱写作自然,演奏情感鲜明,在缓慢而自由的演奏之中包含了“慢”的柔美“快”的激情,结尾部分运用了颤音的技巧逐渐加快使乐曲在温柔而又急躁的矛盾中结束,无小节线的乐曲在萨克斯音乐中更是少之又少,作者的大胆创新与新颖的写作手法为锦上添花。结尾部分运用了颤音的技巧逐渐加快使乐曲在温柔而又急躁的矛盾中结束。
参考文献:
[1]刘灏.西方管乐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0.
[2]金圣才.萨克斯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2006.11.
[3]大卫·里布曼.探究富有个性的萨克斯管声[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4]杜银蛟,高明道.萨克斯管演奏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5]王启晨.萨克斯学习问与答[M].北京:长江文化出版社,2003.10.
作者黃安伦先生,生于1949年中国首都北京的音乐世家,五岁便开始学习钢琴,于1989年黄安伦前往北美学习深造,先后进入多伦多大学、匹兹堡大学及耶鲁大学深造,在校期间黄安伦先生以优异的成绩每年都拿到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并且在1986年毕业时以“优秀毕业生”的称谓拿到耶鲁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黄安伦先生一生创作音乐作品數量庞大,覆盖面广(创作种类:声乐作品、器乐作品、歌剧音乐、歌剧、合唱、交响乐、电影音乐等……)黄安伦的作品风格具有浓重的塞北气息,立志作品创作扎根于民族,借鉴西方音乐精神反映时代心声,注重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契合。
关于这首《中国狂想曲》的演奏,首先应该谈谈的便是萨克斯的由来了。
萨克斯是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于1840年发明的。萨克斯当初的出现并没有受到社会群众和当时音乐家们所认同,直到1842在巴黎的音乐大师艾克托尔· 路易·柏辽兹对萨克斯风乐器的赞赏,并在圈内报纸中的介绍了这个"改造的开孔大号"。一直到1842年6月12日才是的萨克斯风为世人所知,虽然萨克斯相比于传统乐器起步较晚,但是它以独特而具有魅力的声音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曲式简略分析
这首《中国狂想曲》来源于西方音乐体裁RHAPSODY(畅想曲),在国内一般被译为狂想曲,这类作品曲式结构自由,注重强烈的音乐会演奏效果,乐曲中大量运用了民间音乐题材和技巧应用方法,但在风格上却没有抄袭任何民歌。
《第一乐章》节奏为Lento,这是一段技巧性的华彩段落Cadenza,在这整个乐段的演奏过程中是没有伴奏的演奏形式演奏自由,,萨克斯管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演奏,表达了一种塞北广阔土地的雄伟与壮阔。全乐章为散板且没有小节线,演奏自由但并不凌乱,能清晰表现每句乐句之间的联系。这个乐章在我看来是作者展示自己作曲技能的表现,因为演奏无伴奏、乐段中没有小节线,使得作者给自己创造了“畅想”的广间。
该乐章共有四个部分组成,并且使用中国调式结构,表现出作者作曲中西结合的高超手法,与浓重的塞北气息。在这一乐章中能明显的看到乐曲特有的紧凑感与舒缓的演奏方式相交替,一是表现在弦律线条的强烈起伏之中,主题经过平缓上升的乐句过度,使人在自由的想象中充分发挥,二是表现在其和弦力度之中,使乐曲具有弹性的的伸缩感,使乐曲本身极其简单却极具潜力的弦律赋予充分的活力。
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到meno mosso之前,调性为:E商--A商--E羽--E徽--B羽--B徽--A商--E商。运用了连续转调的的写法,一般在西方音乐中使用较多,民歌少有这样的写法。在演奏过程中运用大量装饰音与颤音等技巧较多,使用较多的强弱对比关系,打破了节奏中的对称,呈现出可控的自由的挥洒感,但是整体旋律较舒展,多用长音结尾,使乐段充分展开,乐段演奏过程中较为舒缓,充分表达作者本身意愿“畅想”的表达情感,使观众倾听的时候享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演奏者自身情感的带入也偏自由,整体完整。音色是作者最为在意的方面,
所以演奏中充分饱满音色展示需要演奏者有较好的气息控制能力,乐段高低音过度起伏强烈,整段旋律行云流水。
第二部分:meno mosso到延长音SI(slowly之前)结束,该部分为连接过度部分,调性为: B徽--E徽--E徽--#F徽--B徽,此部分运用模进的手法,写作中反复运用相同弦律结构,并于中间部分出现了情感标记dolce这是一段十分抒情且旋律美好的乐句。大量运用了二度、三度模进的写作手法,使乐曲有强烈的递进变化,乐曲高低起伏变化强烈,运用大量32分音符的弦律递进使旋律感到紧张后马上放缓,旋律急中有慢,稳中求快,强弱感觉明显,节奏对比性较强,后半部分乐句速度放缓放缓回归第一部分主题明确,缓慢展开乐段情感,最后使用高音7自由延长结束,极为鲜明的高音强烈刺激听者的感官使乐段完整结束, 整句乐段演奏欢快悦耳。
第三部分:Slowly到a tempo之前(使用四个64分音符)结束,调性为:B商--#C商--B商--#C商--#F商--#G商--A商--bB商--B商--C商--F商。
本段中调式调性之中有使用部分相同调式改变,乐段整体演奏速度较快,乐段前部分运用大量的三连音加跳音技巧演奏,使乐句更加欢快节奏感极强,使用很多的临时升降音符的演奏,调式多变,运用大量的技巧复杂的变化加以饱满整段乐句。乐段中部运用逐渐加快的的节奏表达,使得乐句节奏不断加快,节奏感加强,最后使用较多的低高音对比演奏打破演奏的对称感,也需要演奏者的自身技巧能力的掌握,最后结尾部分 使得乐段节奏旋律欢快,表现能力极强,乐段如一阵夏日扑面而来的凉风一般,有时温柔有时急躁一般。
第四部分: A tempo到结束,作为第一部分的变奏形式演奏,调性为E大调,临时改变的调性使曲风变得磅礴大气,在这里由民族调式改为西方大调的作曲方式十分新颖,但是并不会显得突出,就如同这首乐曲的名字一般“狂想曲”(畅想曲)在自由的变幻中拥有可以控制的随意,作为第一部分乐段的重复变奏演奏形式,但是调性改为大调演奏,在中西方调性之中的变化显得水到渠成,并没有让人感到明确的中西音乐变化。
整首乐曲的曲谱写作自然,演奏情感鲜明,在缓慢而自由的演奏之中包含了“慢”的柔美“快”的激情,结尾部分运用了颤音的技巧逐渐加快使乐曲在温柔而又急躁的矛盾中结束,无小节线的乐曲在萨克斯音乐中更是少之又少,作者的大胆创新与新颖的写作手法为锦上添花。结尾部分运用了颤音的技巧逐渐加快使乐曲在温柔而又急躁的矛盾中结束。
参考文献:
[1]刘灏.西方管乐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0.
[2]金圣才.萨克斯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2006.11.
[3]大卫·里布曼.探究富有个性的萨克斯管声[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4]杜银蛟,高明道.萨克斯管演奏实用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5]王启晨.萨克斯学习问与答[M].北京:长江文化出版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