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探究活动;问题情境;思维;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53—01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在动手实践与总结反思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贴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将问题融入到现实情境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问题情境不是单纯的提出数学问题,而是要与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更好地思考。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见到的拼地板的方法,这样就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很多学生都能想到自己家里的地板是用正方形拼成的,也有的学生想到学校花坛旁边的地板是用正六边形拼成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抛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能拼成地板,要拼成地板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能拼成地板,因为拼成地板必须是同一顶点处角的和为360度。这样在处理下一个环节,“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时就有了理论依据,从而也就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设计地板的图案,画在纸上并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轻松。
二、实践操作活动,积累思维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十分重要。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多感官参与其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飞跃。“数学思考”是思维经验积累的核心,操作是搭建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学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菱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手中菱形的纸片通过折、剪等方式进行操作,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来先猜想其性质,然后再通过推理、证明等方式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通过沿对角线折叠再剪开,可以发现得到的四个三角形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得出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再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就可以得出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由此与已学过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在调动了学生思维的前提下,学生还能发现菱形面积的求法除了用底乘高之外,还可以用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来进行计算,这样又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联系在了一起。可见实践操作是探究知识的引子,思维助推了知识的形成,在思维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关注探究过程,促进思维提升
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发现出来,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自主探究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思维潜能得到激发,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数学变成了学生思维锻炼的“体操”。关注探究过程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成长注入了动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快乐的享受。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用不可直接测量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如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想到用相似三角形来解决,根据实物长与影长成比例来计算出结果。还有的同学在学习了本节之后,想到可以用仰角为特殊角来求出旗杆的高度。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积累了多种方法来解决不能直接测量问题,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多种,只有多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和生成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为学生创设出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为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只有在探究中融入思维,才能使探究之路更加宽广。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53—01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在动手实践与总结反思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是真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贴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将问题融入到现实情境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问题情境不是单纯的提出数学问题,而是要与生活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更好地思考。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见到的拼地板的方法,这样就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很多学生都能想到自己家里的地板是用正方形拼成的,也有的学生想到学校花坛旁边的地板是用正六边形拼成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抛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能拼成地板,要拼成地板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学生在探究与思考中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正多边形都能拼成地板,因为拼成地板必须是同一顶点处角的和为360度。这样在处理下一个环节,“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地板”时就有了理论依据,从而也就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设计地板的图案,画在纸上并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轻松。
二、实践操作活动,积累思维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四基”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十分重要。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可以调动起学生多感官参与其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飞跃。“数学思考”是思维经验积累的核心,操作是搭建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学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结合,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菱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手中菱形的纸片通过折、剪等方式进行操作,从边、角、对角线等方面来先猜想其性质,然后再通过推理、证明等方式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学生通过沿对角线折叠再剪开,可以发现得到的四个三角形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得出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再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就可以得出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由此与已学过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在调动了学生思维的前提下,学生还能发现菱形面积的求法除了用底乘高之外,还可以用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来进行计算,这样又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联系在了一起。可见实践操作是探究知识的引子,思维助推了知识的形成,在思维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水到渠成。
三、关注探究过程,促进思维提升
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发现出来,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自主探究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体现,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思维潜能得到激发,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数学变成了学生思维锻炼的“体操”。关注探究过程其实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成长注入了动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快乐的享受。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用不可直接测量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素材。如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有的想到用相似三角形来解决,根据实物长与影长成比例来计算出结果。还有的同学在学习了本节之后,想到可以用仰角为特殊角来求出旗杆的高度。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积累了多种方法来解决不能直接测量问题,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多种,只有多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和生成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为学生创设出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为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只有在探究中融入思维,才能使探究之路更加宽广。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