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没有完成自己心中的目标,就会执着地停留在这件事情中。
磨蹭,常常让家长伤透脑筋,四处求助,但许多所谓的方法和招数,往往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别人家一用就灵的方法,自己运用的时候常常差强人意,甚至完全无效。于是,有的家长认为磨蹭是自己孩子的特性,根本没法改变。
真的是这样吗?
真相1:在体验和认识世界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早晨家长急着让孩子起床洗漱,但孩子却自顾自地玩耍,哪怕是洗手这种简单的事情,也能玩上半天。任家长反复催促,孩子却依然不慌不忙。
孩子是故意的吗?当然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成年人对一切驾轻就熟,并能按照轻重缓急将事情分类,按部就班地执行。但孩子是用感觉来认识世界的,每一件事情,他都要反复体验,以内化对每件事情的感觉。比如孩子看到水龙头,就能想象水流出来那种清凉、流畅的感觉,因为他曾经反复体验过那种感觉,这正是体验的价值所在。
孩子这种体验的细腻程度,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我们看到洗手这个动作几乎是一样的,但孩子却能感受到每一次洗手微妙的不同,比如水的温度,水流的大小,每次洗手的心情,等等。正因为我们看到的洗手只是洗漱的一个环节而已,所以会觉得孩子在浪费时间。
建议
接纳孩子的磨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除了要转变观念,更要了解孩子的能力,从具体的方面入手。
培养时间概念。我们要给孩子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比如,让孩子学会看钟表,让孩子体验时间的长度。
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家长不妨连续记录孩子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每项任务的时间求取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可以大致判断出来孩子是否磨蹭,或者磨蹭的程度。
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起床、洗漱、吃饭等各项任务的平均数来准确地安排时间,这样就有了一个参照,也不会因为情绪而随意地判断孩子。
如果将孩子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连续地记录下来,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轨迹。
真相3:孩子的“秘密武器”
磨蹭,往往是孩子对抗父母的“秘密武器”。孩子一旦磨蹭,家长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催促,而且催促的话语往往千篇一律:快点,要迟到了,别磨蹭了……
透过这些字眼,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满、急躁、埋怨、否定,直接引发逆反情绪,故意通过拖延的方式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你越是让我快,我偏慢,看你能怎样?
更糟糕的是,催促往往把负面感觉和某件具体的事情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无法剥离。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嫌孩子吃饭慢,开始不停地催促,后来则火力全开,各种威逼利诱。吃饭本来是很享受的事情,结果变成了受罪,以至于一提起吃饭,孩子想到的不是美味,而是非常糟糕的感觉。最终就算孩子饿了,也会本能地抗拒吃饭。
建议
磨蹭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不要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孩子,而应致力于亲子关系的建设。
不催促,耐心等待。先降低催促的频率,等待孩子主动性慢慢显现,在必须催促的时候,则用不带责备的语气表达愿望。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同时也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当然,要想降低催促的频率,需要尽可能地预留出更多的时间。
营造美好的感觉。与此同时,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在每件事情上,都强化孩子的美好感觉。比如,一觉醒来的轻松,洗漱之后的洁净与芬芳,吃饭的美味与享受,如果孩子想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提取的感觉都是愉快的记忆,那么,这种愉快的期待就成了往下走最好的润滑剂,孩子也不会故意磨蹭。
磨蹭,常常让家长伤透脑筋,四处求助,但许多所谓的方法和招数,往往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别人家一用就灵的方法,自己运用的时候常常差强人意,甚至完全无效。于是,有的家长认为磨蹭是自己孩子的特性,根本没法改变。
真的是这样吗?
真相1:在体验和认识世界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早晨家长急着让孩子起床洗漱,但孩子却自顾自地玩耍,哪怕是洗手这种简单的事情,也能玩上半天。任家长反复催促,孩子却依然不慌不忙。
孩子是故意的吗?当然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成年人对一切驾轻就熟,并能按照轻重缓急将事情分类,按部就班地执行。但孩子是用感觉来认识世界的,每一件事情,他都要反复体验,以内化对每件事情的感觉。比如孩子看到水龙头,就能想象水流出来那种清凉、流畅的感觉,因为他曾经反复体验过那种感觉,这正是体验的价值所在。
孩子这种体验的细腻程度,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我们看到洗手这个动作几乎是一样的,但孩子却能感受到每一次洗手微妙的不同,比如水的温度,水流的大小,每次洗手的心情,等等。正因为我们看到的洗手只是洗漱的一个环节而已,所以会觉得孩子在浪费时间。
建议
接纳孩子的磨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除了要转变观念,更要了解孩子的能力,从具体的方面入手。
培养时间概念。我们要给孩子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比如,让孩子学会看钟表,让孩子体验时间的长度。
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家长不妨连续记录孩子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每项任务的时间求取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可以大致判断出来孩子是否磨蹭,或者磨蹭的程度。
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起床、洗漱、吃饭等各项任务的平均数来准确地安排时间,这样就有了一个参照,也不会因为情绪而随意地判断孩子。
如果将孩子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连续地记录下来,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轨迹。
真相3:孩子的“秘密武器”
磨蹭,往往是孩子对抗父母的“秘密武器”。孩子一旦磨蹭,家长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催促,而且催促的话语往往千篇一律:快点,要迟到了,别磨蹭了……
透过这些字眼,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满、急躁、埋怨、否定,直接引发逆反情绪,故意通过拖延的方式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你越是让我快,我偏慢,看你能怎样?
更糟糕的是,催促往往把负面感觉和某件具体的事情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无法剥离。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嫌孩子吃饭慢,开始不停地催促,后来则火力全开,各种威逼利诱。吃饭本来是很享受的事情,结果变成了受罪,以至于一提起吃饭,孩子想到的不是美味,而是非常糟糕的感觉。最终就算孩子饿了,也会本能地抗拒吃饭。
建议
磨蹭往往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不要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孩子,而应致力于亲子关系的建设。
不催促,耐心等待。先降低催促的频率,等待孩子主动性慢慢显现,在必须催促的时候,则用不带责备的语气表达愿望。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同时也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当然,要想降低催促的频率,需要尽可能地预留出更多的时间。
营造美好的感觉。与此同时,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在每件事情上,都强化孩子的美好感觉。比如,一觉醒来的轻松,洗漱之后的洁净与芬芳,吃饭的美味与享受,如果孩子想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提取的感觉都是愉快的记忆,那么,这种愉快的期待就成了往下走最好的润滑剂,孩子也不会故意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