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体悟.积淀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jayl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重点难点。由于课业负担重,很多学生即便是学习勤奋的学生也仅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在课余时间无暇阅读课外书籍,而语文阅读教学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进行阅读训练。而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即便自己进行了阅读训练,却因为方法不当,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者在此主要谈如何指导学生获得正确的阅读思路,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触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就应该让学生主读,教师导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二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作引导,首先要提出一些预习自查题,让学生根据自查题有目的地进行通读,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初步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生在通读课文之后产生的感受不同,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方式,应该尽量让学生发散思维,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
  其次是引导学生进行精读,也就是重点读某些地方,如句子或段落。主要是抓住能够体现课文特点的重点词句和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感悟这些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同样也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如《风筝》一文,课后习题的第一题问道: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按照以往的教学法,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则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寻找答案。首先可以问学生“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一般都能回答出主要写了北京与故乡放风筝时令的不同以及回忆故乡放风筝时的景象。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行文,如果仅仅从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似乎有些困难,但是由于之前已经进行过通读,对全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联系全文的主旨,风筝在本文中的意象,就可以得到答案:“我”看到风筝感到悲哀,是因为回忆起幼时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二、体悟
  对课文的通读和精读都还是局限于课文本身的阅读,而我们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学生能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还要通过阅读课文学会课文内容以外的东西。例如,可以问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会了什么?可以是学会了行文结构,学会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甚至一个成语,一个句型等等。并且这种学习的收获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篇课文,而应该与以往学习的课文相联系比较,这样往往能够取得“1 1>2”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全部是关于人物描述的课文,但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又与前面的课文不同,《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音乐巨人贝多芬》都是描述单个人物,而《福》则是描述人物群,那么在前三篇课文描述单个人物时,采用的手法有哪些不同,而描述人物群时又与描述单个人物时有哪些不同,这些都是可以进行总结学习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项目一一列出,并进行总结,相信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积淀
  在阅读的同时,遇到的优美的词句,别出心裁的写作手法,都可以抄写下来,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也是对语文的积累。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也是非常值得积累下来的,将这些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架构,这就是对阅读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知识的积淀。例如,学生可以将每次遇到的有关表现手法的内容总结归纳起来,如表现手法分为:对比,衬托(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讽刺手法,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8种表现手法总结出来之后,再在每个手法之后列举一个例子,不用将文章大段抄写下来,只要写一两句话提示内容,以便以后复习时可以回忆起来。这样总结归纳与实例结合,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记忆也深刻。在以后的练习或者考试中再遇到阅读题问有关内容,就可以采用排除法,逐一对照,找到正确答案了。
  文科学习与理科学习不同,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收获,因此造成一些学生更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理科习题,即刻获得收获的快感。其实,只要掌握好方法,语文学习同样也能随时收获成功的喜悦,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长此以往,学生定能在阅读上有所提高。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进行演讲,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思维回到课堂  上课铃响后的前几分钟内,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进入状态,还沉浸在课间的嬉戏、打闹、交谈、幻想之中。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讲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眼前影、耳边风,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教师也是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虽然写作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很高,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肯完成写作练习。许多学生说,也不是不重视,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有的是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有的是思维僵化,跳不出固有模式……如何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在写作时信手拈来,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呢?  针对以上现状,我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梳理教材,建材料之宝库  写作不是急功近利,厚
你从远古走来  大多数学生不爱写作文,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却爱唱歌。除了那些美丽的旋律,歌词的魅力更是折服了这些学生。很多好的歌词唱尽了生活,唱响了生命的旋律,更唱进了学生们的心。学生们的脑海中有不少歌词的积累,而且很多好的歌词是词作家对生活感受和体验的精练浓缩,富有哲理性、思辨性,且人情化,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细想来,歌词本身不就是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被人们从古唱到今吗?四千多年前,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因为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对所读的语文材料产生兴趣,提出疑问。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呢?    一、放开“问”,解开师生的顾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意义的解释,它侧重于教师要“传”“授”“解”。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过笔者环顾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有两种低效化的教学现象存在。一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似乎唯有历苦方能得甜,这样的教学具体表现为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模糊,知识的习得靠的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总的来说是“高耗低效”。另一种是“快乐大本营”,教师矫揉造作、作秀式教学,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热闹,花架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做题”就等于“学习”,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搞题海战术,弄得学生苦不堪言。不仅老师,不少学生也认为做的题越多就代表自己越勤奋。可是为什么有些学生一刻不停地学习,英语水平也并没有提高,而有的学生看似做题不多,英语成绩却一直保持遥遥领先呢?因为,“做题”其实并不等于“学习”。   一、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优质的习题   要想通过做题来提高英语水平,首先要选择优质的习题。老师在给学生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本质是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呢?在教学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用教材进行片段训练,可以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片段训练难度低,不求全,要求单一(一幅美景、一个场面、一点看法……均可成为训练的内容),容易写,又随时可以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这能使全班学生,特别是作文水平中下的学生,随时可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进而对写作慢慢产生兴趣。  片段训练灵活多样,可以在一篇课文学完以后进行。如教学了《理想》一文以后,可
李清照的词作对梅花可谓情有独钟,梅花既是审美主体的隐喻和象征,又是美的理想和追求。词人凭借梅花寄寓了多种情感:借梅绘景,尽情描绘青春的欢乐之情;借梅言志,委婉表述自己的高雅之情;借梅喻世,曲折反映忧国思乡之情。    一、借梅绘景,尽情描绘青春的欢乐之情  词人将梅花作为一种形象载体,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进行了诠释。少女时代的无忧无虑、多情善感,在她与花的对应性观照中得以展现。词人这个时期
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