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美的空间里遨游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ing1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但是现在的学生对语文课却不太感兴趣。曾经有项调查,主题为“你最喜欢的学科”,语文学科“不幸”被学生们评为倒数第二。就高职语文教材而言,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随笔杂感等。它们或形象鲜明、意象丰满,或内涵丰富、意韵绵长,或纵横捭合、充满理趣,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堪称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华美世界。可以说,高职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本来,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前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是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再现课文情景,让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教师要想方设法呈现课文的美景,让学生从再现的美境中体味、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语言美、色彩美、韵律美、意境美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舒畅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运用图画、照片、音乐、媒体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产生审美的直观效应。如在讲解茅盾先生的散文名篇《风景谈》时,可利用多媒体将电脑“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桃林小憩”、“石洞雨景”、“北国晨号”六幅风景配以不同音乐剪辑组合而成一个音乐风光片,使学生直接感知美、体会美,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把握作者情感脉搏,架起作品和学生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体验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中奔腾着感情的激流,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在教学中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感情与学生感情的桥梁,使之碰撞、交融,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在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在包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人情美和人性美。
  三、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理解美
  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词语极为鲜明、准确、生动、凝练,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评,让学生发现美的火花,得到美的熏陶。如在《荷花淀》一文中,孙犁选取了富有特征的景物,将一种情感化为一种美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幅淡雅秀丽的风景画。作品开头虽寥寥数笔,却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饱含诗情画意的氛围:“这个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景物描写,本身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在教学中,教师要扣紧“洁白”和“银白”两个形容词引导学生“探境中意,悟意中情,感情中美”,通过关键词语的讲解挖掘文指的内涵,让学生感悟水生嫂这一农村妇女勤劳纯朴的形象及其对美好家乡的挚爱。
  四、培养想象能力,让学生欣赏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披文入情,引发联想和想象,在充满愉快的情景中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通过想象,学生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意象在想象中复活。
  五、精心指导写作,让学生创造美
  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最终的目的是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方式之一是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事物和美的体验,这就是作文。教师应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安排与教材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在作文教学中,老师的作用不应只是教学生怎么写,更应使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在感受生活的同时使学生迸发创造的灵感和热情,从而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掘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许多农用土地被转化为非农业土地,由此产生的失地农转非人员大多被安置在城镇,并被纳入市民化的过程中。然而,由于享受不到完善的社会保障与职业技能培训,又存在劳动技能缺乏、自身思想转变不到位等诸多局限,“就业难”成为诸多失地农转非人员目前面对的问题。文章作者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三个农转非安置社区的实地调研,对农转非人员所面临的工作不稳定、就业歧视、培训效果不明显、
期刊
摘 要: 本文作者基于Gitest III,对一份旨在评价大学新生英语技能水平的英语分级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首先以试题的难易度数据、区分度数据等验证了试卷的信度,然后用相关矩阵及因素分析方法检验了试卷的结构效度,最后对整份试卷的题目进行了项目分析,并总结了一些题目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新生英语分级考试 Gitest III软件 项目分析    1.引言  大学新生英语分级考试是我院
期刊
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以说物理学科中所研究的知识内容和物理现象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验作为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方式手段,是学生有效探知物理知识内容的重要手段。新实施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并将学生实验活动中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和内在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虽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但只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而已,没有将学生真正置于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了课堂评价主体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相关性,进而为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选择及提高评价水平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主体 相关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一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相继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期刊
摘 要: 在我国,城乡教育差别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逐年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与财政补贴,农村教育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农村教育质量整体不高的现实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进程中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农村
期刊
语文课上,书声朗朗,在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陪伴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到活泼顽皮的少年,从朦胧青涩的青少年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毋庸置疑,语文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国新课程改革也提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所以语文教材的选择也必然要和学生的智力成长
期刊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面对学生充满个性色彩的多元化解读,我们该如何为其导航呢?  一、案例链接:《祁黄羊》  师:课文学完了,你觉得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祁黄羊是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人。  生:我觉得祁黄羊是个一心爱国、处事公正的人。  
期刊
由M.H.艾布拉姆斯撰写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西方文艺界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在浪漫主义研究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其使用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期的西方文艺学研究;尤其是其利用文学四要素(即世界、欣赏者、艺术家和作品)构建的理论范式体系,更对日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范式的确立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本学期,我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有
期刊
“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经结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构建“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开展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我们必须找到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最佳契合点。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创造。”他说得十分精辟,强调了阅读主体的地位和阅读的目标,“被引导”说明阅读这一过程具有目标性和盲目性,“创造”说明这一过程的自主性及其达成目标,因其“创造”,必然
期刊
一  有这样一道历史考题:  思想文化的传播、嬗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书籍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界新气象”  设问:“依据材料一,解释新气象的具体含义(4分)。简要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1.在含义上,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出现大量有关商业活动、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质疑:  材料中呈现的《商程一览》、《一统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