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香”事知多少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旧的石板路曲折蜿蜒,尽头是座三进的老宅院,檐角高翘,灰瓦黛墙,青苔丛生,破败的木门边,植一株上了年纪的三角梅,年年花开不败。最初踏入已鲜有人住的老宅群,是折三两枝梅花去的,却不料自此被一把清香所迷。
  夕阳将下未下,暮色中的孙婆婆静静倚靠着一方老磨盘,沉浸在翻脱了线的《诗经》中。磨盘上青烟袅袅,燃着一截将熄未熄的蔑香,远远看去,像极了一阕婉约的宋词。刚满九岁的我,第一次见小镇上的人,把香料燃成一首美得惊人心魄的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东山海岛,妇人们十分信仰关帝,逢初一十五都要净手焚香,叩首祷拜,她们把平安喜乐诉诸三支点燃的清香,虔诚而恭敬。妇人们也悲悯独居的孙婆婆。我年迈的阿嬷除了悲悯外,还多了一些敬重。
  孙婆婆是从前老地主的独生女,识文断字,写得一手苍劲有力的行书。到了“钟鼓乐之”的婚嫁年纪,却极不巧地遇上土地改革运动,没人敢娶她回家。好不容易嫁了出去,新婚第二日却遭遇了国民党在海岛上的“抓壮丁”行动——1950年,在国共战争中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数次带走了一百多位“壮丁”,孙婆婆的丈夫就在“壮丁”的行列里。此后孙婆婆守了三十几年的活寡,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她才见到了久别的丈夫。那一年,在看热闹的人群里,孙婆婆的丈夫身边,站着另一个年轻的妻子,原来他在台湾已经另组了家庭。
  我年少的许多光阴,是在老宅群里度过的。那时候我家通往学校的路,已有一条修葺一新的水泥路,但我总爱拣老宅群七拐八绕的小巷道走,尤其,一定要刻意途经孙婆婆家,看一看那株热烈欢喜的三角梅,吸几鼻子好闻的清香。那么多年里,孤身一人的孙婆婆拒绝了村委会给的低保,拒绝了丈夫远寄回来的经济援助,靠给人裁衣衫度日。孙婆婆也爱给人写“侨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帮小镇上不识字的妇女们写家书,从海岛寄到东南亚的亲戚朋友家,再由东南亚的朋友换上信封,转寄到台湾。临近春节了,孙婆婆给人写春联,喜气洋洋的红纸铺了一地,求对联的乡亲们络绎不绝。我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但每到春节,我总要自作主张地带上红纸,上孙婆婆家讨字。也只有这时候,孙婆婆皱成一团腌菜似的脸,才会绽放成一朵盛放的波斯菊。这期间,孙婆婆都要燃香,线香、立香、盘香、塔香,还有小镇上极少见过的香粉,盛在一只精致的小盒里,忽明忽灭,暗香隐约。
  孤寡的日子渐渐过成了一口枯井,酷爱《诗经》、燃香成瘾的孙婆婆就像一个谜。我的阿嬷从前也生自铜陵城里的名门大户,虽善女红却只字未识,但她爱找孙婆婆闲唠。对孙婆婆燃香,阿嬷总要费解又疼惜地嗔怪她,省吃俭用的碎银子,都让一把火烧没了,糟蹋啊!

  大概因為谜一样的孙婆婆,孩提时我便对香道上了心。博览群书后发现,香道美学博大精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千古雅士、文人骚客用得,高僧大德、寻常陌巷亦用得。追根溯源,中国用香、品香肇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语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即使万千国产香水琳琅满目,各种舶来品香精横陈面前,然而对传统香的推崇者仍众。
  传说最早使用熏香的,是上古时期的一位孝女,她的父亲不喜喝汤药,聪明如她,想到将药进行熏烤,让药性散发在空气中。没想到这法子果然凑效,她父亲的病情渐渐好转,直至痊愈。想来民间常见的艾熏,大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历史传记、古典名著、唐诗宋词元曲,那些穿越了光阴隧道的文字里,也轻易可见“香”痕迹。日本的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亦多次提及熏香盛会。古人雅趣,在没有香水的年代,更是将香用得出神入化。从元稹的“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到王建的“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蒸笼换好香”,再到陆游的“风生团扇清无暑,衣覆熏笼润有香”,想来有了熏香,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品茗之际,才是名副其实的“红袖添香”。
  “玩香道须宁神静心。”已经有多年玩香修为的女友燕子说,通过品香、侍香,感受香氤带来的清雅闲寂,在休憩的同时还能提升修为与智慧。燕子曾赴日本求学,繁忙学业之外,总要借机饕餮日本的香道大餐。她曾许多次说过,那是一场场隆重的盛会,演示者手持香具列队缓行,神情庄重,装香灰的器具精巧无比,连熏蒸和服也有一套繁琐的程序,见之难忘。
  蓦地,我不由想起已经故去多年的酷爱燃香的孙婆婆。

  孙婆婆去世后,她从未在人前提起的老朋友从东南亚赶回来。岁月是一把稚拙的雕刻刀,来人两鬓成霜,我阿嬷还是一眼就认出来,那个多年来为乡人把信转寄到台湾的老人,是和年轻的孙婆婆两情相悦过的故人。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也是那个对着孙婆婆灵位哭成泪人的故人,从不间断地寄回来各种香品,陪伴了孙婆婆挨过寂寞的光阴。
  除了我亲爱的阿嬷,孙婆婆极少和人往来。她的一生经历过战乱离苦,也被多场时代运动席卷而过,但在那些磋磨的断舍离中,孙婆婆读《诗经》,写行书,燃熏香,把内心修成一条大河波浪宽。
  我也是在熟读《诗经》多年后,才恍然惊觉,那些古朴敦厚的文字里,那么频繁地写到古人用香,香花、香草、香木……用来祭祀,也用来传情达意。现在想来,孙婆婆的淡然,多半和燃香有关。在那些袅袅青烟里,纷扰世事去芜存菁,颠沛流离删繁化简,余下的,是大洋另一端,有人牵挂着自己的牵挂,已然很好!
  许多时候,我们嗜某物件成瘾,不过只是因为这个物件,与我们心心念念的某个人有关而已。
其他文献
茶山上的那几只蚂蚁,怎么推过那一夜的风狂?  那个风狂的夜晚,我窝在高峰谷集集小筑的钢铁之躯里,并没有想起那几只蚂蚁。风,像海浪拍击礁石一样拍击钢板的时候,我想起的是满山的柚子是否安好。成熟的柚子在树上,是黄澄澄的金子,被风吹落掉在地上,就连铜板都不如。  第二天雨停风未停的时候,我看见了那只大大的蚂蚁,它的头躲在黄花槐的后面。柔弱的黄花槐,安然无恙,枝上的黄花依然笑得很无邪,地上的落花,也不伤感
期刊
历史就是一件件往事,就是一道道曾经出现过的风景,它不断地诱惑着人们去回望,去想象,去品味。央视发现之旅纪录片栏目曾经聚焦漳州,重温龙江精神、谷文昌精神、女排精神、110精神、海商精神等漳州五种精神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并把这些极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题材陆续拍成纪录片。我的父亲陈文和有幸与其中两种精神有缘:他是最早报道龙江精神的人;也是最早用文学形式——报告文学,讴歌谷文昌精神的人。提起父亲,内心总
期刊
今年春天俨然是多晴少雨的季节,急死了种植的农夫。然而立夏刚过,便悄然下起了雨。  初夏的上午,雨在无边无际处绵延着,只有乌云密布,没有惊雷,细细的雨丝下个不停。远望,雨悄然把大地润泽,在郁郁葱葱的绿色里,在百花争艳的花海里,细细的雨丝织成了一张密密的天网,把天地间的万物都网在雨的中央,眼前的世界被封锁在密如珠网的雨丝中,往远看去,村庄的街道、树木、房屋和行人都只剩下一道模糊的轮廓。  淅淅沥沥的小
期刊
“踏呀踏咸菜,新正明儿在!”  这是小时候在东洲村踏咸菜时念的顺口溜,现今很少人知道“踏咸菜”这回事了。  每年冬至前后,东洲村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张罗着腌制咸菜。这时候大田里、菜园子成片的芥菜都长到半米多高,壮壮的,绿油油的,还没抽花,又经过初霜冻过,正是收成、腌制芥菜的最佳时间。  被砍倒的芥菜整齐地躺在菜畦上,晒着暖暖的太阳。两天后,菜叶子蔫了,菜杆子皱了,失去水分的芥菜裸露着身躯,有气无力地等
期刊
若论当今吾诏诸多书画家中,画得最快乐活得最快乐者,无疑当推萼园陈雁洲先生也。诚如清人张潮所言:“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美之艺术及快乐既是雁洲人生价值取向,抑或可作为对雁洲性情与生活之描绘。  历经百年风霜,依然可辨昔日荣耀的萼园,但见花前月下,篁影斑驳,庭中有苏子美所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之乐。四三良朋艺友,相聚于斯饮酒品茶,谈天说地,总是欢声笑语,春
期刊
洋顶岽本是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山巅。在这片群山连绵不尽的闽西南土楼乡村,岽的本义不过是隆起的山丘,但因为字形的直观和读音的响亮,以岽命名的山峰总是给人更多的想象。洋顶岽,山谷里挺拔耸立的高峰,让人一下联想到林木茂密、山岚飘荡、云蒸霞蔚,太阳从山的东边升起,照耀着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万物。沧海桑田,数百年来甚至数千年来,这一直是一块未开垦的處女地,只是自由地生长着各种花草树木,还有不计其数的野生动物穿梭其间
期刊
鹭岛金光礼赞  夕阳的余晖刚化成海面波光万点  鹭岛迸射的光芒显得格外璀灿  亮得使人屏住了呼吸  暖得使人凝住了目光  那么强烈,那么亮堂  宽阔的海天间呈现宫殿般辉煌  光来自座座耸立着的新建厂房  光来自空中畅通无阻的交通长廊  光来自不停地挥舞长臂的海滨码头  光也来自民居参差有致的亭台楼阁上  光来自这里每一寸神奇的土地呵  光来自每一扇充满希望的心灵之窗……  这里的岩石经历过太多的风
期刊
家住在江的北岸,每晚的信步游走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市政建设的日新月异,活动的区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已不再满足于从东走到西再折回的北江滨行,连日来,多是一路向南,穿越古城广场,登临飘带人行天桥,一路红光映照,仿似走在康庄大道,穿行于南山桥,灯火璀璨,终点至南湖。一路下来,美始终环绕周身,身和心都得到释放,原本平淡无奇的散步,反倒成了邂逅美景的夜行、体验美的视觉盛宴。  古城广场因为它的空旷
期刊
网上读到一段话:“以前我觉得安全感是爱人秒回的信息,他的早安晚安,他的每一个承诺,过马路紧握的手,他温暖好脾氣的话语。而如今能给我安全感的却唯有清晨明媚的阳光,繁华路口人行道的绿灯,出门时口袋里的钱包和钥匙,手机里显示的满格电。因为我知道,那点可怜的安全感寄托于他人身上,难免会将我疼到失望”。换句话说,现代女人的安全感,有一部份竟跟手机有关。从这引申了另一句话:“现代女人的安全感来自手机满电,信号
期刊
“洘埭子”  乌礁岛东洲村的年味是从“洘埭子”开始浓起来的。  “洘埭子”这个词,乌礁岛、浒茂岛的老一辈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洘,是车水的意思。早年农耕时代没抽水机,靠水车车水灌溉农田,也用它抽干池塘里的水。埭子,本来应该是土坝的意思,东洲人引申为河塘、池塘,大概是指坝子、河岸围起来的水道。在我的记忆中,九龙江边的东洲村有很多河道,蜿蜒在田野之中,滋润着肥沃的土地。这些河道有宽有窄,与九龙江相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