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29年前的偏僻城郊现已变身为现代化新城。苏州高新区在苏州深化改革开放、迈向大城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和中国众多开发区一样,这里的发展内涵和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站在新起点上,苏州高新区如何前行?未来在哪里?
履新苏州两个月,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调研时给苏州高新区的“一字锦囊”是“新”——要开拓创新驱动的新路径、要构建开放平台的新功能、要布局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迎接而立之年,苏州高新区这个老牌开发区选择重“新”出发,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
与全国其他开发区面临的境遇相同,由于产业转移有自然的周期,在发展早期,苏州高新区主要是接受外部产业转移。截至目前,该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700余家,是中国极具竞争力的开发区和外商投资高地。
不同的是,日资企业是苏州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该区共吸引日资企业57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总投资额达200亿美元,在电子通讯、装备制造、汽车部件等多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同时,企业研发能力加快提升,区内95%日资企业建有研发机构。
苏州高新区鹿山路58号,是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第二工厂所在地。长良直是该公司日籍总经理,他用流利的中文告诉参访人员:“这里将成为NGK集团在全球第一个具备全系列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生产能力的运营基地。”
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是全球知名陶瓷产品生产商,其生产的汽车尾气陶瓷净化装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超过50%。从2001年成立时的投资2700万美元到现在,NGK已先后实施5次增资、10次扩产。目前公司总的注册资本2.29亿美元。
NGK扩大投资的背后,是苏州高新区当下的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布局。这里正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等先导产业集聚区,引导区内日资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落户苏州高新区二十多年的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胶片到数码光电设备再到医疗器械行业,在苏州高新区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的医疗器械、医疗生物工程等产业有着广泛且长远的发展前景,而苏州高新区相关产业的集聚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稽瑞康透露,去年9月,该公司成立了医疗器械的研发部门。
2019年,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日资高地”,苏州高新区大动作频出。5月,苏州高新区在日本东京举办了投资说明会,10个总部类及产业类项目集中签约;6月,“苏州中日创新谷”项目正式启动;9月,在东京和名古屋召开了两场招商推介会,12个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项目集中签约;10月,苏州高新区对外宣布开辟“中日绿色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再次刷新了“日资高地”的高度。
诚然,高度后面是有温度的。针对区内日资企业集聚、日本籍人士多的特点,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人学校、日本人诊所、日资商业体、日本料理一条街,随着这些投资“软环境”的逐渐完善,在区内工作的日本企业家、员工有了“家”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日资高地”的雄厚基础,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也慕名而来。法国知名生物制剂公司梅里埃来了;德国的肖特集团又来了,增资2135万美元;美国500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同样开始投资二期项目。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高新区新设外资项目40个,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58.8%。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苏州科技城,隐藏在青山绿水间。在这里,苏州高新区用十多年时间耐心地做了一件事:先后引进百余家“大院大所”。
为何要用十余年的时间定力去招智招院招所?主政者的回答是“开发建设之初,苏州高新区内鲜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先天不足成为我们绕不开的创新发展瓶颈。”
行走在苏州科技城,方圆25平方公里内,大院大所林立。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等百余家“中字头”“国字号”院所平台和研发基地在此落户。
这些“最强大脑”目标明确:以产业为基础,从产业出发,为产业服务,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出更大价值。
但理想往往需要耐心等待。“中科院蘇州医工所累计授权专利近800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孵化项目公司55家,注册资本5.9亿元。”这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交出的成绩单位。
如今,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是苏州高新区创新生态圈里重要的“创新地标”,在其带动下,医疗器械上下游企业、配套机构加速集聚,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集聚了200多家企业,产值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
驻足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些形似“金属大头针”的产品检测检验。原来,这是一种用镍钛合金结合激光切割工艺生产的“伞状”腔静脉滤器,可预防致死性肺栓塞。该公司正在研发的心血管医疗器械,有望实现“中国创造”。
“选择在苏州高新区创业,主要是这里除政策支持、人才集聚优势外,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配套设施和完整的产业链,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始人胡清强调。 目前,百余家“大院大所”,聚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为苏州高新区积累了厚实的创新家底。但如何在把创新资源“密度”转化为创新经济“浓度”,仍有多个待解的难题。
打造“最强大脑”,还需要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为此,苏州高新区制定了4大类17个科技专项政策,先后有5172个科技项目立项,为企业争取资金支持超28亿元;规划建设的苏州金融小镇,已入驻金融投资机构550多家,集聚基金规模超860亿元。
打造“最强大脑”,最根本是要帮助崛起的产业集群“强身健体”。今年是苏州高新区“项目突破年”,瞄准创新转型大提速,该区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促进中心,加快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前不久,该区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长吴新明透露,到2020年,区内院校合作创新载体项目力争超过1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全面构建起一个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11月6日,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活动,由苏州高新区和上海市虹口区共同主办的“绿色技术智慧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国际绿色科学和技术融合论坛在上海举行。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绿色技术银行管理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协商交流机制,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举办国际论坛等合作。
一个城市总会遇到各种机遇,但是,多元战略机遇叠加在一个地区非常难得。“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系列机遇叠加,正给苏州高新区带来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抢抓“机遇叠加期”,要最大程度挖掘潜能。苏州高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目前已有31家企业在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44个项目。此外,始于苏州高新区、被誉为铁轨上新“丝绸之路”的“苏满欧”中欧班列,今年上半年发车200列,同比增长100%。
抢抓“机遇叠加期”,必须用好产业优势。今年8月,苏州高新区在印尼投资建设的吉打邦产业合作园被授牌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苏州市首家省级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
抢抓“机遇叠加期”, 苏州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四个新高地”即高端产业新高地、创新融合新高地、营商环境新高地、生态宜居新高地。
抢抓“机遇叠加期”,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走进苏高新教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厅,显眼处是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5个概念设计比选方案模型。预计今年年内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开工建设,并将在2021年9月开始第一批招生。
“未来几年内这里要形成1.5万名本科生、5000名创新型研究生规模……”细数新校区即将带来的发展红利,苏高新教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濮钧很兴奋。在他看来,这可都是苏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干货”。
青山绿水也是人才竞争力。从国外回来的王俊是半导体激光领域的专家,他选择在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说,这里有山有水,宜业又宜居。
目前,苏州高新区人才總量已达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万人,各类领军人才1200多人。
人才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应该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夜色中,太湖之畔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这里,一支年轻的、充满国际范儿的乐团将来自东方的声音带到了国际舞台,让世界了解苏州高新区。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朱奚红表示,新生代创新人才,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高质量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未来,苏州高新区要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打造更有特色、更有温度的国际化创新新城区,要让苏州高新区成为符合“创新人”需求的向往之地。
但和中国众多开发区一样,这里的发展内涵和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站在新起点上,苏州高新区如何前行?未来在哪里?
履新苏州两个月,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调研时给苏州高新区的“一字锦囊”是“新”——要开拓创新驱动的新路径、要构建开放平台的新功能、要布局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迎接而立之年,苏州高新区这个老牌开发区选择重“新”出发,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
刷新的不仅是外资数字“开放型经济”升级为“开放型创新经济”
与全国其他开发区面临的境遇相同,由于产业转移有自然的周期,在发展早期,苏州高新区主要是接受外部产业转移。截至目前,该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1700余家,是中国极具竞争力的开发区和外商投资高地。
不同的是,日资企业是苏州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该区共吸引日资企业57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近20家,总投资额达200亿美元,在电子通讯、装备制造、汽车部件等多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同时,企业研发能力加快提升,区内95%日资企业建有研发机构。
苏州高新区鹿山路58号,是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第二工厂所在地。长良直是该公司日籍总经理,他用流利的中文告诉参访人员:“这里将成为NGK集团在全球第一个具备全系列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生产能力的运营基地。”
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是全球知名陶瓷产品生产商,其生产的汽车尾气陶瓷净化装置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超过50%。从2001年成立时的投资2700万美元到现在,NGK已先后实施5次增资、10次扩产。目前公司总的注册资本2.29亿美元。
NGK扩大投资的背后,是苏州高新区当下的发展规划和新兴产业布局。这里正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等先导产业集聚区,引导区内日资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落户苏州高新区二十多年的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胶片到数码光电设备再到医疗器械行业,在苏州高新区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的医疗器械、医疗生物工程等产业有着广泛且长远的发展前景,而苏州高新区相关产业的集聚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稽瑞康透露,去年9月,该公司成立了医疗器械的研发部门。
2019年,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日资高地”,苏州高新区大动作频出。5月,苏州高新区在日本东京举办了投资说明会,10个总部类及产业类项目集中签约;6月,“苏州中日创新谷”项目正式启动;9月,在东京和名古屋召开了两场招商推介会,12个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项目集中签约;10月,苏州高新区对外宣布开辟“中日绿色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再次刷新了“日资高地”的高度。
诚然,高度后面是有温度的。针对区内日资企业集聚、日本籍人士多的特点,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日本人学校、日本人诊所、日资商业体、日本料理一条街,随着这些投资“软环境”的逐渐完善,在区内工作的日本企业家、员工有了“家”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日资高地”的雄厚基础,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也慕名而来。法国知名生物制剂公司梅里埃来了;德国的肖特集团又来了,增资2135万美元;美国500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同样开始投资二期项目。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高新区新设外资项目40个,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58.8%。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最强大脑”播下希望创新资源“密度”要转为创新经济“浓度”
苏州科技城,隐藏在青山绿水间。在这里,苏州高新区用十多年时间耐心地做了一件事:先后引进百余家“大院大所”。
为何要用十余年的时间定力去招智招院招所?主政者的回答是“开发建设之初,苏州高新区内鲜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先天不足成为我们绕不开的创新发展瓶颈。”
行走在苏州科技城,方圆25平方公里内,大院大所林立。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等百余家“中字头”“国字号”院所平台和研发基地在此落户。
这些“最强大脑”目标明确:以产业为基础,从产业出发,为产业服务,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出更大价值。
但理想往往需要耐心等待。“中科院蘇州医工所累计授权专利近800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孵化项目公司55家,注册资本5.9亿元。”这是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所长唐玉国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交出的成绩单位。
如今,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是苏州高新区创新生态圈里重要的“创新地标”,在其带动下,医疗器械上下游企业、配套机构加速集聚,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集聚了200多家企业,产值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
驻足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些形似“金属大头针”的产品检测检验。原来,这是一种用镍钛合金结合激光切割工艺生产的“伞状”腔静脉滤器,可预防致死性肺栓塞。该公司正在研发的心血管医疗器械,有望实现“中国创造”。
“选择在苏州高新区创业,主要是这里除政策支持、人才集聚优势外,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配套设施和完整的产业链,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始人胡清强调。 目前,百余家“大院大所”,聚集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为苏州高新区积累了厚实的创新家底。但如何在把创新资源“密度”转化为创新经济“浓度”,仍有多个待解的难题。
打造“最强大脑”,还需要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为此,苏州高新区制定了4大类17个科技专项政策,先后有5172个科技项目立项,为企业争取资金支持超28亿元;规划建设的苏州金融小镇,已入驻金融投资机构550多家,集聚基金规模超860亿元。
打造“最强大脑”,最根本是要帮助崛起的产业集群“强身健体”。今年是苏州高新区“项目突破年”,瞄准创新转型大提速,该区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促进中心,加快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前不久,该区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长吴新明透露,到2020年,区内院校合作创新载体项目力争超过1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全面构建起一个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留住新时代“创新人”抢抓“机遇叠加期”建设好“四个新高地”
11月6日,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活动,由苏州高新区和上海市虹口区共同主办的“绿色技术智慧城市 长三角一体化”国际绿色科学和技术融合论坛在上海举行。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绿色技术银行管理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协商交流机制,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举办国际论坛等合作。
一个城市总会遇到各种机遇,但是,多元战略机遇叠加在一个地区非常难得。“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一系列机遇叠加,正给苏州高新区带来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抢抓“机遇叠加期”,要最大程度挖掘潜能。苏州高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目前已有31家企业在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44个项目。此外,始于苏州高新区、被誉为铁轨上新“丝绸之路”的“苏满欧”中欧班列,今年上半年发车200列,同比增长100%。
抢抓“机遇叠加期”,必须用好产业优势。今年8月,苏州高新区在印尼投资建设的吉打邦产业合作园被授牌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苏州市首家省级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
抢抓“机遇叠加期”, 苏州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四个新高地”即高端产业新高地、创新融合新高地、营商环境新高地、生态宜居新高地。
抢抓“机遇叠加期”,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走进苏高新教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厅,显眼处是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5个概念设计比选方案模型。预计今年年内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开工建设,并将在2021年9月开始第一批招生。
“未来几年内这里要形成1.5万名本科生、5000名创新型研究生规模……”细数新校区即将带来的发展红利,苏高新教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濮钧很兴奋。在他看来,这可都是苏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干货”。
青山绿水也是人才竞争力。从国外回来的王俊是半导体激光领域的专家,他选择在苏州高新区创新创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说,这里有山有水,宜业又宜居。
目前,苏州高新区人才總量已达2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万人,各类领军人才1200多人。
人才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应该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夜色中,太湖之畔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这里,一支年轻的、充满国际范儿的乐团将来自东方的声音带到了国际舞台,让世界了解苏州高新区。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朱奚红表示,新生代创新人才,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对高质量城市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未来,苏州高新区要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打造更有特色、更有温度的国际化创新新城区,要让苏州高新区成为符合“创新人”需求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