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酒店里,两个人为“马在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论战。“马在奔跑时始终有一只蹄子着地。”一个人说。“马在跃起的瞬间4只蹄子都是腾空的。”另一个人反驳道。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打起了赌。他们一起跑去跑马场,想当场看个究竟,但是马奔跑的速度太快,根本没法看清马蹄是否着地。
英国摄影师麦布里治知道此事后,表示他有办法解决。他在跑道的一边连续安置了24架照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了一根细线。这些细线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好以后,麦布里治让马从跑道的一端跑过来。当马经过安置有照相机的路段时,依次撞断24根细线,与此同时,24架照相机也就依次拍下了24張照片。
从冲洗出来的连续照片带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只蹄子是着地的,于是持这一观点的人赢了。而与此同时,麦布里治偶然快速抽动了那条照片带,结果发现照片中静止的马竟变成了一匹运动的马—马竟然“活”了起来!麦布里治把这些照片做成透明背景的,再把它们按顺序均匀地贴在一块玻璃圆盘上,然后做了一块同样尺寸的金属圆盘,在贴照片的位置开了一个和照片大小相同的洞,用幻灯机向白幕上放映,同时使两块圆盘反向旋转起来,这样,就可以看到马奔跑的连续动作了。麦布里治把自己设计的机器叫“显示器”。它利用了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即人的视觉反映能在脑中滞留很短的一段时间,因此,一张张静止的照片如果快速运动,相邻的两张就能在这段时间内连贯起来,画面就“活”了。
1887年,发明家爱迪生受到“显示器”的启发,制成了第一台“放映机”:它就像一个长方形的柜子,上面装有一只凸起的透视镜,里面装着蓄电池和带动胶片的设备;胶片绕在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滑轨上,以每秒46幅画面的速度移动;影片通过透视镜的地方,安置着一面大倍数的放大镜。观众从透视镜的小孔里观看时,急速移动的胶片便在放大镜下构成了一幕幕活动的画面。
1894年4月,第一家“电影院”在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大街正式开放。这个“电影院”只有10架“放映机”,每场只能卖1 0张票。结果“电影院”前人山人海,人们都以一睹“电影”为荣。然而这种“电影”不能投影到银幕上,图像也不清晰,因为它是让胶片不停地经过片门,而不是以一动一停、一动一停的方式经过片门(即在胶片运动时遮住片门,而当胶片不动时打开片门)。爱迪生对自己发明的这台“放映机”很不满意,很想解决胶片传送的问题,但一时束手无策。
法国科学家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俩对电影的研制也很感兴趣,希望攻克这一难题,制作出真正的电影来。1894年末的一个深夜,路易在设计胶片传送装置的模拟图时忽然想到:用缝纫机缝衣服时,衣料不正是在做“一动一停”的运动吗?当缝纫机针插进布里时,衣料不动;当缝纫机针缝好一针向上收起时,衣料就向前挪动一下—这不是跟胶片传送所需要的方式很像吗?
他兴奋地告诉哥哥奥古斯特,可以用类似缝纫机压脚那样的机械所产生的运动来拉动胶片带。当这个牵引机件再次上升的时候,尖爪便在下端退出洞孔,而使胶片静止不动。经过试验,路易的想法果然可行。后来奥古斯特在一篇文章中说:“我的弟弟在一个夜晚就发明了活动电影机。”此外,他们兄弟俩还利用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原始的电影做了多项改进。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卢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观看电影。观众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士看到这一景象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它意味着电影技术开始走向成熟。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1895年12月28日—定为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