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耕地是种植业的重要基础,探讨土壤养分变化与培肥,在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經济,致富奔小康等方面意义重大。本人对土壤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肥利用对策措施。
关键词:土壤;培肥利用;肇州县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现有耕地122万公顷,是以玉米为主的杂粮产区。耕地土壤以碳酸盐黑钙土为主,占耕地面积的97%,还有少量的盐渍化草甸土,占耕地面积的3%。本县十分注重耕地的培肥利用,特别是自1982年至今,使耕地的土壤肥力有所提高,加之相关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干旱盐碱等因素的影响,耕地培肥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研究探讨土壤养分变化规律、障碍因素及培肥利用途径,对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高产肥沃农田,振兴农村经济,致富奔小康具有重意义。现根据本县20年的农业科研、试验、生产结果,就土壤现状及培肥利用途径,提出以下初浅见解:
1 土壤的现状
1.1 土壤潜在养分 土壤潜在养分有所增加。土壤中潜在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养分总量由于基础含量相对较低,加之多年开垦种植,土壤潜在养分有所增加,但增幅较小。1982年测定,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为2.42%,全氮平均为0.1715%,最低为0.05%,全磷平均为0.0976%,最低的仅有0.008%; 2015年测定,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2.57%,全氮平均为0.1744%,最低已达到0.10%,全磷平均为0.1016%,比20年前增加6.19个百分点,最低的已达到0.04%.
1.2 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速效养分增加明显。土壤的速效养分表示土壤供肥性能,即表示供肥数量与供肥强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衡量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的土壤的速效养分较以前增幅较大。从1982年化验资料看,全耕地碱解氮平均为lOOPPM,最低的仅有12.3PPM,耕地中75%以上的速效磷不足lOPPM。从2015年土壤化验资料看,全县主要耕地碱解氮平均为127PPM,最低的仅有12.7PPM,有27%的耕地碱解氮不足80PPM,速效磷平均为12.9PPM,最低的仅为2.2PPM,耕地中只有25%的速效不足1OPPM。
1.3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缺乏不明显。20年前,我县的土壤微量元素全年极度缺乏,钼、铜等元素也感不足,由于各种作物缺锌,锌浓度为10-20PPM之间。耕地有效锌0.15-0.48PPM种玉米就出现“黄绿条纹病”,极大的影响着玉米的产量。缺锌严重地块,使用权玉米植株从生,造成绝产。从1992年后,全县重点推广应用锌肥,每亩每年施用1-2kg,到 2015年土壤有效锌含量有明显提高。缺少微量元素现象已不十分明显。
1.4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素,而土壤容重以是土壤物理性状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容重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水、气、热条件和供肥性能。本县土壤物理性状欠佳,土体紧实、易板结,通透性差,土壤容重普遍较大。主要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和不合理的耕作造成。据1982年测定:全县耕地土壤容重为1.3-1.32g/cm 3,最高的达1.4 g/cm3,到2015年,全县耕地土壤容重为1.18-1.30g/cm3,比20年前低了1.5-7.6个百分点。
1.5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因气候变化明显。本县耕地土壤含水量少、易干旱。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低,地下水没有参与现代成土过程,地下水不直接影响上层土壤水分含量,又由于土壤上层的水分变化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一般变化是反浆期水分多,煞浆期水分少,夏秋两季水分多,春季水分少。在春季,由于太阳高度角逐渐增高辐射能量逐渐增强,暖空气开始活跃,回春快,多大风,个别年份虽有降雨,但受土壤水分蒸发速率快的制约,也同样是墒情迅速下降,十年九春旱,对播种保苗较为不利,不补墒很难出苗。在夏季,温度高,作物蒸腾与土壤含水量一般在15-18%。生长季土壤水分含量与农作物产量呈高度相关,r=8.6710
2 培肥利用途径
2.1 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增施农家肥是向土壤中补充有机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本县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性措施。要在农家肥的质量上下功夫。一是积极发展养畜禽积肥。重点抓好“玉米一养畜一肥田”产业链条,通过过腹还田、坑圈沤肥和高温造肥等生产出大量优质农家肥。二是大力积造秸杆肥。推广应用秸杆快速腐熟生物发酵技术,把剩余秸杆积造成优质农家肥。在本县由于受秸杆还田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少、温度低、碳氮比宽等因素制约,不宜大量直接进行秸杆还田。三是搞好城粪下乡,合理设计规划布局城市住宅厕所及公共厕所,加强管理,为农业提供肥源。四是积极推广畜禽粪便工厂化处理技术,使有机肥料生产工厂化,实现有机肥的产业化。
2.2 积极种植优质牧草肥田改土 积极发展优质牧草,实现草优、畜壮、肥田改土、效益好的良胜循环,这是本县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性措施。发展种草、既能解决发展畜、禽饲草饲料不足,饲料价值不高之弊,又能肥田改土。发展牧草种植是农业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种植1亩草木挥,可收鲜草2000kg,通过过腹还田,可肥田2亩,根茬翻压还田、肥田1亩,这样1亩草木探可养地2-3亩,其后效可连续三年,种草养畜肥田效益可观。根据测定一年生草木择根茬比小麦根茬全氮理增加8.72-8.6%,有机质增加0.14%,今后本县应扩大紫花苜蓿、鲁梅克斯、黑麦草等草等优质牧草的种植,养畜肥田,改土增效。
2.3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促进技物结合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是种植业高产、稳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继续实施“测土一配方一生产一供肥一施肥指导”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每年根据土壤测试和田间测验结果,调整平衡施肥所涉及的动态技术参数,形成平衡施肥配方,生产配方肥直接供应给农民,使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的技术物化,过程简化方向发展。根据氮磷钾微肥的土壤含量现状分析,今后应稳定氮肥用量,调控磷肥用量,全面增施钾肥,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这样,才能较好培肥利用土壤。
2.4 实行抗旱耕作增强蓄水保墒能力 耕作上以抗旱保墒为核心,通过合理的耕作,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推广抗旱耕作法,实行翻、松、耙、旋、免相结合的耕作制。一是在翻地上,结合深施底肥、扩大秋翻面积,力争春季不动土或少动土。春翻的地块,做到顶浆起垄或早春顶凌浅翻,随翻随耙随播压,连续作业。二是深松上,每年要搞一部分深松,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创造“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状态,增加防旱抗涝能力,三是耙茬(旋耕)上,根据地根茬情况及时进行,特别是玉米、高粱茬,应该搞好根茬粉碎还田。
2.5 因土适种科学用水 土壤与作物之间关系密切,作物种类不同,对土壤要求不一样,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因土种植。从土壤本身看,我县土壤以碳酸盐黑钙土为主,宜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甜菜、向日葵等耐旱耐盐作物,选用耐旱耐盐品种。在用水方面,针对十年九春旱的特点,宜继续推广应用滤肥水抗旱播种技术,液体追肥技术、保护地栽培技术、保水剂应用技术、喷滴灌技术,以水调肥,以水养地,把有限的水资源用活用好,协调水肥气热关系,使土地越用越肥,促进种植结构越来越优化,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
关键词:土壤;培肥利用;肇州县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现有耕地122万公顷,是以玉米为主的杂粮产区。耕地土壤以碳酸盐黑钙土为主,占耕地面积的97%,还有少量的盐渍化草甸土,占耕地面积的3%。本县十分注重耕地的培肥利用,特别是自1982年至今,使耕地的土壤肥力有所提高,加之相关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受干旱盐碱等因素的影响,耕地培肥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研究探讨土壤养分变化规律、障碍因素及培肥利用途径,对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高产肥沃农田,振兴农村经济,致富奔小康具有重意义。现根据本县20年的农业科研、试验、生产结果,就土壤现状及培肥利用途径,提出以下初浅见解:
1 土壤的现状
1.1 土壤潜在养分 土壤潜在养分有所增加。土壤中潜在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养分总量由于基础含量相对较低,加之多年开垦种植,土壤潜在养分有所增加,但增幅较小。1982年测定,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为2.42%,全氮平均为0.1715%,最低为0.05%,全磷平均为0.0976%,最低的仅有0.008%; 2015年测定,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2.57%,全氮平均为0.1744%,最低已达到0.10%,全磷平均为0.1016%,比20年前增加6.19个百分点,最低的已达到0.04%.
1.2 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速效养分增加明显。土壤的速效养分表示土壤供肥性能,即表示供肥数量与供肥强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衡量产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的土壤的速效养分较以前增幅较大。从1982年化验资料看,全耕地碱解氮平均为lOOPPM,最低的仅有12.3PPM,耕地中75%以上的速效磷不足lOPPM。从2015年土壤化验资料看,全县主要耕地碱解氮平均为127PPM,最低的仅有12.7PPM,有27%的耕地碱解氮不足80PPM,速效磷平均为12.9PPM,最低的仅为2.2PPM,耕地中只有25%的速效不足1OPPM。
1.3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缺乏不明显。20年前,我县的土壤微量元素全年极度缺乏,钼、铜等元素也感不足,由于各种作物缺锌,锌浓度为10-20PPM之间。耕地有效锌0.15-0.48PPM种玉米就出现“黄绿条纹病”,极大的影响着玉米的产量。缺锌严重地块,使用权玉米植株从生,造成绝产。从1992年后,全县重点推广应用锌肥,每亩每年施用1-2kg,到 2015年土壤有效锌含量有明显提高。缺少微量元素现象已不十分明显。
1.4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素,而土壤容重以是土壤物理性状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容重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水、气、热条件和供肥性能。本县土壤物理性状欠佳,土体紧实、易板结,通透性差,土壤容重普遍较大。主要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和不合理的耕作造成。据1982年测定:全县耕地土壤容重为1.3-1.32g/cm 3,最高的达1.4 g/cm3,到2015年,全县耕地土壤容重为1.18-1.30g/cm3,比20年前低了1.5-7.6个百分点。
1.5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因气候变化明显。本县耕地土壤含水量少、易干旱。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低,地下水没有参与现代成土过程,地下水不直接影响上层土壤水分含量,又由于土壤上层的水分变化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改变。一般变化是反浆期水分多,煞浆期水分少,夏秋两季水分多,春季水分少。在春季,由于太阳高度角逐渐增高辐射能量逐渐增强,暖空气开始活跃,回春快,多大风,个别年份虽有降雨,但受土壤水分蒸发速率快的制约,也同样是墒情迅速下降,十年九春旱,对播种保苗较为不利,不补墒很难出苗。在夏季,温度高,作物蒸腾与土壤含水量一般在15-18%。生长季土壤水分含量与农作物产量呈高度相关,r=8.6710
2 培肥利用途径
2.1 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增施农家肥是向土壤中补充有机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本县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性措施。要在农家肥的质量上下功夫。一是积极发展养畜禽积肥。重点抓好“玉米一养畜一肥田”产业链条,通过过腹还田、坑圈沤肥和高温造肥等生产出大量优质农家肥。二是大力积造秸杆肥。推广应用秸杆快速腐熟生物发酵技术,把剩余秸杆积造成优质农家肥。在本县由于受秸杆还田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少、温度低、碳氮比宽等因素制约,不宜大量直接进行秸杆还田。三是搞好城粪下乡,合理设计规划布局城市住宅厕所及公共厕所,加强管理,为农业提供肥源。四是积极推广畜禽粪便工厂化处理技术,使有机肥料生产工厂化,实现有机肥的产业化。
2.2 积极种植优质牧草肥田改土 积极发展优质牧草,实现草优、畜壮、肥田改土、效益好的良胜循环,这是本县发展农业生产的战略性措施。发展种草、既能解决发展畜、禽饲草饲料不足,饲料价值不高之弊,又能肥田改土。发展牧草种植是农业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种植1亩草木挥,可收鲜草2000kg,通过过腹还田,可肥田2亩,根茬翻压还田、肥田1亩,这样1亩草木探可养地2-3亩,其后效可连续三年,种草养畜肥田效益可观。根据测定一年生草木择根茬比小麦根茬全氮理增加8.72-8.6%,有机质增加0.14%,今后本县应扩大紫花苜蓿、鲁梅克斯、黑麦草等草等优质牧草的种植,养畜肥田,改土增效。
2.3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促进技物结合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是种植业高产、稳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继续实施“测土一配方一生产一供肥一施肥指导”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每年根据土壤测试和田间测验结果,调整平衡施肥所涉及的动态技术参数,形成平衡施肥配方,生产配方肥直接供应给农民,使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的技术物化,过程简化方向发展。根据氮磷钾微肥的土壤含量现状分析,今后应稳定氮肥用量,调控磷肥用量,全面增施钾肥,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这样,才能较好培肥利用土壤。
2.4 实行抗旱耕作增强蓄水保墒能力 耕作上以抗旱保墒为核心,通过合理的耕作,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推广抗旱耕作法,实行翻、松、耙、旋、免相结合的耕作制。一是在翻地上,结合深施底肥、扩大秋翻面积,力争春季不动土或少动土。春翻的地块,做到顶浆起垄或早春顶凌浅翻,随翻随耙随播压,连续作业。二是深松上,每年要搞一部分深松,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创造“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状态,增加防旱抗涝能力,三是耙茬(旋耕)上,根据地根茬情况及时进行,特别是玉米、高粱茬,应该搞好根茬粉碎还田。
2.5 因土适种科学用水 土壤与作物之间关系密切,作物种类不同,对土壤要求不一样,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因土种植。从土壤本身看,我县土壤以碳酸盐黑钙土为主,宜种植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甜菜、向日葵等耐旱耐盐作物,选用耐旱耐盐品种。在用水方面,针对十年九春旱的特点,宜继续推广应用滤肥水抗旱播种技术,液体追肥技术、保护地栽培技术、保水剂应用技术、喷滴灌技术,以水调肥,以水养地,把有限的水资源用活用好,协调水肥气热关系,使土地越用越肥,促进种植结构越来越优化,产业结构越来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