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做-拓展-实训的课程案例体系设计r——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sua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割裂开来,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的问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利用“学-做-拓展-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一套较为完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案例体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和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实践类课程高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切实提高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其他各方面能力.
其他文献
在高职阶段,标准化教育仍然存在,但是高职教育的校园生活与教学方式与之前的教育阶段不同,差异化学习得以呈现,同时校企合作、学生实习等新的教育形态的存在为教师与学生的觉醒创造了条件,在高职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黄金间隔期,学生实现了自我的重新认知与释放.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高质量开展的重要主体.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主要由校内辅导员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但在目前,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滞后,使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寸步难行,也因多数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有助于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发展的顶层战略部署,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带来了新机遇.深入思考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之间的内涵互动,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并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需充分把握当前历史机会,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等相关建议,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得职业教育获得蓬勃发展,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比例也逐年提高,在职业教育规模取得不错成就的同时,要将目光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面,才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非常关键的因素.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许多中职学校招聘编制外的教师来弥补教学师资的不足.
高校学生工作涵盖了相对于专业教育之外的思想、政治、心理甚至是广而言之的人文教育,显而易见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阐述了当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
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关系党生死存亡、国家安全稳定以及高职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大事,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无视,必须积极应对.
随文练笔是一种以“读写结合”为基本理念的教学形式,是教师用于提升写作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对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落实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学生而言,他们拥有自己民族语言运用的习惯和方式,对于汉语的语言形式和技巧都缺乏一定的经验,这无疑加大了语文教师随文练笔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实际学习能力和把握情况,进行更加高效的随文练笔教学,是每一个负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文将对目前少数民族初中语文随文练笔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
本研究旨在探讨定向运动课程实施,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注意力及团队凝聚力的成效如何,并以“多向度注意力量表”及“团队凝聚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经由实验后得出以下结果:定向运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照地图所提供的多样信息来判断正确路径的训练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分离性”与“选择性”注意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以上结果可作为学校推行定向运动课程及未来研究的参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会学习”素养明确提出了学生要“勤于反思”,学生课堂反思成为新时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前课堂场域学生反思者角色构建不足、缺失现象依然存在,加强对学生课堂反思的研究愈发显得迫切与重要.据此,亟需重构学生课堂反思的四重逻辑路径框架,即重视学生课堂反思的价值效度、开拓学生课堂反思的伦理空间、丰富学生课堂反思的人文特性、建立学生课堂反思者角色地位,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反思能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从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入手,重点对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教师队伍管理、环境与安全建设、文化制度建设等进行精准管理,形成“校—实验(实训)中心—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以达到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合理、确保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