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古之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日,子在外,父母思,背井离乡。 ——題记 我曾在宁乡拥有一个大家庭。 此“家”规模当真不小,四五户,三十余人,齐齐整整,可聚一堂。幼时的我爱极了那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们抱我,逗我玩儿,给我买零食,看着他们彼此之间的交谈,于我而言亦是莫大的快乐——好一个家。 茫茫如水,日子淌过;呼吸如风,记忆于我。渐渐地,那些笑颜一张张变少,先是朝气的,蓬勃的,后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之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日,子在外,父母思,背井离乡。
——題记
我曾在宁乡拥有一个大家庭。
此“家”规模当真不小,四五户,三十余人,齐齐整整,可聚一堂。幼时的我爱极了那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他们抱我,逗我玩儿,给我买零食,看着他们彼此之间的交谈,于我而言亦是莫大的快乐——好一个家。
茫茫如水,日子淌过;呼吸如风,记忆于我。渐渐地,那些笑颜一张张变少,先是朝气的,蓬勃的,后来是年迈的,苍老的。
“强叔叔为什么几年没回来了?”
“他定居昆山了。”
“那舅奶奶呢?”
“去帮强叔叔带孙子了。”
“他们都去哪儿了?”我如是问。
“很远很远的地方。”奶奶如是答。
年少的我不甚明悉,却模糊感到那个盛满欢声笑语的“家”在一点点破碎,一块又一块微小的碎片,飘向四方,再难拼合。
年岁渐长,我懂事更多。原来,曾经那些父母怀中的孩子,飞出了农村,去到大都市,读书,工作,成家,立业。——曾经的家一步步解体,新的家就此成立。原来,家与远方的界线在模糊;原来,远方会变成家。
何处是归途?可还有归途?家与远方,究竟意指为何?
童稚时,我认为家是一个地名。在还未相距太久的以前,这定义未有偏差。一个家庭扎根在一片土地,土地上的记忆与岁月层层堆叠,缠绕成回忆,家由此被称为家,因为它的包容性,因为它对于孩子而言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可随着这几十年的变化,当人口流动变得日益简单,家的含义被我们改写。仍处于传统一辈的父母与在外闯荡的孩子关于家的定义在割裂,有太多的考量,使家乡变成故乡——回不去的天堂!而父母则痴痴牵挂远方儿女,以至愿意背井离乡,去他们所在的家。
今年春节,当我漫步在故乡的田间,看着社交网络上已然陌生、没有温度的人面,终于对那些长辈的选择有了一分理解。今年我高三,很快也要如当年的他们一般,离开家,去到远方。我没有勇气承认“我将会回来”,不若说我已明白,我不会再回来。
“家”终于被抽象为一种虚指,脱离开一个地名的框架。将来,或许只是“此心安处是吾乡”。我身处之地,我所做之事,我心上之人,我所在真实,即为吾家。
远方与家,也就在自然的变迁中,水乳交融,合二为一。当生活每日都有一种充盈的感动,生命被自然滋润生长,远方与家,又有什么分别呢?
点评
本文前半部分偏记叙,后半部分偏议论,但两者都统一于“家与远方”这个主题之下。“家”是一个富于情感的词,在前半部分作者写出了家的热闹温馨,“‘家’在一点点破碎,一块又一块微小的碎片,飘向四方,再难拼合”等句子看似云淡风轻,却于无声处听惊雷,写出了翻涌的伤痛。后半部分在议论中写出了两代人之间深沉的羁绊,父母愿意为了儿女去远方,儿女在“我不会再回来”的明悟中,对“长辈的选择有了一分理解”,令人感慨。
其他文献
一群贵族开始流离失所,他们是纸质书籍。昂贵的生产使古人惜之如命,对知识的渴求令无数人对之流连忘返,纸质书一直是学界贵族。而如今他们竟逐渐找不到归处,席卷而来的电子书取代了他们,接二连三的书店倒闭是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失宠。我不禁要问一句:我们阅读的归处在哪里。 野草书店背叛了“野火烧不尽”的承诺,正如许多同样门可罗雀的图书小店,无力再生存下去,于秋风之下化为枯草。可书籍,并不仅仅是文字的承载工具。在
“择”,篆体是“择”。左边提手旁,表明是“手”的动作,用手去挑拣,去选取。《说文解字》也是这么解释的:“择,柬选也。”“柬选”就是“拣选”。明显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说 :“从手睪(yì)声。”但这个“睪”是暗中察看的意思,配合手的动作,即手眼并用,其实也应该算会意字。 手眼并用才可以“择”,立马就想到“择菜”,虽然在这里读zhái,但这个“择”还是动手挑选的意思。孩提时学择菜,母亲叮咛要用心
一提到别里科夫,我们就会想起他大晴天里戴着墨镜、拿着黑色雨伞、缩在高领风衣里行走的样子,令人发笑。而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契诃夫,其创造的形象意义绝不仅停留在引人发笑的滑稽性上,而是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其深刻的讽刺意味。一、别里科夫的“套子”与“乱子” 开篇入题,既然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必然存在各种套子。由文字明显可见,别里科夫的衣住行都有物质上的套子存在,而其行为
10 司涵又开始了寄宿生活,每天被向丽华喊去一起吃饭,去图书馆,甚至一起上厕所。生活满满当当,似乎没有缺失什么。 一个人坐在午后的阳光里,翻开手机,看到“美丽的C小姐”更新了一条朋友圈:“好骄傲身边有优秀的朋友,福利就是能被写进文章里。”配的链接是司涵很久前发表在公众号上的关于她的文章,全部都是表扬,说她如何努力,如何优秀,以及性格如何开朗大方。司涵心一软,点了个赞,终究还是朋友。 提着开水
回望历史的漫漫夜空,应该不曾有哪个时代,拥有如此璀璨的繁星。新业态新职业的增长,给勇于追求勇于探索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然则,“新兴”的星星所散发的光芒,其实是自己努力燃烧换来的结果。 互联网造就了这个时代,也成就了许多人。比尔·盖茨、乔布斯、马云……就是璀璨的夜空中最闪亮的那些星星。但了解他们的经历以后你就知道,达到顶峰必须经历非同一般的苦难,洒下别人不能流下的汗水。当然,我们也看到他们为同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常想,在对完美的膜拜中捕获不完美的闪光,是否等同于在萧瑟中感知美,在虚幻中抓住真。 中国不是在完美主义的浇灌下壮大的中国,可我们却是在完美主义的牵引下成长的孩子。老祖宗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百样通不如一样精”言犹在耳,可当今一代还在为拿到一张证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鎏金薄纸片儿而焦灼,为取得6A而奔走,为荧屏前流量明星的无瑕人设而摇旗呐喊,为公众人物
9 周三是公布美术节获奖作品的日子,一大早樟园里就围了很多人。 四中每次公布获奖结果时,都会用毛笔写在一张大红纸上,从右至左,从上到下,排列得十分整齐,颇有一种古代放榜的味道。 红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作品名和作者名相对应。一等奖一名,齐预。二等奖两名,刘娴、宋杰。三等奖,三名。她顺着红榜一直往下找,终于在优胜奖中找到了吴晓溪的名字。 回到教室,一群人围着吴晓溪的座位。 “哎呀,这评奖
【作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继承父业,发愤著书,著成史学巨著《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前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文 管仲列传 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远去, 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 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 你如同忧郁这个词。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你听起来像在悲叹,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企及你。 让我在你的
自19世纪末电影诞生后,人们便被银幕上那些“运动”的身体所吸引。如果要总结电影中演员的身体特征,大部分人像都是捕捉演员的正面或者面部。我从来没有见过一部电影是不拍人脸,仅仅呈现人的背影的。我们可以想象当章子怡或者姜文的特写镜头出现时,哪怕他们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被放大的面部细节依然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如果一部电影只拍人的背影,也许看完后,我们很快会忘记影片中的人物。就跟平时我们与他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