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其子女就学比例在我校呈逐年上升趋势,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不断突显。因此,如何纠正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综合多年教学中经验,针对如何纠正其不良行为作出一些探索。
关键词:民工子女;不良行为;矫正
我校是一所由村小发展起来的城郊学校,学校学生有30%左右是周围菜农(农民)及城郊农民的子女,36.09%的学生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和返乡民工的子女。如今,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中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其子女就学比例在我校呈逐年上升趋势,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不断突显。作为遂宁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切实感到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上有纯洁、朴实、天真的可取之处,但在另一方面刷于特殊情况所致,发现当中有的孩子有不少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纠正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的鉴定
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指的是农民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能良好的控制自己行为,不能自觉的遵守班规校纪及社会生活的公共准则,不能良好的适应相关行为准则,给家庭、学校、同学等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带来危害性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孩子在学校特立独行、偏离正常轨道、学校、家庭和同学都不能接受或认同,甚至感觉是异类。
我校通过前期的观察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校农民工子女的日常行为中的不良现象收集汇总,建立不良行为习惯现象档案,并针对不良行为划分类别,建立鉴定标准,通过学校、班级、教师、同学收集现象,实施行为鉴定。
二、落实对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的普查
首先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一是学前的生活环境不同。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学前的生活环境多为农村,由爷爷、奶奶,甚至更高的祖辈抚养长大,属于“放养式”。而城市学生的学前教育是在较为正规的幼儿园上学,并且多数在父母陪伴下长大;二是个人卫生情况较差。不少孩子衣服穿戴不整齐,甚至有穿拖鞋上学的现象。由于平时很少洗澡,甚至不洗脸、不刷牙,身上有严重的异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书包里的文具、书本乱成一团,课间休息时扒在地上弹弹球、扇纸片,随地而坐。
其次是学习习惯上的差异。一是个人自律意识较弱。未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课堂上随意插嘴,接老师的话,随便动老师讲桌上的物品,没经过别人允许就翻他们书包,在校内疯跑、打闹等;二是个人坐立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坐姿与站姿,坐时把一只腿垫在臀部下面,双脚蹬在桌杠上,椅子向后倾斜起。起立回答问题时身体东倒西歪,感觉就像是个“街头小混混”一样;三是学习行为习惯较差。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书写也潦草,缺乏吃苦精神等。
第三是个人道德行为意识淡漠。如班集体意识差,团队合作意识欠缺,行为散漫,粗言陋语,甚至个别学生还有小偷小摸的现象。
第四是人际交待能力缺失。个别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或不明白如何与同学好好交往,不关心他人,责任心淡漠,以自我为中心,胆小自卑,行为孤僻等。
但这些孩子也有一些本地孩子所欠缺的优点。如热爱劳动,打扫起教室和操场清洁有模有样,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不娇气,大多属非独生子女等
三、落实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矫正措施
(1)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协同教育。针对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现象,我们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父母进行座谈,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与孩子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通过讲座把相关的知识逐渐渗透到孩子父母的思想中。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强化老师在这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都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协同做好对孩子的教……
(2)定期开家长会,加强老师家长交流。每学期定期召开三次家长会,强化家校交流。学期伊始家长会,主要了解孩子在假期中的自我管理与学习情况,对出现的新的情况及时了解,制定教育措施。期中召开家长会,主要是老师给家长汇报孩子半学期以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在家庭教育中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跟进工作。期末召开家长会,主要是老师把学期孩子的情况汇总与家长交流,安排部署孩子假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这样有效的强化了家校协作教育,确保孩子學校、家庭教育的不间断作用,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不间断培养。
(3)建立家访机制,随时了解孩子情况。在孩子在校学期间,要求老师要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的一些情况开展家访,或电话与家长及时沟通,反映孩子的情况,与家长取得教育上的认同,共同对不良行为开展教育,把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建立成长档案,提供孩子成长依据。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由老师建立孩子行为习惯矫正及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矫正过程中的情况,采用矫正措施后的情况跟踪,并通过整理汇总,反思升华成为教育工作经验,并作为学校教育经验的一部分,为以后孩子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我校农民工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矫正有了较好的效果,孩子的意识与行为在学校、家庭的协同教育下有了较好的转变,学业也有了较大进步,我们将更进一步的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深入进行探索与实践,推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更加的完善,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新苗.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J].江苏教育,2004年06期.
[2]孔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特点[J].教学与管理,2004年20期.
关键词:民工子女;不良行为;矫正
我校是一所由村小发展起来的城郊学校,学校学生有30%左右是周围菜农(农民)及城郊农民的子女,36.09%的学生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和返乡民工的子女。如今,农民工是城市建设中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其子女就学比例在我校呈逐年上升趋势,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不断突显。作为遂宁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切实感到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上有纯洁、朴实、天真的可取之处,但在另一方面刷于特殊情况所致,发现当中有的孩子有不少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纠正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的鉴定
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指的是农民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不能良好的控制自己行为,不能自觉的遵守班规校纪及社会生活的公共准则,不能良好的适应相关行为准则,给家庭、学校、同学等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带来危害性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孩子在学校特立独行、偏离正常轨道、学校、家庭和同学都不能接受或认同,甚至感觉是异类。
我校通过前期的观察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校农民工子女的日常行为中的不良现象收集汇总,建立不良行为习惯现象档案,并针对不良行为划分类别,建立鉴定标准,通过学校、班级、教师、同学收集现象,实施行为鉴定。
二、落实对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的普查
首先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一是学前的生活环境不同。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学前的生活环境多为农村,由爷爷、奶奶,甚至更高的祖辈抚养长大,属于“放养式”。而城市学生的学前教育是在较为正规的幼儿园上学,并且多数在父母陪伴下长大;二是个人卫生情况较差。不少孩子衣服穿戴不整齐,甚至有穿拖鞋上学的现象。由于平时很少洗澡,甚至不洗脸、不刷牙,身上有严重的异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书包里的文具、书本乱成一团,课间休息时扒在地上弹弹球、扇纸片,随地而坐。
其次是学习习惯上的差异。一是个人自律意识较弱。未养成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课堂上随意插嘴,接老师的话,随便动老师讲桌上的物品,没经过别人允许就翻他们书包,在校内疯跑、打闹等;二是个人坐立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坐姿与站姿,坐时把一只腿垫在臀部下面,双脚蹬在桌杠上,椅子向后倾斜起。起立回答问题时身体东倒西歪,感觉就像是个“街头小混混”一样;三是学习行为习惯较差。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书写也潦草,缺乏吃苦精神等。
第三是个人道德行为意识淡漠。如班集体意识差,团队合作意识欠缺,行为散漫,粗言陋语,甚至个别学生还有小偷小摸的现象。
第四是人际交待能力缺失。个别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或不明白如何与同学好好交往,不关心他人,责任心淡漠,以自我为中心,胆小自卑,行为孤僻等。
但这些孩子也有一些本地孩子所欠缺的优点。如热爱劳动,打扫起教室和操场清洁有模有样,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不娇气,大多属非独生子女等
三、落实农民工子女不良行为矫正措施
(1)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协同教育。针对孩子家庭教育缺失现象,我们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定期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父母进行座谈,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与孩子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通过讲座把相关的知识逐渐渗透到孩子父母的思想中。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强化老师在这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都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协同做好对孩子的教……
(2)定期开家长会,加强老师家长交流。每学期定期召开三次家长会,强化家校交流。学期伊始家长会,主要了解孩子在假期中的自我管理与学习情况,对出现的新的情况及时了解,制定教育措施。期中召开家长会,主要是老师给家长汇报孩子半学期以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在家庭教育中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跟进工作。期末召开家长会,主要是老师把学期孩子的情况汇总与家长交流,安排部署孩子假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这样有效的强化了家校协作教育,确保孩子學校、家庭教育的不间断作用,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不间断培养。
(3)建立家访机制,随时了解孩子情况。在孩子在校学期间,要求老师要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的一些情况开展家访,或电话与家长及时沟通,反映孩子的情况,与家长取得教育上的认同,共同对不良行为开展教育,把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建立成长档案,提供孩子成长依据。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由老师建立孩子行为习惯矫正及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矫正过程中的情况,采用矫正措施后的情况跟踪,并通过整理汇总,反思升华成为教育工作经验,并作为学校教育经验的一部分,为以后孩子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我校农民工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矫正有了较好的效果,孩子的意识与行为在学校、家庭的协同教育下有了较好的转变,学业也有了较大进步,我们将更进一步的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深入进行探索与实践,推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更加的完善,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新苗.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J].江苏教育,2004年06期.
[2]孔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特点[J].教学与管理,200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