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平与效率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需要面对的难题。考察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性的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蕴含的公平和效率思想,对我们当前的讨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生产效率作为奋斗目标。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公平效率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创新。
1.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
消除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是公平和效率得以实现的基础。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加以坚持。邓小平反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既要有效率,又要有公平,是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生产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2.把统筹兼顾、利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原则
利益平等是公平的落脚点,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所在,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源泉。因此,邓小平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项原则,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理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3.把提高效率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表明,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总有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阻碍着生产里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生产里的发展扫清障碍。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更加明确和具体地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思想。
二、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涵多重含义的新概念,是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全面推进。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对我们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如下:
1.公平和效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很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其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公平正义的实现最为必要。以利益分配为例,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调整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符合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状况。在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下,劳力、资金、知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配,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分配,还应当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所有政治权益,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必须一视同仁。公民所应当享有的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根据生产要素提供者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合理的分配。任何生产要素的提供者,都不应该当侵占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权益。否则,就没有公平可言,就必然导致矛盾的出现乃至激化,社会和谐也就无从实现。
2.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公平是一个道德范畴,它体现着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价值判断。因此不同时代和同一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公平观。在新阶段,公平被赋予新的含义,即权力平等、机会平等、利益平等。所谓效率,从微观方面看,经济效率指单位时间内一定生产要素投入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从宏观方面看,效率是指各种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利用程度即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问题。一般来说,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利用其示范效应和激励机制,达到共同富裕之目标,即走由效率促进公平之路,是邓小平的创举之一。
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提高公平的含金量,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这个发展的新时期,既是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期。许多矛盾的出现和突出同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这些矛盾的出现和突出,是发展不足的表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因此,从根本上说,解决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最终要靠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生产力,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公平效率观,对我们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邓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生产效率作为奋斗目标。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公平效率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创新。
1.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目标
消除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是公平和效率得以实现的基础。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加以坚持。邓小平反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既要有效率,又要有公平,是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统一。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生产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2.把统筹兼顾、利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原则
利益平等是公平的落脚点,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所在,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源泉。因此,邓小平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项原则,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理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3.把提高效率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表明,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总有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这些环节和方面阻碍着生产里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生产里的发展扫清障碍。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更加明确和具体地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思想。
二、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涵多重含义的新概念,是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全面推进。邓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对我们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如下:
1.公平和效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很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其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公平正义的实现最为必要。以利益分配为例,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调整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符合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状况。在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下,劳力、资金、知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配,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分配,还应当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所有政治权益,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必须一视同仁。公民所应当享有的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根据生产要素提供者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合理的分配。任何生产要素的提供者,都不应该当侵占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权益。否则,就没有公平可言,就必然导致矛盾的出现乃至激化,社会和谐也就无从实现。
2.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公平是一个道德范畴,它体现着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价值判断。因此不同时代和同一时代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公平观。在新阶段,公平被赋予新的含义,即权力平等、机会平等、利益平等。所谓效率,从微观方面看,经济效率指单位时间内一定生产要素投入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从宏观方面看,效率是指各种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利用程度即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问题。一般来说,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另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利用其示范效应和激励机制,达到共同富裕之目标,即走由效率促进公平之路,是邓小平的创举之一。
3.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提高公平的含金量,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这个发展的新时期,既是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期。许多矛盾的出现和突出同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这些矛盾的出现和突出,是发展不足的表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因此,从根本上说,解决我国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最终要靠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和前提是发展生产力,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公平效率观,对我们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