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们都不停地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作出各种尝试和探讨。但无论是课程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我认为最重要莫过于教师要充分注意到,汉语本身是一种意合性语言,词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份的约束,更多的受语义因素的制约,只要语义上合乎事理,就可连在一块。这就决定了我们运用这种语言只能凭借语感。语感品质的高低优劣,成为左右学生听说读写质量的杠杆。培养学生清晰、丰富、深刻、敏锐和独特的语感品质已是语文教学的主体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低年级开始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使学生对语言文字越来越敏感,对语言的感受力越来越强。
一、读中感怀,读中积累,为语感水平的提高奠基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少,语言不丰富,还不具有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但却使他们更容易受课文的音韵所感染。低年级的课文中就有意识地安排了大量节奏清晰、音韵和谐、意趣盎然的诗歌,课堂上反复朗读,未必能使学生达到“其义自现”的效果,但必能使其深感音韵之美、节奏之妙,从中可知汉语语音韵律的奇妙。
而对语音的准确感知正是理解“语意”、体验“语情”的最重要的通道。学生能凭借语音判断句子是否通顺,分辨句子的优劣,从而培养起最基本的语感。还可在捕捉言语者的语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再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
对语音感受的敏锐性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磨炼而来,但词语的丰富性、准确性的提高却需要老师选取有价值的词和词组结构,由此及被地引导学生“造词”。例如:在《小猴子下山》一课中,作者描写玉米、桃子、西瓜都用上了相同的词组结构:又……又……。在学生理解课文词语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用这种结构描述自己的爸爸或媽妈,说说“我爸爸(妈妈)又……又……。”接着再按此形式描述课室和校园。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课文中的三个词语,而是知道能用这种方式自己“造”一些词语去形容其他的事物。又如在《要下雨了》一课中,课文用了“哗、哗、哗”形容雨声,说明雨下得大。那下小雨时声音是怎样的?刮风时声音又如何?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再口头模仿这些声音。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积累了少可供日后写作时调遣的拟声词。
词汇的积累和丰富,既是学生表情达意的需要,也是对学生思维广度的开拓,从而使学生更懂得捕捉、理解和品味文章的好词好句,从中吸取养料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语感结构,为提高语感水平奠定基础。
二、在合理想象的过程中使语感不断滋长
体会。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思,就必须靠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僵硬的文字在脑海中活化为生动的画面。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让学生想象坐上这“小小的船”你会看见什么,用“我看见 。”说话。语言就在学生大胆的想象中产生,虽然不一定符合语法规则,不一定言之有序,但在语言随想中而扩展、丰富的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作者情思的把握能力也不断提高,推动了个体语感水平的发展。而语感水平的提高又为学生想象进一步丰富化和清晰化增添了羽翼。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语感水平得以不断滋长。
三、在实践中锻炼,使语感具有生命力
语感是人长期对语言的感受在心理上的积淀,它不仅在听说和阅读中提高,还能在表达、运用中发展。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在阅读中学过的语言放在头脑中不使用,它就会慢慢“生锈”,最终成为锈蚀无用的“零件”。如果你经常调遣它,为你表情达意服务,它不但不会遗忘而且会使你在使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还会在使用中生成新的语言。
虽然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有限,但他们都希望运用这有限的资源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为此,教师更应该把握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使那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潜能。例如:春游归来,我让学生把春游中印象最深的场景画下来,并配上说明。说明可写当时的感受,可描绘当时的情景,写多少句话都行。然后挑选优秀作品贴出来让大家欣赏。在这种自由度很大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创作状态,冥思苦想,凭自己的积累去创作,凭自己的语感去修正和润色。在此过程中,平时积累的语汇都成了活动的元素,语感就在对词语的选择,对句子的修饰中得到发展。从而又促使学生向新的目标进军,在下一次训练中写出更好的句子,由此形成另一个良性循环。
言语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言语的凭借。对言语的深刻感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受不仅是提高汉语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更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受时,就能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体会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从而受语言艺术的滋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继承、掌握、运用,发展汉语言文字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 广东】
一、读中感怀,读中积累,为语感水平的提高奠基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历少,语言不丰富,还不具有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但却使他们更容易受课文的音韵所感染。低年级的课文中就有意识地安排了大量节奏清晰、音韵和谐、意趣盎然的诗歌,课堂上反复朗读,未必能使学生达到“其义自现”的效果,但必能使其深感音韵之美、节奏之妙,从中可知汉语语音韵律的奇妙。
而对语音的准确感知正是理解“语意”、体验“语情”的最重要的通道。学生能凭借语音判断句子是否通顺,分辨句子的优劣,从而培养起最基本的语感。还可在捕捉言语者的语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一再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
对语音感受的敏锐性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磨炼而来,但词语的丰富性、准确性的提高却需要老师选取有价值的词和词组结构,由此及被地引导学生“造词”。例如:在《小猴子下山》一课中,作者描写玉米、桃子、西瓜都用上了相同的词组结构:又……又……。在学生理解课文词语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用这种结构描述自己的爸爸或媽妈,说说“我爸爸(妈妈)又……又……。”接着再按此形式描述课室和校园。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课文中的三个词语,而是知道能用这种方式自己“造”一些词语去形容其他的事物。又如在《要下雨了》一课中,课文用了“哗、哗、哗”形容雨声,说明雨下得大。那下小雨时声音是怎样的?刮风时声音又如何?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再口头模仿这些声音。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积累了少可供日后写作时调遣的拟声词。
词汇的积累和丰富,既是学生表情达意的需要,也是对学生思维广度的开拓,从而使学生更懂得捕捉、理解和品味文章的好词好句,从中吸取养料为我所用,丰富自己的语感结构,为提高语感水平奠定基础。
二、在合理想象的过程中使语感不断滋长
体会。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思,就必须靠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僵硬的文字在脑海中活化为生动的画面。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让学生想象坐上这“小小的船”你会看见什么,用“我看见 。”说话。语言就在学生大胆的想象中产生,虽然不一定符合语法规则,不一定言之有序,但在语言随想中而扩展、丰富的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作者情思的把握能力也不断提高,推动了个体语感水平的发展。而语感水平的提高又为学生想象进一步丰富化和清晰化增添了羽翼。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语感水平得以不断滋长。
三、在实践中锻炼,使语感具有生命力
语感是人长期对语言的感受在心理上的积淀,它不仅在听说和阅读中提高,还能在表达、运用中发展。维果茨基说:“语词只有在获得了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活动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在阅读中学过的语言放在头脑中不使用,它就会慢慢“生锈”,最终成为锈蚀无用的“零件”。如果你经常调遣它,为你表情达意服务,它不但不会遗忘而且会使你在使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还会在使用中生成新的语言。
虽然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有限,但他们都希望运用这有限的资源去表达自己的意愿。为此,教师更应该把握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使那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它的潜能。例如:春游归来,我让学生把春游中印象最深的场景画下来,并配上说明。说明可写当时的感受,可描绘当时的情景,写多少句话都行。然后挑选优秀作品贴出来让大家欣赏。在这种自由度很大的氛围中,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创作状态,冥思苦想,凭自己的积累去创作,凭自己的语感去修正和润色。在此过程中,平时积累的语汇都成了活动的元素,语感就在对词语的选择,对句子的修饰中得到发展。从而又促使学生向新的目标进军,在下一次训练中写出更好的句子,由此形成另一个良性循环。
言语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言语的凭借。对言语的深刻感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受不仅是提高汉语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更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当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受时,就能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体会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从而受语言艺术的滋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在继承、掌握、运用,发展汉语言文字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