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实际操作是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要求,是新课程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个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突出操作的优势,在内容上尽可能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操作,培养他们学习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探究。
一、充分发挥实际操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主要靠感官,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感知事物的具体存在,从中发现新知识、领会新知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教学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这些材料,充分認识这些材料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实际操作过程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主动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掌握理解问题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素养。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结合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感知后,教师和学生都准备了长方体教具和学具,让每个学生都参加操作,通过观察、触摸、测量,直接感知它的形状。又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其认知规律,事先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让他们拼一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你拼成的图形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每个知识点的形成都是由学生的直接感知开始,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他们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感知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又如“认识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棒和圆片,指导他们用小棒、圆片亲自摆一摆、分一分,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悟出什么是平均分,什么不是平均分,哪个是要分的总数,哪个是分的份数或每份的个数。
二、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学会感知,形成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在图上划划、圈圈,亲自动手量一量、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等。组织的活动尽量要 “活”,尽量让学生动起来。
1.在概念教学中的操作感知
小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很不容易,一般先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进而获得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新的概念,如果单靠教师具体详尽地讲解,难以让学生全面吸收知识,不厌其烦地演示更是难以奏效。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或制作一些实物、学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新教材第一册准备课中,让学生了解同样多、多和少,初步领会一一对应关系,建立同样多、多和少的概念。这些起始概念,学生虽然有些基础,但要形成一个数学概念,也不是容易的。只有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操作起来,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变得完善,印象才能深刻。
2.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操作感知
儿童喜欢动,这是他们的天性。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儿童喜爱的活动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会感知,不断接受新知识。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感知活动:首先将大家熟悉的五角星、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出角。然后从实物中抽出角的几何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试一试能不能折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简单的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对折,感知角及角的大小,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角的知识做好准备。
三、加强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素养
为使操作活动在培养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组织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
操作前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思想准备,提高认识。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操作要领,在操作过程中学会操作方法。操作要达到什么目的,操作要按什么次序进行,操作过程中有什么问题等等,都要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必要时给学生作出示范,通过指导使他们把握操作的要领。
2.备好课上所需的工具材料
主要是指导学生平时要自制一些学具,最好能够就地取材,比如一些常用的圆片、方块、小棒、三角等学具,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实效性强。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在实际操作中要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适时点拨,能够对具体的事物加以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用耳听、目看,还要用心想,对操作过程能够表述,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使操作过程、思维过程、语言表达统一起来。
加强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充分发挥实际操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主要靠感官,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感知事物的具体存在,从中发现新知识、领会新知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教学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这些材料,充分認识这些材料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实际操作过程训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主动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掌握理解问题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素养。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结合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感知后,教师和学生都准备了长方体教具和学具,让每个学生都参加操作,通过观察、触摸、测量,直接感知它的形状。又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其认知规律,事先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让他们拼一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你拼成的图形是正方形、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每个知识点的形成都是由学生的直接感知开始,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他们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感知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又如“认识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棒和圆片,指导他们用小棒、圆片亲自摆一摆、分一分,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悟出什么是平均分,什么不是平均分,哪个是要分的总数,哪个是分的份数或每份的个数。
二、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学会感知,形成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在图上划划、圈圈,亲自动手量一量、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等。组织的活动尽量要 “活”,尽量让学生动起来。
1.在概念教学中的操作感知
小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很不容易,一般先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进而获得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新的概念,如果单靠教师具体详尽地讲解,难以让学生全面吸收知识,不厌其烦地演示更是难以奏效。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搜集或制作一些实物、学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新教材第一册准备课中,让学生了解同样多、多和少,初步领会一一对应关系,建立同样多、多和少的概念。这些起始概念,学生虽然有些基础,但要形成一个数学概念,也不是容易的。只有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操作起来,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变得完善,印象才能深刻。
2.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操作感知
儿童喜欢动,这是他们的天性。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儿童喜爱的活动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会感知,不断接受新知识。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感知活动:首先将大家熟悉的五角星、红领巾、三角板等实物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出角。然后从实物中抽出角的几何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试一试能不能折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简单的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对折,感知角及角的大小,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角的知识做好准备。
三、加强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素养
为使操作活动在培养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组织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操作的目的要求
操作前要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思想准备,提高认识。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操作要领,在操作过程中学会操作方法。操作要达到什么目的,操作要按什么次序进行,操作过程中有什么问题等等,都要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必要时给学生作出示范,通过指导使他们把握操作的要领。
2.备好课上所需的工具材料
主要是指导学生平时要自制一些学具,最好能够就地取材,比如一些常用的圆片、方块、小棒、三角等学具,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实效性强。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在实际操作中要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适时点拨,能够对具体的事物加以抽象概括,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用耳听、目看,还要用心想,对操作过程能够表述,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使操作过程、思维过程、语言表达统一起来。
加强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