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制约粮食生产潜力发挥的因素比较复杂,作者在长期的农业技术工作中,通过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和当地粮食生产现状的初步调查分析,结合参与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当地粮食生产现状与生产潜力的关系,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挖掘当地粮食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以便为粮食增产服务。
关键词:粮食生产潜力;制约因素;增产措施
中图分类号:S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44-2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2004年,中央下发的1号文件把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国家稳定和“三农”工作的首要问题加以强调。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贵州省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每年实施面积达1000万亩,西秀区作为黔中产粮大县,2006年以来,每年平均实施14.6万亩,其中,水稻增产工程项目实施6.5万亩,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施8.1万亩。通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推广应用粮食增产综合配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当地粮食安全。为了探索西秀区粮食生产前景,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本文就西秀区粮食生产现状及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粮食自然生产潜力
粮食生产是一个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粮食单产的高低受制于自然条件、栽培技术和经济投入三大基础条件,其中光、热、水、气、土等自然因素是最基本的约束条件。西秀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5℃,零度无霜冻期27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20℃年积温1379℃,光、热、水同步,区域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水稻、玉米、小麦一年两季大田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据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区域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达每平方厘米36.99万焦耳,可供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年生理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7.85—18.87万焦耳,约占太阳年辐射总量的51%,在水热条件和栽培技术有保障的前提下,大田粮食作物的光能资源生产潜力为1633公斤/亩[1],光能资源利用率可达3%。在季节时间分布上,有64%的生理辐射量分配在水稻、玉米生长发育的4至9月;36%的生理辐射量分配在小麦生长发育的10月至次年的3月[2],按此比例计算:当前西秀区秋收作物即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潜力上限指标是每亩1045公斤,夏收作物小麦的产量潜力上限指标是每亩588公斤,上述两个指标是当前西秀区主要粮食作物光能利用水平生产潜力的上限指标。
2 粮食的现实生产水平
西秀区粮食生产以稻麦二熟制或玉麦二熟制为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各年的光照、气温、降水和栽培管理技术不同,平均单产略有浮动。为了客观地分析西秀区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笔者使用2006-2010年的粮食实际单产水平与理论生产潜力进行比较,以此考察对理论生产潜力的发挥程度,经调查统计,全区粮食现实生产水平为:稻麦二熟制五年平均单产654.8公斤,仅达到全年粮食理论生产潜力的40.1%;玉麦二熟制五年平均单产555.4公斤,仅达到理论生产潜力的34.01%。其中,水稻平均单产为545.8公斤,仅达到理论生产潜力的52 .23%;小麦平均单产109公斤,仅达到理论生产潜力18.54%;玉米平均单产446.4公斤,仅达到理论生产潜力的42.72%。由此可见,西秀区整体粮食生产水平还不是很高,具有较大的潜能挖掘空间。见表1。
为了提高粮食单产,西秀区实施了以水稻和玉米两大作物品种为主的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每年实施面积约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28%,采用项目带动、样板示范、综合增产技术组装配套的方式推动全区粮食生产,秋收时,项目经省、市有关专家进行实地验收,用同类作物平均单产相比,水稻项目区平均单产比全区平均单产增加了8.25%,区级样板平均单产比全区平均单产增加了26.83%,样板高产样本增产的幅度高达35.99%,样板五年极值平均单产达755.23公斤,水稻单产极值高达828.8公斤,极值指标达到秋收粮食作物生产潜能的79.3%;玉米项目区平均单产比全区玉米平均单产增加了10.76%,样板平均单产比全区平均单产增加了51.31%,高产样本增产幅度达65.52%,样板五年极值平均单产达761.1公斤,玉米单产极值为808.8公斤,极值指标达到秋收粮食作物生产潜能的77.4%。结果证明,通过项目实施,采用综合增产技术,挖掘粮食生产潜能是完全可行的。
3 影响粮食生产潜能发挥的自然障碍因素
3.1 光、热、水时空分布不均,影响粮食生产潜能发挥
在光照条件方面,西秀区北部和西南部地形起伏较大,耕地受峰林峰丛遮掩,年日照时数低于中东部地区250-300小时,从温度来看,南部海拔较低,年平均气温比北部高1-2℃,≥10℃的年积温南部比北部高出300-400℃,受光温积影响,北部农时季节此中南部要晚一周至半月,因此北部宜选择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中部和东南部可选择中晚熟品种。在水分条件方面,7、8、9月发生的夏秋旱是造成西秀区水稻、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每年都会造成水稻和玉米不同程度的减产。发生在水稻扬花时的低温多雨天气(俗称“秋风”)是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的极端天气之一,2002年,发生的这种极端灾害性天气,造成当年全区水稻减产55.39%。因此,如何规避灾害性气象条件是确保粮食丰产的重大课题。
3.2 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是影响粮食潜能发挥的重要的因素
根据农业资源调查,全区中低产田土面积比重高达71.83%,主要分为8大类型:
3.2.1 瘠薄型 约占全区中低产田土面积的51.05%。
3.2.2 坡耕型 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15.7%。
3.2.3 缺水型 主要是水田,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12.41%。
3.2.4 渍涝型 主要是指冷、烂、绣、毒水田和沼泽土,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4.72%。
3.2.5 粘重板结型 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4.18%。
3.2.6 石旮旯型 指石牙、岩包,岩板出露比例大的田土,占全区中低产田土面积的6.35%。
3.2.7 石砾型 指土壤石砾和砂砾含量过高、地质过粗、保水保肥能力弱的田土,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2.56%。
3.2.8 其他障碍类型 指地理位置不佳,易受洪涝灾害,山体遮掩光照不足影响的田土,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3.01%。
4 影响粮食生产潜能发挥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4.1 耕地经营方式不适应高效率标准化的粮食生产
在当前一家一户几亩几分耕地分散的经营模式下,农户投资和经营管理技术存在参差不齐,不能有效地保证大面积增产。
4.2 基础设施差,不能全面保障粮食高产稳产
多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不足,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目前全区水利设施保灌面积仅达水田面积12.4 %,不能确保旱涝丰产。
4.3 田间管理跟不上,管理粗放
由于人力、资金和知识技能的缺乏,种粮农户缺乏品种选择、作物施肥、中耕管理、病虫鼠害防治知识和技能,不施底肥,施肥不当,不除草、不治虫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产量产量低下。
5 发挥粮食生产潜能的主要措施
5.1 社会经济措施
(1)进一步加快农村耕地经营制度改革步伐,采用转包、租赁、联营等土地流转方式推动种粮耕地向种粮大户或种粮专业户集中,使分散经营和粗放经营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方向转变,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营效率。
(2)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种粮农户的支持力度,在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技术培训等方面继续给予资金和物资支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协作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加强种粮耕地的农田道路、水利、电力、中低产田土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土改良步伐,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
(4)根据地市场变化情况,加快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制订和修定最低粮食收购保护价,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
5.2 生产技术措施
(1)根据不同区域推广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粮食作物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组合、加强引种试验,引进高光效粮食作物品种,做好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品种的推广和更新换代工作。继续抓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开展粮食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
(2)推广使用水稻旱育保姆技术和水稻生态旱育秧技术、玉米种子包衣技术,培育壮苗,为粮食高产打牢基础
(3)推广应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和拉绳插秧技术、玉米育苗移栽和接绳打点定居直播技术,确保高产栽培得到密度保障。
(4)大力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施足混合底肥、有机肥和专用复合肥。
(5)积极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注重降低粮食产品农药残留量。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农业气候区划[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34.
[2]安顺县综合农协区划[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35.
关键词:粮食生产潜力;制约因素;增产措施
中图分类号:S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44-2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2004年,中央下发的1号文件把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国家稳定和“三农”工作的首要问题加以强调。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贵州省从2005年开始在全省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每年实施面积达1000万亩,西秀区作为黔中产粮大县,2006年以来,每年平均实施14.6万亩,其中,水稻增产工程项目实施6.5万亩,玉米增产工程项目实施8.1万亩。通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推广应用粮食增产综合配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当地粮食安全。为了探索西秀区粮食生产前景,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本文就西秀区粮食生产现状及生产潜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粮食自然生产潜力
粮食生产是一个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粮食单产的高低受制于自然条件、栽培技术和经济投入三大基础条件,其中光、热、水、气、土等自然因素是最基本的约束条件。西秀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5℃,零度无霜冻期27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20℃年积温1379℃,光、热、水同步,区域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水稻、玉米、小麦一年两季大田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据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区域内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达每平方厘米36.99万焦耳,可供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年生理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7.85—18.87万焦耳,约占太阳年辐射总量的51%,在水热条件和栽培技术有保障的前提下,大田粮食作物的光能资源生产潜力为1633公斤/亩[1],光能资源利用率可达3%。在季节时间分布上,有64%的生理辐射量分配在水稻、玉米生长发育的4至9月;36%的生理辐射量分配在小麦生长发育的10月至次年的3月[2],按此比例计算:当前西秀区秋收作物即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潜力上限指标是每亩1045公斤,夏收作物小麦的产量潜力上限指标是每亩588公斤,上述两个指标是当前西秀区主要粮食作物光能利用水平生产潜力的上限指标。
2 粮食的现实生产水平
西秀区粮食生产以稻麦二熟制或玉麦二熟制为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各年的光照、气温、降水和栽培管理技术不同,平均单产略有浮动。为了客观地分析西秀区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笔者使用2006-2010年的粮食实际单产水平与理论生产潜力进行比较,以此考察对理论生产潜力的发挥程度,经调查统计,全区粮食现实生产水平为:稻麦二熟制五年平均单产654.8公斤,仅达到全年粮食理论生产潜力的40.1%;玉麦二熟制五年平均单产555.4公斤,仅达到理论生产潜力的34.01%。其中,水稻平均单产为545.8公斤,仅达到理论生产潜力的52 .23%;小麦平均单产109公斤,仅达到理论生产潜力18.54%;玉米平均单产446.4公斤,仅达到理论生产潜力的42.72%。由此可见,西秀区整体粮食生产水平还不是很高,具有较大的潜能挖掘空间。见表1。
为了提高粮食单产,西秀区实施了以水稻和玉米两大作物品种为主的粮食增产工程项目,每年实施面积约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28%,采用项目带动、样板示范、综合增产技术组装配套的方式推动全区粮食生产,秋收时,项目经省、市有关专家进行实地验收,用同类作物平均单产相比,水稻项目区平均单产比全区平均单产增加了8.25%,区级样板平均单产比全区平均单产增加了26.83%,样板高产样本增产的幅度高达35.99%,样板五年极值平均单产达755.23公斤,水稻单产极值高达828.8公斤,极值指标达到秋收粮食作物生产潜能的79.3%;玉米项目区平均单产比全区玉米平均单产增加了10.76%,样板平均单产比全区平均单产增加了51.31%,高产样本增产幅度达65.52%,样板五年极值平均单产达761.1公斤,玉米单产极值为808.8公斤,极值指标达到秋收粮食作物生产潜能的77.4%。结果证明,通过项目实施,采用综合增产技术,挖掘粮食生产潜能是完全可行的。
3 影响粮食生产潜能发挥的自然障碍因素
3.1 光、热、水时空分布不均,影响粮食生产潜能发挥
在光照条件方面,西秀区北部和西南部地形起伏较大,耕地受峰林峰丛遮掩,年日照时数低于中东部地区250-300小时,从温度来看,南部海拔较低,年平均气温比北部高1-2℃,≥10℃的年积温南部比北部高出300-400℃,受光温积影响,北部农时季节此中南部要晚一周至半月,因此北部宜选择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中部和东南部可选择中晚熟品种。在水分条件方面,7、8、9月发生的夏秋旱是造成西秀区水稻、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每年都会造成水稻和玉米不同程度的减产。发生在水稻扬花时的低温多雨天气(俗称“秋风”)是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的极端天气之一,2002年,发生的这种极端灾害性天气,造成当年全区水稻减产55.39%。因此,如何规避灾害性气象条件是确保粮食丰产的重大课题。
3.2 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是影响粮食潜能发挥的重要的因素
根据农业资源调查,全区中低产田土面积比重高达71.83%,主要分为8大类型:
3.2.1 瘠薄型 约占全区中低产田土面积的51.05%。
3.2.2 坡耕型 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15.7%。
3.2.3 缺水型 主要是水田,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12.41%。
3.2.4 渍涝型 主要是指冷、烂、绣、毒水田和沼泽土,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4.72%。
3.2.5 粘重板结型 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4.18%。
3.2.6 石旮旯型 指石牙、岩包,岩板出露比例大的田土,占全区中低产田土面积的6.35%。
3.2.7 石砾型 指土壤石砾和砂砾含量过高、地质过粗、保水保肥能力弱的田土,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2.56%。
3.2.8 其他障碍类型 指地理位置不佳,易受洪涝灾害,山体遮掩光照不足影响的田土,占中低产田土面积的3.01%。
4 影响粮食生产潜能发挥的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4.1 耕地经营方式不适应高效率标准化的粮食生产
在当前一家一户几亩几分耕地分散的经营模式下,农户投资和经营管理技术存在参差不齐,不能有效地保证大面积增产。
4.2 基础设施差,不能全面保障粮食高产稳产
多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不足,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目前全区水利设施保灌面积仅达水田面积12.4 %,不能确保旱涝丰产。
4.3 田间管理跟不上,管理粗放
由于人力、资金和知识技能的缺乏,种粮农户缺乏品种选择、作物施肥、中耕管理、病虫鼠害防治知识和技能,不施底肥,施肥不当,不除草、不治虫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产量产量低下。
5 发挥粮食生产潜能的主要措施
5.1 社会经济措施
(1)进一步加快农村耕地经营制度改革步伐,采用转包、租赁、联营等土地流转方式推动种粮耕地向种粮大户或种粮专业户集中,使分散经营和粗放经营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方向转变,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营效率。
(2)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种粮农户的支持力度,在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技术培训等方面继续给予资金和物资支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协作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加强种粮耕地的农田道路、水利、电力、中低产田土改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土改良步伐,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
(4)根据地市场变化情况,加快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制订和修定最低粮食收购保护价,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
5.2 生产技术措施
(1)根据不同区域推广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粮食作物品种,选用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组合、加强引种试验,引进高光效粮食作物品种,做好高产优质粮食作物品种的推广和更新换代工作。继续抓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开展粮食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
(2)推广使用水稻旱育保姆技术和水稻生态旱育秧技术、玉米种子包衣技术,培育壮苗,为粮食高产打牢基础
(3)推广应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和拉绳插秧技术、玉米育苗移栽和接绳打点定居直播技术,确保高产栽培得到密度保障。
(4)大力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施足混合底肥、有机肥和专用复合肥。
(5)积极推广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注重降低粮食产品农药残留量。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农业气候区划[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34.
[2]安顺县综合农协区划[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