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摇滚歌手崔健频频亮相电视、音乐节、演唱会,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争议。在这位“中国摇滚教父”的身上,除了桀骜不驯的独特个性特征之外,还附着了太多的时代色彩,不管他是否愿意,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与鲍勃·迪伦、约翰·列侬、罗大佑、周云蓬等伟大的歌手一样,这个符号,不仅关乎流行音乐,而且像钉子一样,深度楔入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在崔健的歌声中,我们可以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壮观、激越而复杂的社会文化转型与变轨,可以听到一个民族在压抑多年之后不安的躁动和狂怒的呐喊,可以听到一个个体斜睨迅疾变幻社会时那倔强而冷峻的眼神……在这个意义上,把崔健在《从头再来》中所唱的“烟盒中的云彩”、“酒杯中的大海”,拿来作为他的文化标签,应该也是合适的——尽管处于边缘状态的他未必乐意接受。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会到一些学校,与校长、教师交流。每到一所学校,总习惯于说是来学习的。坦白地说,刚开始,说这话更多是一种客套,但是,随着到过学校的增多,随着对学校理解的深入,再说这话时,客套的成分越来越少,真诚的成分越来越多。的确,不管是地处僻远还是坐拥繁华,不管是默默无闻还是声名显赫,不管是简陋朴素还是光鲜气派,每一所学校都是“酒杯中的大海”,如果你愿意走进去,静下心来好好地看一看,听一听,总能从这些小小的“酒杯”中看到海的阔远,听到海的深邃。
之所以能够成为“酒杯中的大海”,我想是和学校的特质有关。学校是由人构成,并指向于人的。而作为万物灵长,人的深度和复杂性是难以探底的,以至于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先贤皋陶慨然喟叹:“知人则哲。”中小学校虽然是以未成年的儿童为主体,但正如陶行知所言,“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儿童的世界未必比成人的更为浅近,只不过他们的深邃与成人的并非完全同质罢了。不仅如此,在作为“类”的儿童之外,还存在着“个”的儿童,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隐秘世界,有待师生共同去探索。因此,正如彭钢所言,做儿童研究要“从想象的儿童走向真实的儿童”,“从抽象的儿童走向具体的儿童”,“从单一的儿童走向复杂的儿童”(详见本期《从想象的儿童回归真实的儿童》。同时,许卫兵在本期《回到原点思考》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唯其如此,才能让“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这一理念从口号转化为日常的教育行为,成为教育实践的一部分。
一所学校,如果意识到了儿童(以及每个儿童)的深度和复杂性,那么,就会倾向于不再用简单的线性思维开展教育,而是会在深度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对教育行为进行适切而灵活的校本化改造,让学校教育具有更大的张力和更强的包容性。常州市勤业中学就是一所这样的学校。
作为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十年前,勤业中学以易地新建为契机,开始了“走强之路”。在这所不大的学校里,亮点让人目不暇接: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PDS平台,打通学科界限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研修活动,切实有效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丰富而多元的学校课程体系……近年来,他们又在探索“勤中新课堂”,建构起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展评学习法”。我们注意到,勤业中学所建构的不是“教学法”,而是“学习法”,他们已经将目光的焦点由“教”转向了“学”,从关注作为群体的儿童走向了关注“真实的”、“具体的”、“复杂的”儿童个体,让他们以自己的优势学习方式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勤业中学还开设了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课程,如“花样跳绳”、“学说常州话”、“学烧中国菜”、“毛线编织”、“剪刻纸”、“花卉折纸”、“涂鸦艺术”等等。关于此,孙国平校长的解释是:“我们既要培养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我们还要把每个学生培养为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好儿女。”(详见本期《“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在勤业中学这只“酒杯”里,不仅装着分数、考试、升学……还盛满了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可能,指向和联接着更为广阔的大海。
(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会到一些学校,与校长、教师交流。每到一所学校,总习惯于说是来学习的。坦白地说,刚开始,说这话更多是一种客套,但是,随着到过学校的增多,随着对学校理解的深入,再说这话时,客套的成分越来越少,真诚的成分越来越多。的确,不管是地处僻远还是坐拥繁华,不管是默默无闻还是声名显赫,不管是简陋朴素还是光鲜气派,每一所学校都是“酒杯中的大海”,如果你愿意走进去,静下心来好好地看一看,听一听,总能从这些小小的“酒杯”中看到海的阔远,听到海的深邃。
之所以能够成为“酒杯中的大海”,我想是和学校的特质有关。学校是由人构成,并指向于人的。而作为万物灵长,人的深度和复杂性是难以探底的,以至于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先贤皋陶慨然喟叹:“知人则哲。”中小学校虽然是以未成年的儿童为主体,但正如陶行知所言,“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儿童的世界未必比成人的更为浅近,只不过他们的深邃与成人的并非完全同质罢了。不仅如此,在作为“类”的儿童之外,还存在着“个”的儿童,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隐秘世界,有待师生共同去探索。因此,正如彭钢所言,做儿童研究要“从想象的儿童走向真实的儿童”,“从抽象的儿童走向具体的儿童”,“从单一的儿童走向复杂的儿童”(详见本期《从想象的儿童回归真实的儿童》。同时,许卫兵在本期《回到原点思考》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唯其如此,才能让“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这一理念从口号转化为日常的教育行为,成为教育实践的一部分。
一所学校,如果意识到了儿童(以及每个儿童)的深度和复杂性,那么,就会倾向于不再用简单的线性思维开展教育,而是会在深度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对教育行为进行适切而灵活的校本化改造,让学校教育具有更大的张力和更强的包容性。常州市勤业中学就是一所这样的学校。
作为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十年前,勤业中学以易地新建为契机,开始了“走强之路”。在这所不大的学校里,亮点让人目不暇接: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PDS平台,打通学科界限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研修活动,切实有效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丰富而多元的学校课程体系……近年来,他们又在探索“勤中新课堂”,建构起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展评学习法”。我们注意到,勤业中学所建构的不是“教学法”,而是“学习法”,他们已经将目光的焦点由“教”转向了“学”,从关注作为群体的儿童走向了关注“真实的”、“具体的”、“复杂的”儿童个体,让他们以自己的优势学习方式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勤业中学还开设了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课程,如“花样跳绳”、“学说常州话”、“学烧中国菜”、“毛线编织”、“剪刻纸”、“花卉折纸”、“涂鸦艺术”等等。关于此,孙国平校长的解释是:“我们既要培养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我们还要把每个学生培养为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好儿女。”(详见本期《“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在勤业中学这只“酒杯”里,不仅装着分数、考试、升学……还盛满了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可能,指向和联接着更为广阔的大海。
(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