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生评教在国内高校广泛推行,不少高校将之作为对高校教师教学监督的重要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的举措来加以实施。然而,在众多高校的具体举措中,却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的倾向,没有发挥出大学生评教的应有作用,导致不少学者对大学生评教的意义产生质疑。高校大学生评教究竟有无意义,如何破解高校大学生评教存在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评教的作用与功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关于评教的争辩
高校大学生评教到底有无意义?目前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颇有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大学生评教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多方面作用,有效的学生评教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全面管理,很有必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桂兰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她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和消费者,有权利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大学生评教“与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其他方法,如专家评教、同行评教相比,具有直接、全面的特点,组织学生评教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教评可以激发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通过行使教育服务监督权来增强对教育服务人性化的感受。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认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后期的改进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校管理层次而言,学生评教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的教学信息。学校可以通过评教结果,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及时改进不足、完善教学,以此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南京师范大学叶飞则认为,“学生评教不仅促成了师生关系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而且还凸显了学生的权利理念。”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意见,对高校大学生评教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潘艺林指出,高校中“学生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教育不能由学生说了算”。过度放大高校学生评教的积极意义会导致学校管理走向简单化、庸俗化。滥用学生评教,致使“学生说了算”成为时髦,以致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复杂、畸形,导致教师一味地顺从、迎合学生的趣味。
这一观点也得到不少人的认同。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行的学生评教活动,虽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工作动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师生沟通,但“同时也扭曲了大学中原本的尊师重教的和谐关系,诱发了教师讨好学生的功利行为,违反了大学教学求真务实的基本宗旨”。
笔者认为,由于大学生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和“在场”的第一见证人,因此,大学生评教可为教师教学评价提供一定的信息,高校学生评教的合理组织和科学实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教学中双向信息的反馈,使高校准确地掌握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反馈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及问题,促进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过,必须看到,大学生评教只是教师教学反馈的“一种”基本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不能直接将学生评教的量化结果作为考核、奖惩教師的依据,不能滥用于教师评优、评奖、评定职称等重要人事决策。
多重问题困扰
从设计上,大学生评教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实践中,当前高校大学生评教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过分与教师人事管理挂钩 不少大学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人事管理挂钩,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
笔者对西部某重点大学调研发现,该校将大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该校《学生评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生评教结果是教师评优、评奖、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规定各学院学生评教结果排名最后5%的教师,要写出书面整改报告,对连续两次学生评教学院排名都处于最后5%的教师,不再安排教学任务,待组织考核合格再安排担任本科教学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彭虹斌对某大学的调研也显示,该大学的学生评教直接与教师的津贴挂钩,评教不及格者将按具体规定扣发一定比例的津贴。由于学生对教师评分直接关乎教师的切身利益,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一些老师纷纷选择送顺水人情,尽量“你好、我好、大家好”,生怕管理太严、过于认真影响学生的评教情绪进而对教师本人不利。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刁会耀介绍,该校“学生评价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参考,如不满意率高于5%以上将被认定授课质量有问题,对多次处于评价排行榜末位的老师,学校将考虑调整岗位。”
据有关媒体报道,仅仅2年内有关院系已因此处理了3位老师,其中1位调离岗位,2位更换课程。
事实上,学生评教滥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不仅难以获得广大教师的支持,相反会引发广大教师的抵制和反感,造成广大教师与学校教务管理者以及师生关系的紧张,降低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但无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改进,还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委曲求全,甚至放弃自己应尽的教书育人的责任。
“这样的评教反而损害了教育的价值和严肃性”,其结果“老师是最先的受害者,学生则是最终的受害者。”长期从事高教研究的谭力教授如是说。
评教结果失真 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失真,学生评教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
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向、情感打分,打分太过情感性。对自己喜欢的老师以及态度和蔼、不大“为难”学生的老师,学生打分一般都会比较高。相反,课堂要求严格的老师往往“讨人嫌”而得到“差评”。
据《中国青年报》载:在2009学年末,北京市某著名学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终评教的学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于末位,“这位教授在全国业内向来以治学严谨著称”。该报记者在全国多所高校采访发现,“大学里的师生关系也由此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些老师为‘邀宠’,上课内容不多,段子不少,课堂气氛嘻嘻哈哈,而要求严格的老师反而很受伤”。 北京高校的这位中文教授绝不是个例。华中某高校化学工程学院蔡教授获得学校颁发的“教学优秀奖”。然而,在获得该奖项之前的一学期,在该学院近50名教师中,这名教授的学生网络评教结果竟名列倒数第二。
一些高校忽视对学生评教的事前教育与引导,为了保证学生的参评率,甚至制定了所有在校学生都必须参加网上评教的硬性指令。如某高校强行规定:“未参加评教的学生将无法登录教务系统查询本学期考试成绩”“学生不参加网上评教就不能进行下一轮选课。”强制学生评教使得不少学生对评教持抵触态度,不少学生纯粹出于应付,打分也颇为随意,敷衍了事甚至视评教为儿戏。
华南师范大学某学生坦承:“我给教师打分有时是委托别的同学打的,因为我经常逃课,也不知道老师上课情况,有时是听室友的意见,他们说哪位老师上课好,我就根据他们的意见随便打一个差不多的分。反正给老师打分不影响我。”
在游戏心态下,一些高校学生网上评教则沦为“一分钟游戏”——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学生赵某坦言,她们在评教时“不用看选项说明,一般都打A,偶尔打一两个B,免得人说,一分钟就可以搞定了”。赵某坦言自己还帮同学完成过评教,将自己的评教结果复制一份上交充数。
这种评教的态度,其评教结果的真实性可想而知。如天津大学在2008~2009学年的第二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全体教师的得分绝大多数在97分以上,80分以下的只有一人。难怪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与学生对话时说:“这个结果让学校感到很‘为难’,因为既要以此评价教师‘又不敢用’。”
缺乏及时反馈机制 不少学校在组织学生评教之后,很少及时向任课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如此,促进教师教学提高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
笔者曾对重庆某高校进行调研,该校每学期都要在期中和期末开展两次学生网上评教,但学生在网上完成两次评教后,管理员只是在期末结束后才会在教务系统中开放一段时间,让教师自行查看。但真正任课教师自行登录教务系统查看的,寥寥无几。即便是看了,任课的课程也已经结束,教师的教学调整和改进无从说起。
由于评教结果不及时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评教与不评教都是一个样。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学生赵某就坦承,由于学生们认真提出的批评意见往往是“石沉大海,连个响都听不见,再打分时自然不想浪费时间”。
据谭力教授介绍:国外高校学评教不仅仅注意及时向教师反馈,而且国外不少名牌大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都是公开的,学生可以查到任何一位教授在学生中各方面的评价。他直言,如果评教“结果不公开,等于没评教!”
评价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夏绍能分析了十几所地方高校学生评教表后发现,评教表和评教指标的设计普遍存在“简单化”的现象。
一方面,评教表设计项目不全。如大部分学校评教表缺少导语,显得很不规范,其中最大的问题则在于没向学生说明评教的目的及作用,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因而容易出现学生填表草率的问题。另一方面,评教指标过于简化。评教指标体系中的评价等级一般只有四个,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不同教师教学情况的实际差异。
另外,就是某些评教指标过于细致,把教师的板书设计、教学态度和仪表、授课形式及纪律等作为评教指标并赋予较大权重,大大限制了教师富于创造性教学风格的形成。
有的高校学生评教的指标设计没有考虑作为评教者的学生是否具有准确作出区分和批判的能力。如笔者发现某高校学生评教表中某一选项是要学生评判教师授课是否属于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前沿,无疑有点勉为其难。由于大学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具备鉴别教师所授知识是否属于学术前沿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凭个人印象和感觉随意给分,其评价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评教如何实现功能“回归”
如何改进高校学生评教,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评教的作用与功能?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端正学生评教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是学校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校管理者应当纠正管理中学生评教占比过多的取向,改变将评教结果直接应用于教师职称评定、优秀评定、年终考核的做法,充分突出学生评教的对教师教学的“诊断”与“改进”功能,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如同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爱平倡议的,学生评教应当“远离监督和奖惩,它不是‘顾客式的评判’,而应当是接近于生活常态的、师生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开的关于学习、方法、价值的建设性的对话和沟通”。
第二,合理设计评教指标体系,精心组织学生评教。要保障学生评教的客观准确,必须科学设计评教指标体系。评教指标应当覆盖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与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编制评价问卷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在学生评教实施前,学校应当组织相应的教育培训,端正学生评教态度,提高大学生评教的能力;在学生评教具体实施时,应有相关人员监管,对评教结果随机抽查核实,并给予教师以申诉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
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相互配合,减少单一的学生评教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问题。为了客观把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在组织学生评教的同时,教學督导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亦不能缺位,要多种评价方式并举,使校方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准确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尽力避免因少数学生非理性评教所带来的偏差。不能将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教学能力的唯一手段和途径。
第四,及时反馈评教信息。学生评教结束后,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向教师反馈学生对教学的相关意见信息,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使教师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对于教学的确不理想的教师,学校教务部门及相关管理者应当细心帮助其查找教学有所欠缺的原因,并切实向这些在教学方面存在不足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提高的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总之,学校的学生评教应立足于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增添风采,这种学生评教才真正有其生命力,最终实现教师、学生、高校三赢的目标。
链接:
美国高校大学生评教的特点及其结果使用
(一)美国高校大学生评教的特点
1.多样性
内容的多样性。学生评教考查的内容涵盖的项目非常多,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工作量、教师教学态度、教师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形式的多样性。大体上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形成性评价中,包括师生见面会、学期中期评价教师的调查问卷等评教方式。而终结性评价则包括期末考试之前发放的教师评教填涂卡和基于网络的网上评教系统等。
目的的多样性。第一,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第二,方便学生网上查阅,并为学生选课提供相应的参考。第三,作为教师晋升的依据之一。
2.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一切教都是为了学,围绕学、支持学、促进学,这是美国大学学生评教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因此,学生评教量表所设计的问题通俗易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作答。在评价项目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能力的培养及对学习环境的营造,而弱化教师教的成分。这样就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最大的发挥。
充分考虑教师的权益。美国大多数高校对年轻教师的评价结果的公布十分慎重,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权益,避免因为学生评教的结果而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造成师生间的矛盾和对立,从而背离了学生评教的真实目的。
(二)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
学生测评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学校的汇总和整理,按照一定权重形成正式的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结果被印制成书后,其电子版会公布在学校网站上,而纸质的书则存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以方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通过互联网,学生能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有关教师评教结果的信息。学生通过查看教师的评价结果会更加清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學水平,以此来决定选择哪位教师的课程。
学生评价结果也会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每一个被评价的教师,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会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培训。
此外,学生评教的结果也被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评教成为高校考核教师水平及选拔优秀教师的重要方式。但是,美国高校对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考虑得全面而周到,严格规定了评教结果的使用权限以保护教师的正当权益,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评教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新教师更是如此,这样就弱化了学生评教结果的考核作用,而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方面。这也正切合了学生评教的目的,即更好地服务学生,使学生评教的结果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于评教的争辩
高校大学生评教到底有无意义?目前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颇有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大学生评教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多方面作用,有效的学生评教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全面管理,很有必要。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桂兰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她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和消费者,有权利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大学生评教“与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的其他方法,如专家评教、同行评教相比,具有直接、全面的特点,组织学生评教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教评可以激发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通过行使教育服务监督权来增强对教育服务人性化的感受。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认识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后期的改进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校管理层次而言,学生评教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的教学信息。学校可以通过评教结果,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及时改进不足、完善教学,以此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南京师范大学叶飞则认为,“学生评教不仅促成了师生关系从权威型向民主型的转变,而且还凸显了学生的权利理念。”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持相反意见,对高校大学生评教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教授潘艺林指出,高校中“学生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教育不能由学生说了算”。过度放大高校学生评教的积极意义会导致学校管理走向简单化、庸俗化。滥用学生评教,致使“学生说了算”成为时髦,以致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复杂、畸形,导致教师一味地顺从、迎合学生的趣味。
这一观点也得到不少人的认同。有学者认为:高校推行的学生评教活动,虽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工作动机,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师生沟通,但“同时也扭曲了大学中原本的尊师重教的和谐关系,诱发了教师讨好学生的功利行为,违反了大学教学求真务实的基本宗旨”。
笔者认为,由于大学生是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和“在场”的第一见证人,因此,大学生评教可为教师教学评价提供一定的信息,高校学生评教的合理组织和科学实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教学中双向信息的反馈,使高校准确地掌握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反馈教师教学的成功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及问题,促进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过,必须看到,大学生评教只是教师教学反馈的“一种”基本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不能直接将学生评教的量化结果作为考核、奖惩教師的依据,不能滥用于教师评优、评奖、评定职称等重要人事决策。
多重问题困扰
从设计上,大学生评教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实践中,当前高校大学生评教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过分与教师人事管理挂钩 不少大学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人事管理挂钩,将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
笔者对西部某重点大学调研发现,该校将大学生评教结果作为教师考核、奖惩、晋升的重要依据。该校《学生评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生评教结果是教师评优、评奖、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规定各学院学生评教结果排名最后5%的教师,要写出书面整改报告,对连续两次学生评教学院排名都处于最后5%的教师,不再安排教学任务,待组织考核合格再安排担任本科教学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彭虹斌对某大学的调研也显示,该大学的学生评教直接与教师的津贴挂钩,评教不及格者将按具体规定扣发一定比例的津贴。由于学生对教师评分直接关乎教师的切身利益,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一些老师纷纷选择送顺水人情,尽量“你好、我好、大家好”,生怕管理太严、过于认真影响学生的评教情绪进而对教师本人不利。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刁会耀介绍,该校“学生评价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参考,如不满意率高于5%以上将被认定授课质量有问题,对多次处于评价排行榜末位的老师,学校将考虑调整岗位。”
据有关媒体报道,仅仅2年内有关院系已因此处理了3位老师,其中1位调离岗位,2位更换课程。
事实上,学生评教滥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不仅难以获得广大教师的支持,相反会引发广大教师的抵制和反感,造成广大教师与学校教务管理者以及师生关系的紧张,降低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但无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改进,还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委曲求全,甚至放弃自己应尽的教书育人的责任。
“这样的评教反而损害了教育的价值和严肃性”,其结果“老师是最先的受害者,学生则是最终的受害者。”长期从事高教研究的谭力教授如是说。
评教结果失真 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失真,学生评教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可信度不高。
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向、情感打分,打分太过情感性。对自己喜欢的老师以及态度和蔼、不大“为难”学生的老师,学生打分一般都会比较高。相反,课堂要求严格的老师往往“讨人嫌”而得到“差评”。
据《中国青年报》载:在2009学年末,北京市某著名学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终评教的学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于末位,“这位教授在全国业内向来以治学严谨著称”。该报记者在全国多所高校采访发现,“大学里的师生关系也由此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些老师为‘邀宠’,上课内容不多,段子不少,课堂气氛嘻嘻哈哈,而要求严格的老师反而很受伤”。 北京高校的这位中文教授绝不是个例。华中某高校化学工程学院蔡教授获得学校颁发的“教学优秀奖”。然而,在获得该奖项之前的一学期,在该学院近50名教师中,这名教授的学生网络评教结果竟名列倒数第二。
一些高校忽视对学生评教的事前教育与引导,为了保证学生的参评率,甚至制定了所有在校学生都必须参加网上评教的硬性指令。如某高校强行规定:“未参加评教的学生将无法登录教务系统查询本学期考试成绩”“学生不参加网上评教就不能进行下一轮选课。”强制学生评教使得不少学生对评教持抵触态度,不少学生纯粹出于应付,打分也颇为随意,敷衍了事甚至视评教为儿戏。
华南师范大学某学生坦承:“我给教师打分有时是委托别的同学打的,因为我经常逃课,也不知道老师上课情况,有时是听室友的意见,他们说哪位老师上课好,我就根据他们的意见随便打一个差不多的分。反正给老师打分不影响我。”
在游戏心态下,一些高校学生网上评教则沦为“一分钟游戏”——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学生赵某坦言,她们在评教时“不用看选项说明,一般都打A,偶尔打一两个B,免得人说,一分钟就可以搞定了”。赵某坦言自己还帮同学完成过评教,将自己的评教结果复制一份上交充数。
这种评教的态度,其评教结果的真实性可想而知。如天津大学在2008~2009学年的第二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全体教师的得分绝大多数在97分以上,80分以下的只有一人。难怪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与学生对话时说:“这个结果让学校感到很‘为难’,因为既要以此评价教师‘又不敢用’。”
缺乏及时反馈机制 不少学校在组织学生评教之后,很少及时向任课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如此,促进教师教学提高的目标自然难以实现。
笔者曾对重庆某高校进行调研,该校每学期都要在期中和期末开展两次学生网上评教,但学生在网上完成两次评教后,管理员只是在期末结束后才会在教务系统中开放一段时间,让教师自行查看。但真正任课教师自行登录教务系统查看的,寥寥无几。即便是看了,任课的课程也已经结束,教师的教学调整和改进无从说起。
由于评教结果不及时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评教与不评教都是一个样。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学生赵某就坦承,由于学生们认真提出的批评意见往往是“石沉大海,连个响都听不见,再打分时自然不想浪费时间”。
据谭力教授介绍:国外高校学评教不仅仅注意及时向教师反馈,而且国外不少名牌大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都是公开的,学生可以查到任何一位教授在学生中各方面的评价。他直言,如果评教“结果不公开,等于没评教!”
评价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夏绍能分析了十几所地方高校学生评教表后发现,评教表和评教指标的设计普遍存在“简单化”的现象。
一方面,评教表设计项目不全。如大部分学校评教表缺少导语,显得很不规范,其中最大的问题则在于没向学生说明评教的目的及作用,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因而容易出现学生填表草率的问题。另一方面,评教指标过于简化。评教指标体系中的评价等级一般只有四个,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不同教师教学情况的实际差异。
另外,就是某些评教指标过于细致,把教师的板书设计、教学态度和仪表、授课形式及纪律等作为评教指标并赋予较大权重,大大限制了教师富于创造性教学风格的形成。
有的高校学生评教的指标设计没有考虑作为评教者的学生是否具有准确作出区分和批判的能力。如笔者发现某高校学生评教表中某一选项是要学生评判教师授课是否属于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前沿,无疑有点勉为其难。由于大学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不具备鉴别教师所授知识是否属于学术前沿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凭个人印象和感觉随意给分,其评价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评教如何实现功能“回归”
如何改进高校学生评教,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评教的作用与功能?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端正学生评教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是学校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校管理者应当纠正管理中学生评教占比过多的取向,改变将评教结果直接应用于教师职称评定、优秀评定、年终考核的做法,充分突出学生评教的对教师教学的“诊断”与“改进”功能,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如同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爱平倡议的,学生评教应当“远离监督和奖惩,它不是‘顾客式的评判’,而应当是接近于生活常态的、师生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开的关于学习、方法、价值的建设性的对话和沟通”。
第二,合理设计评教指标体系,精心组织学生评教。要保障学生评教的客观准确,必须科学设计评教指标体系。评教指标应当覆盖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与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编制评价问卷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在学生评教实施前,学校应当组织相应的教育培训,端正学生评教态度,提高大学生评教的能力;在学生评教具体实施时,应有相关人员监管,对评教结果随机抽查核实,并给予教师以申诉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
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相互配合,减少单一的学生评教可能带来的信息失真问题。为了客观把握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在组织学生评教的同时,教學督导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教学管理人员评价亦不能缺位,要多种评价方式并举,使校方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准确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尽力避免因少数学生非理性评教所带来的偏差。不能将学生评教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教学能力的唯一手段和途径。
第四,及时反馈评教信息。学生评教结束后,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向教师反馈学生对教学的相关意见信息,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使教师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对于教学的确不理想的教师,学校教务部门及相关管理者应当细心帮助其查找教学有所欠缺的原因,并切实向这些在教学方面存在不足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提高的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总之,学校的学生评教应立足于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增添风采,这种学生评教才真正有其生命力,最终实现教师、学生、高校三赢的目标。
链接:
美国高校大学生评教的特点及其结果使用
(一)美国高校大学生评教的特点
1.多样性
内容的多样性。学生评教考查的内容涵盖的项目非常多,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工作量、教师教学态度、教师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形式的多样性。大体上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形成性评价中,包括师生见面会、学期中期评价教师的调查问卷等评教方式。而终结性评价则包括期末考试之前发放的教师评教填涂卡和基于网络的网上评教系统等。
目的的多样性。第一,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第二,方便学生网上查阅,并为学生选课提供相应的参考。第三,作为教师晋升的依据之一。
2.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一切教都是为了学,围绕学、支持学、促进学,这是美国大学学生评教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因此,学生评教量表所设计的问题通俗易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作答。在评价项目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能力的培养及对学习环境的营造,而弱化教师教的成分。这样就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最大的发挥。
充分考虑教师的权益。美国大多数高校对年轻教师的评价结果的公布十分慎重,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权益,避免因为学生评教的结果而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造成师生间的矛盾和对立,从而背离了学生评教的真实目的。
(二)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
学生测评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学校的汇总和整理,按照一定权重形成正式的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结果被印制成书后,其电子版会公布在学校网站上,而纸质的书则存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以方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通过互联网,学生能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有关教师评教结果的信息。学生通过查看教师的评价结果会更加清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學水平,以此来决定选择哪位教师的课程。
学生评价结果也会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每一个被评价的教师,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会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培训。
此外,学生评教的结果也被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评教成为高校考核教师水平及选拔优秀教师的重要方式。但是,美国高校对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考虑得全面而周到,严格规定了评教结果的使用权限以保护教师的正当权益,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评教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新教师更是如此,这样就弱化了学生评教结果的考核作用,而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方面。这也正切合了学生评教的目的,即更好地服务学生,使学生评教的结果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