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其中的一些现象加以分析讨论,可以发现职业院校体育健身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育健身活动;调查分析
职业院校的群众体育与体育教学一样,也具有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并为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笔者结合从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通过对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其中一些现象的分析讨论,试图找出职业院校体育健身活动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目的在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探索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之路。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山东、湖北、湖南、辽宁等省部分职业院校部分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2)座谈法:采用随机的方法,抽取部分学生作为代表举行座谈,并利用信函、电话等方式对部分体育教师及往届毕业生进行访谈,收集资料。(3)问卷调查法:依据本研究的目的,设计调查表如下,表中的选择答案每项均要求填写。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发出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3份,有效回收率为87.5%。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99%被调查的学生能够认识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这说明广大青年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重要作用有良好的认识和积极的体验,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了;另一方面,体育健身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审美要求。
从健身动机的统计数字看,兴趣和动机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在学生中已成为主流,但仍有24.7%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达标任务被动地参与健身活动。
在健身时间的安排上,能够每天坚持锻炼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1.6%,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3.2%。由此可见,有近半数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究其原因,成长经历和环境条件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运动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水平与课余健身活动开展的质量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很大的影响。
从健身项目的统计中,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最为普及,有稳定的爱好者;跑步则被部分学生当作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健身项目,这部分人大多是没有其他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武术、游泳、健美等其他项目也有较稳定的爱好者,占被调查人数的29%,其中,游泳、健美、滑冰等项目在很多职业院校中因受设施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开展。
健身知识的来源,有67.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来自课堂。在回答体育课对提高健身能力的作用时,学生普遍认为有作用,然而,认为作用很大的学生只占46.8%。目前,在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竞技化的成分居多,教学主要以测试和技能训练为主,身心健康常识涉及不多。教材要求按竞技技术的标准完成,学生难于做到,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非所用,学生不愿学,教师也难教,最终结果是学生学了技术但不会锻炼。在座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体育课上任课教师将教授的主要动作和技术知识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体育课的评分与学生的实际锻炼情况存在脱节现象,结果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才来上课,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锻炼身体的时间比其他学生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在回答影响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时,37.1%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36.2%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场地设施条件差,26.7%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其他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的体育教学没有真正做到符合学生的需求,体育健身的氛围不够浓厚,致使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不足以把学生从网吧等场所拉回到运动场上来。
一些体育教师认为,虽然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水平显著提高,健身技能较之中小学有较大进步,但余暇健身具有自由性、个体性、情感性等特点,需要有毅力才能坚持。由于课业负担、迷恋网络、自制能力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致使学生将体育健身当做可有可无的行为。对部分学校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班学生的调查表明,由于学校取消了毕业班学生的体育必修课和早操,真正能够坚持锻炼的学生不到1/3,体育测试成绩普遍下降。
在对部分往届毕业生关于工作之余健身情况的随机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除工作压力大、周围缺乏体育设施和场地之外,缺乏必要的健身知识和方法,缺乏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也是许多人走出校园后不注意健身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体育教学有没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的调查中,有65.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反映出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预防和纠正专业技术工作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和伤害有一定的认识。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意识在加强,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一切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职业志向与抱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2.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有兴趣。健身、调节心理与发展个性是被调查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3.一些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健身活动存在脱节现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各学校普遍存在只重视活动数量与形式,轻视活动质量与效果的现象。贫乏的活动内容和单调的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无法产生普及和群体效应。学生自主参与课余体育健身活动的盲目性较大,缺乏方法指导,健身效果不够理想。
4.未来的社会角色与岗位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其相适应的身体和心理能力,有针对性地增加与专业相适应的体育健身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学生已经对此有了一些认识,并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
(二)建议
1.为增进广大师生的体质与健康服务已成为新时期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着面更广、量更大、要求更高的新情况。因此,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是新形势下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为了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师生员工“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刻不容缓。要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加强体育健身活动宣传的力度,引导师生重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实效性。
3.在教学改革与教材编写中,要兼顾学生兴趣趋向于健身健美运动和娱乐性运动的特点,选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应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以主修课保证学生的质量,以辅修课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4.应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根据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和活动气氛既轻松愉快,又具有专业针对性。
5.运动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和欲望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传授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运动的基本技术、技巧的同时,了解练习的强度、密度以及预防伤害的知识,从而真正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6.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应尽可能具备全面的体育知识储备与扎实的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勤于学习,敢于创新,使教学常教常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创设健康、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体育教师的接触中感受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
7.学校体育改革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立科学的健身体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大课堂。课堂上完成不了的教学任务可以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加以弥补。要打破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性,把传统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和保健体育等纳入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兴趣小组、体育俱乐部、趣味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等,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在体验中感受魅力,在快乐中养成习惯,在自信中增强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一冰曾提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只要把“健康第一”思想真正贯彻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勤于探索,研究规律,职业院校的体育健身活动必将开展得更加富有特色,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刘绍曾,王凯珍.全国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论文报告会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1996,(3).
[2]左新荣.全民健身教育与高校体育[J].体育与科学,1977,(4).
[3]王秉彝,罗曼菲.论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学,1996,(6).
[4]薛留成.体育与人文精神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4).
[6]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卢澍(1961—),男,河南开封人,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关键词:职业院校;体育健身活动;调查分析
职业院校的群众体育与体育教学一样,也具有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并为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笔者结合从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践,通过对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其中一些现象的分析讨论,试图找出职业院校体育健身活动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目的在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探索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之路。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山东、湖北、湖南、辽宁等省部分职业院校部分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2)座谈法:采用随机的方法,抽取部分学生作为代表举行座谈,并利用信函、电话等方式对部分体育教师及往届毕业生进行访谈,收集资料。(3)问卷调查法:依据本研究的目的,设计调查表如下,表中的选择答案每项均要求填写。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发出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3份,有效回收率为87.5%。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99%被调查的学生能够认识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这说明广大青年学生对体育健身的重要作用有良好的认识和积极的体验,一方面,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了;另一方面,体育健身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审美要求。
从健身动机的统计数字看,兴趣和动机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在学生中已成为主流,但仍有24.7%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达标任务被动地参与健身活动。
在健身时间的安排上,能够每天坚持锻炼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1.6%,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3.2%。由此可见,有近半数的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究其原因,成长经历和环境条件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运动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水平与课余健身活动开展的质量也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很大的影响。
从健身项目的统计中,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最为普及,有稳定的爱好者;跑步则被部分学生当作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健身项目,这部分人大多是没有其他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武术、游泳、健美等其他项目也有较稳定的爱好者,占被调查人数的29%,其中,游泳、健美、滑冰等项目在很多职业院校中因受设施与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开展。
健身知识的来源,有67.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来自课堂。在回答体育课对提高健身能力的作用时,学生普遍认为有作用,然而,认为作用很大的学生只占46.8%。目前,在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竞技化的成分居多,教学主要以测试和技能训练为主,身心健康常识涉及不多。教材要求按竞技技术的标准完成,学生难于做到,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非所用,学生不愿学,教师也难教,最终结果是学生学了技术但不会锻炼。在座谈中,学生普遍反映体育课上任课教师将教授的主要动作和技术知识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内容,体育课的评分与学生的实际锻炼情况存在脱节现象,结果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才来上课,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一定锻炼身体的时间比其他学生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在回答影响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时,37.1%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36.2%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场地设施条件差,26.7%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其他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的体育教学没有真正做到符合学生的需求,体育健身的氛围不够浓厚,致使学校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不足以把学生从网吧等场所拉回到运动场上来。
一些体育教师认为,虽然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水平显著提高,健身技能较之中小学有较大进步,但余暇健身具有自由性、个体性、情感性等特点,需要有毅力才能坚持。由于课业负担、迷恋网络、自制能力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致使学生将体育健身当做可有可无的行为。对部分学校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班学生的调查表明,由于学校取消了毕业班学生的体育必修课和早操,真正能够坚持锻炼的学生不到1/3,体育测试成绩普遍下降。
在对部分往届毕业生关于工作之余健身情况的随机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除工作压力大、周围缺乏体育设施和场地之外,缺乏必要的健身知识和方法,缺乏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也是许多人走出校园后不注意健身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体育教学有没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的调查中,有65.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这反映出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以及预防和纠正专业技术工作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和伤害有一定的认识。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意识在加强,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一切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职业志向与抱负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2.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健身活动有兴趣。健身、调节心理与发展个性是被调查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3.一些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健身活动存在脱节现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中,各学校普遍存在只重视活动数量与形式,轻视活动质量与效果的现象。贫乏的活动内容和单调的形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无法产生普及和群体效应。学生自主参与课余体育健身活动的盲目性较大,缺乏方法指导,健身效果不够理想。
4.未来的社会角色与岗位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其相适应的身体和心理能力,有针对性地增加与专业相适应的体育健身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学生已经对此有了一些认识,并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
(二)建议
1.为增进广大师生的体质与健康服务已成为新时期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学校体育工作面临着面更广、量更大、要求更高的新情况。因此,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是新形势下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为了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师生员工“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刻不容缓。要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加强体育健身活动宣传的力度,引导师生重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实效性。
3.在教学改革与教材编写中,要兼顾学生兴趣趋向于健身健美运动和娱乐性运动的特点,选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应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以主修课保证学生的质量,以辅修课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4.应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根据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和活动气氛既轻松愉快,又具有专业针对性。
5.运动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和欲望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传授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运动的基本技术、技巧的同时,了解练习的强度、密度以及预防伤害的知识,从而真正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6.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应尽可能具备全面的体育知识储备与扎实的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勤于学习,敢于创新,使教学常教常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为学生创设健康、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与体育教师的接触中感受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
7.学校体育改革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能力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立科学的健身体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大课堂。课堂上完成不了的教学任务可以在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加以弥补。要打破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性,把传统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和保健体育等纳入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兴趣小组、体育俱乐部、趣味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等,营造浓厚的健身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在体验中感受魅力,在快乐中养成习惯,在自信中增强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一冰曾提出:“强国之道,首重教育,教育之本,体育为先。”只要把“健康第一”思想真正贯彻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勤于探索,研究规律,职业院校的体育健身活动必将开展得更加富有特色,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刘绍曾,王凯珍.全国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论文报告会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1996,(3).
[2]左新荣.全民健身教育与高校体育[J].体育与科学,1977,(4).
[3]王秉彝,罗曼菲.论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学,1996,(6).
[4]薛留成.体育与人文精神刍议[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4).
[6]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卢澍(1961—),男,河南开封人,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