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罕在哪里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i1987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8岁的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站在那棵粗大的桑树下,慢慢摘吃着紫嘟嘟胖乎乎的桑子,果实挂满了老桑树,枝头显得沉甸甸的。六月的阳光透过树枝洒在老人的脸上,呈现着斑驳,忽明忽暗。老人转过身,用纯熟的汉语对我说:“甜的很,你尝尝嘛!这是我爷爷霍加木尼牙孜·佐尔敦的第二个夫人阿拉木罕种下的,100多年了。”老人感叹地抚摸了一下老桑树,轻轻哼着:“ 阿拉木罕你在哪里?吐鲁番西300里。”然后说:“ 我的奶奶阿拉木罕就是你们汉族人王洛宾写的那首歌里的阿拉木罕。”说着,他呵呵笑了:“不过歌词有点小问题,有一段时间不是在‘吐鲁番西300里’,而是吐鲁番东800里。是咱们哈密。”
  
  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退休前当过哈密市商业局副局长,汉语说得很好。他居住的地方是古丝绸之路进入哈密绿洲后的名驿站——东阑干村,现在位于哈密市陶家宫乡,阑干在维吾尔语里即是“驿站”之意。王洛宾大师到哈密来了几次,也许没有想到他笔下的阿拉木罕就在这里生活过。否则,老人家定会大吃一惊。东阑干村在古道上已风风雨雨几千年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沧海桑田的容颜转变。丝绸之路走完长长的河西走廊后,就望到了新疆的东院门——星星峡。从星星峡进入哈密东部,要过著名的东八站:红柳园—碱泉—沙泉—苦水—风洞—格子烟墩—长流水—黄芦岗。东阑干就在黄芦岗和哈密之间,高大的白杨树群显示着生命的昂扬,在这里已经可以嗅到哈密绿洲湿润新鲜的气息了。
  东阑干一片绿色。乌斯满·伊不拉英家的院子很大,种有桑树、杏树、枣树、葡萄等,一排平房掩映在葱郁的绿色中,把炎热的气浪挡在了院门外,这使我们也神清气爽,免受这夏日的赤日炎炎之苦。忽然,门帘一挑,一个长得酷似乌斯满·伊不拉英的老人走了出来。乌斯满老人赶紧介绍:“这是我的哥哥阿拉木罕·司马义,85岁了,我还有一个弟弟阿拉木罕·木沙,今天不在。”只见阿拉木罕·司马义老人头戴着小白帽,身穿着一件白色过膝的袷袢,拄着拐杖,雪白的胡子,浓浓的眉,大大的眼,精神矍铄。老人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轻轻点点头,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和小弟弟阿拉木罕·木沙都是跟我们奶奶阿拉木罕的姓,因为她嫁给我爷爷后,没有生育过,所以,我的爸爸就让我和小弟弟叫阿拉木罕,纪念我们的奶奶阿拉木罕。”我们不由恍然大悟,也更猜想阿拉木罕在哈密的生活状态来。一路上我就是哼着歌来的:“阿拉木罕什么样?身材不肥也不瘦,她的眉毛像弯月,她的腰身像细柳,她的小嘴很多情啊,眼睛能使你发抖。”这首脍炙人口的维吾尔族民歌已唱响了半个多世纪,但有谁会想到,歌里唱到的那个美丽聪慧的阿拉木罕就在眼前这个小村庄生活了10年呢!
  进了乌斯满·伊不拉英房里,更觉凉快,墙上除一个壁柜外,全是粉底紫花的地毯,雅而不俗,落落大方,壁柜里满是伊斯兰风情的手工艺品:袖珍热瓦甫、铜壶、镂空彩绘铜盘、陶制的土罐等,颇有味道。正看着,老人热情地招呼我们上炕,然后把挂在墙上的一面看似非常古朴的铜镜取下来,爱惜地轻轻摩挲着,对我们说:“这是阿拉木罕奶奶留下的惟一的东西了。”“照片没有吗?”说完,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可笑,100多年前,19世纪中叶,还是哈密回王伯锡尔时期,不要说偏远的西域,就是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又有几个人照过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到哈密拍的《哈密王府》,也是到了末代回王沙莫胡素特时期才照的,在此之前,哈密的老百姓又哪有机会见识到照相机。“照片哪有?”两个老人捋着胡子互相望望笑起来,“不过,我听我的爸爸说,阿拉木罕奶奶中等个,瘦瘦的,很漂亮,爱唱爱跳,还很能干。”阿拉木罕·司马义老人望着我们说。这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忙问:“我听说阿拉木罕不是哈密人,是南疆过来的,是不是?”“对!”阿拉木罕·司马义老人点头称是,“她是库车人,当然也有人说她是伊犁的、吐鲁番的、达坂城的,但她确实是库车人。库车的女人打扮和咱们东疆不一样。好多人不知道。南疆那边的女人喜欢穿小坎肩长裙,戴毛边花帽,耳边喜欢插一枝花,和东疆很不一样。”
  阿拉木罕如何到的哈密,为什么离开哈密,最后去了哪里,又如何神龙见首不见尾,老人叙述间,一个委婉美丽的传奇故事就此开始拉开帷幕。
  东阑干村和哈密著名的歌舞之乡——四堡、五堡一样,都是古丝绸之路进入哈密后的重要驿站。几千年来,这个小村不知迎来送往过多少商旅、僧侣、军士、使节、盲流,文化在不经意间就这样积淀了下来。
  我在四堡、五堡一带听过的那首熟悉的老歌,想不到乌斯满·伊不拉英也会唱,也是从小在东阑干学会的。“哪里来的骆驼客?吐鲁番来的骆驼客,骆驼跟前驮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花椒胡椒啥价钱?三两三钱三分半……”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唱的这首《哪里来的骆驼客》,是哈密麦西来甫中很重要的一首歌曲,至今传唱不息,是哈密独有的一支瑰宝。这也透露出哈密汉族、维吾尔族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汉唐直至明清时期,走西口的山西商人、陕西和甘肃的商人都取道哈密做生意,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关内的文化气息自然就融入进来了。哈密木卡姆散序中悠扬的秦腔、眉户味道行进在木卡姆中,和谐、自然,不露声色,完全融为了一体。
  乌斯满·伊不拉英的爷爷霍加木尼牙孜当然熟悉这首歌了,他敲着手鼓沉醉在自己的歌声里,高亢的歌声响彻在王府的楼宇中。七世回王伯锡尔微闭着眼品味着这个年轻人雄浑有力的声音。1844年的夕阳格外柔和,这几天秋收结束了,该是进行青苗麦西来甫的时间了,回王特地让人把霍加木尼牙孜从东阑干找来,和其他艺人在回王府一起表演青苗麦西来甫。前面的仪式和礼行都进行完了,刚好是歌舞阶段,还有谁的歌声能比霍加木尼牙孜的更动听呢?
  隆冬时我播下一粒麦种,
  愿大家用甘露把它滋润。
  我把青苗送给尊贵的客人,
  这礼物比世上一切都贵重,
  ……
  歌声徜徉在空气里,伯锡尔的心情也很好。 “王爷,我想到镇迪道(乌鲁木齐)去一趟。”伯锡尔睁眼一看,浓眉大眼的霍加木尼牙孜正恭敬地看着他。伯锡尔颇感意外。这个东阑干的小伙子平时里嘻嘻哈哈,就像维吾尔人传说中的阿凡提,一肚子笑话、故事和唱不完的歌,此刻似乎满肚子心事。“你去那里干什么?”伯锡尔惊讶道。霍加木尼牙孜涨红了脸,吞吞吐吐说:“昨天,东阑干几个过路的客商说镇迪来了个库车的姑娘,人长得像天山上的雪莲一样美丽,歌唱得像百灵鸟一样动听。她在二道桥摆下擂台,谁要能和她能对上歌,她就嫁给谁,我想去试试。”
  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忽然郑重地对我说:“我爷爷到二道桥的时候,他自己编了一首歌,就是我们现在唱的《阿拉木罕》的调子,但歌词是他即兴编的,‘为了寻找阿拉木罕,一走就是十八天,为了见到阿拉木罕,走破草鞋真可怜……’”老人哼完,我迅速判断:这首曲子可能在南北疆都流行,个别音调上肯定有区别。另外,南北疆歌词可能没有完全一样的版本,霍加木尼牙孜也是对此曲耳熟能详,因此,联想到自己的辛苦奔波,随口就把自己的心事唱出来了。王洛宾大师作为传歌人,对天山南北的各民族歌曲的旋律非常熟悉,他重新编曲或是编词都是可能的。
  据说,霍加木尼牙孜和阿拉木罕对歌对了三天三夜,堪称棋逢对手。之后,漂亮的阿拉木罕跟着霍加木尼牙孜回到了哈密。
  阿拉木罕在东阑干一住六年,然后离开了哈密,不知所终。“去哪了?”我问乌斯满·伊不拉英。 “她来了以后,城里的巴依(地主)经常请她去唱歌,她的日子平静不了,烦了,就劝我爷爷走,但是我爸爸、叔叔都还小,我爷爷还要顾家,没办法,她坚持要走就走了。”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叹息说。
  “她没有生育,没孩子。对哈密的天气好像不习惯,哈密比库车热、干。主要还是生活习惯不适应吧。”老人的儿子补充道。
  “走的时候,我爷爷一直送她到回王最西边的领地,还为她唱了一首歌。”耳边听到乌斯满·伊不拉英老人缓缓唱起那首歌:“我才得到的爱情,就要这样分离,你的离去使我终身难忘;口中喊出阿拉木罕的名字,声音是如此的凄美,久久回荡在遥远的天空……”
  从此,阿拉木罕一去不复返,惟剩白云悠悠。
  院中的桑树是她亲手所植,已亭亭如盖。
其他文献
以乙酸和异丙醇为原料,硫酸为催化剂,催化合成了乙酸异丙酯。合成试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第一釜以6摩尔异丙醇为基准,酸醇摩尔比为1.3:1.0,催化剂用量为8ml,全回流和釜底回流
一、南京地区收订外文科技期刊质量评定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外文期刊收订质量进行分析和评定,根据结果,调整期刊订购和布局结构,这是实现合理布局的一项基础工作。我们从1990年
病例介绍患儿,男,9岁,学生,住院号14081。主诉血尿4天,于1979年1月25日入院。9天前因发热头痛不适,在当地就诊给服复方阿斯匹林0.5克,消炎痛25毫克,1日3次,连服2天。第4天发
一、一般资料男性2例,女性41例,年龄在14~35岁之间。引起急性中毒的有机磷农药种类有敌百虫、敌敌畏、乐果、内吸磷(1059)、对硫磷(1605)、马拉硫磷(4049)、乙拌磷等。43例均
将小鼠子宫颈癌14号瘤细胞移植于小鼠爪垫皮下,在不同间隔时间切除一批荷瘤动物的后下肢(含原发瘤),所有小鼠均于瘤细胞接种后26d处死。观察肿瘤在局部的侵袭程度及肺,淋巴结
非洲疯狂杀人湖基伍湖位于非洲国家卢旺达境内,湖边生活着两百万人口。看似平静的湖面下,却潜伏着一头邪恶而又可怕的魔鬼。它曾经杀过人,并将继续进行杀戮,甚至将自己领地内
对孕妇进行了5,000次以上静注葡萄糖耐量试验(GTT),查出化学性糖尿病约500例。大约80%病人产后6周复查GTT恢复正常。作者于产后6个月再给这些病人作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注意避
性交后试验(PCT)与体外精子穿透试验,是不孕症检查中用以观察精子与宫颈粘液相容性的两种方法,对其可靠性及临床实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尚有争议。我院自1985年6月至1988年3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巴黎,法国,便开始和浪漫相关。只要在这里,一次呼吸,一个转身,一眼回眸都不可救药地被编织在花都的春梦里。仿佛谁也不愿意去惊醒梦里的人,等时间走到
患者男,20岁,农民,1978年6月20日上午7时入院。一天前早晨突感四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服中药后无好转。入院当天凌晨3时许,四肢完全不能活动,不能排尿,并感心悸气紧。以往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