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SCL-90问卷的调查结果选出符合条件的实验对象。对于选定的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3周的运动干预实验,并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旨在通过运动干预实验来证实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运动干预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子
  一、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的大学生基本处于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特定阶段,然而此时他们却面对着来自学习、择业、情感、交友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面对种种压力,当压力过大而又无法找到合适的排解途径时,那就会出现焦虑、抑郁,进而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严重者还会发生恶性事件。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多高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团体辅导以及朋辈辅导员,但很多大学生即使存在心理问题也不会去主动找老师咨询。在他们看来,只有有问题的学生才会去咨询,也正是这个误区导致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找老师咨询,因此最后因心理问题发生恶性事件也就不足为怪。近年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运动实验来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群进行运动干预,通过测试的数据来分析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为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米勒在研究中提到:经过3个月的严格体育锻炼程序后,参加锻炼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与接受标准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其他患者效果相似。《哈佛心理健康通讯》曾有文章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2]。日本的春山茂雄通过对心理壓力的研究和分析,为备受心理压力折磨的现代人提供了三条途径去解决或缓解面临的压力,其中一条就是体育运动。可见,国外对于体育运动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均显示经过运动干预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
  我国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相对较少,且较为分散,如毛志雄(1996)曾用POMS中文版对北京地区中老年人进行心理状态调查, 此次研究是从情绪变化角度进行的,没有涉及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相关指标的变化。于晶等人(2002)对锻炼形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做了粗略的探讨,从整体角度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做了大胆预测,并没有开展较为具体的实验做进一步研究[3]。还有研究认为:大学、中学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中获得运动愉快感对心理健康各指标的改善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是通过运动干预实验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少[4]。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中国民航大学空管学院随机抽取2012级本科学生120人,通过初步的SCL-90量表测试,根据测试数据筛选出10名符合实验条件的学生。该实验不专门设置参照组,对同一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测试,将测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检测13周的运动锻炼是否能够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专门设置对照组的优点在于尽可能地减少了一些干扰因素,比如说生源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以及作息时间的不同,这使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更具有可靠性。实验组的成员构成为8名男生和2名女生,平均年龄在21.3岁,经过询问调查,该实验组对象均无器质性疾病,无专项运动训练史,其他外界条件基本相同。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途径广泛查阅运动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体育社会学等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运用自己编制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问卷对大学生的运动情况进行调查并分类,运用SCL-90问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筛选出实验对象。问卷发放与回收统计, 如表1。
  3.数理统计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实验前后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t检验来检测运动干预能否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产生显著性变化。
  4.跟踪实验干预法
  为确保实验对象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每次运动内容,减小实验误差以及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采用跟踪实验的方法对实验对象的活动进行监督,进而得到比较精准的数据。
  5.对比分析法
  把干预实验前后的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大学生心理状况在实验前后各影响因子的变化,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丰富预期假设提供支持。
  四、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结果统计
  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对实验对象的运动兴趣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10名实验对象中兴趣爱好排在前三位的是兵乓球、羽毛球和健身跑。为了便于控制运动过程,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度,根据调查的结果将实验对象分成乒乓球组、羽毛球组和健身跑三个运动兴趣小组。根据运动兴趣分组的好处在于项目是学生所喜欢的,会有很大的热情去参加锻炼,不会因对运动项目的不喜欢而产生郁闷或排斥心理,从影响实验的效果。
  (二)实验前大学生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对比分析
  通过对空管学院大三年级120名同学进行SCL-90测试,将数据统计分析之后,最终选出10名符合实验条件的大学生。将这10名大学生SCL-90的测试结果与全国大学生SCL-90常模进行对比发现,选定的研究对象的各个因子均大于全国常模,并且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焦虑四个因子在统计结果来看,远远大于全国常模所测得的数值,这也为更好的进行运动实验,检测实验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本身属于高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有些学生过多的时间用在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上,本身学习压力就大,再加上一些来自家庭、经济以及社交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学习成绩好,而心理承受力差的现象,本次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因此,及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进行适当干预,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   (三)实验后与实验前大学生SCL-90因子对比分析
  经过13周的运动实验,期间严格控制实验对象的运动时间、外界干扰因素,鼓励开导学生积极配合完成该测试项目,最终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数据,为证实实验效果提供支持。
  注:﹡为p<0.05,差异显著,﹡﹡为为p<0.01,差异非常显著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干预,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外在体现出来的特点是精神面貌有所改善,交际能力有所提高,自信心较实验之前有所增强。运动干预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四个影响因子有明显变化,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次,强迫、恐怖和偏执三个影响因子虽然相比前面几个影响因子变化不大,但是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三个因子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之后也有所改善。最后,敌意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经过运动干预之后并没有显著性变化,实验前后两次所测得的数据基本接近,可见运动干预对这两个因子的改善作用不大。这可能跟体育从事者的本身较强的求胜欲望和竞争意识、永不言败的精神有关,因为这些潜在意识的存在有可能引起在某些事情上争执,甚至敌对态度。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影响因子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别是抑郁、焦虑、强迫以及躯体性等影响因子。通过对心理健康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发现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 本实验表明,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和焦虑四个因子实验后比实验前的值有明显下降( P<0.01) 。这说明经过13 周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后能有效地改善抑郁情境,减轻抑郁程度,提高交际能力。短时间的体育锻炼并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每次活动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而且在运动时间上要有持续性。
  第三,在开展运动干预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较为喜欢的项目参加。同时,运动过程中还要结合学生的情绪变化来对运动的次数、项目选择、强度以及时间等进行调整,尽量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努力使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因子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四,這种思想教育与肢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改善学生心境状态上效果也较好。希望未来体育锻炼能够作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逐步在各个高校中进行推广,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更加健全、内容更加完善、方法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唐征宇.《关于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探讨》[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27(1): 6-7
  [2] 《哈佛心理健康通讯》2012年5月18日.
  [3] 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 117-118
  [4] 王增峰.《以运动干预为手段改善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可行性探》[D],北京体育大学 2007:2-3
  [5]扶健华等.《体育行为疗法干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 .23(5):125-126
其他文献
教育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课题。信息技术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探索课题。  以下谈谈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点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
期刊
多媒体技术以其图文并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活泼新颖的形式,越来越在教学中发挥重要做用,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气氛,陶冶学生情趣、增强学生体验等方面优势突出,在小学语文科目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引导学生认识拼音和识字方面的应用  现在的小学生在进入小学以前,一般都接受了幼儿园的教育,在拼音和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期刊
一、多媒体使用误区表现及原因  通过对大多数农村学校多媒体英语课堂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对多媒体不当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中依赖多媒体,摒弃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  1.摒弃黑板的运用  由于多媒体使用的直观性,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课堂中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单词、知识点等都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从warming up 到 goodbye 都纳入课件中。在整堂英语课中,完全没
期刊
为了很好的开拓我校电教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的后续成果,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怎样有效体现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倡导体验性学习, 建设学习型社会。对这一目标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和实验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建构了以下实验教学模式。  一、“情境—发展”实验教学模式  “情境—发展”实验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
期刊
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想让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技能,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从教材的资料、实际的课程软
期刊
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播各种信息的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六种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传媒。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与责任与其他功能是息息相关的,首先,我们来了解大众传媒的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是最基本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期刊
黑格尔曾说:“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出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 一语道出了美的无处不在,爱美也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份陶醉。美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思想内涵都充满了美的因素。如何让学生发现语文之美,爱上语文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
期刊
一、VR技术概述  (一)定义  不同的研究者对“虚拟现实”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有的学者认为,虚拟现实是人们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环境中(与现实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的一种状态,这些虚拟环境包括虚拟实验系统、虚拟教学系统、虚拟训练系统等。在这里“虚拟现实”等同于“计算机仿真”。  定义虚拟现实的另外一种思路是以用户为中心,观察用户在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中发生的交互风格。用户以在现实世界中相同的习惯(比如通常
期刊
《上海市中小学社会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实施意见》指出:“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想状况和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学情分析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品社教师,应深入分析学情,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基于认知起点,确定教学重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每节课所涉及的内容
期刊
一、 应用轧钢仿真实训软件开展主体教学的背景  (一)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普遍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使得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抱怨老师讲的知识枯燥乏味,什么都听不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取了许多方法,但收效甚微。  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主导地位,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向、多种形式的互动作用,加上千遍一律的灌输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