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开启小学生思维的钥匙,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既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问题也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但是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否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取决于教师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经历“想问——敢问——会问——好问”的探索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我喜欢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感受,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关键词:问题;想问;敢问;会问;好问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现实的有趣的巧妙的情境,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有趣别致、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在具体的情境中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们今天专门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学生一:“我想知道什么字母可以表示数”学生二:“我想知道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学生三:“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数?”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问做了很好的铺垫。像这样巧妙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学生产生“问”的欲望,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新知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融入到课堂中来。
二、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想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真诚的交流、赞赏的语言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鼓励,调动学生敢想、敢问的积极性,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大胆怀疑、猜想批判。例如,在教学“搭一搭”这节课时,教师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学们,你们喜欢怎样的数学老师?”“老师喜欢怎样的小朋友呢?”真诚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进入学习状态。紧接着课件出示:“你能摆成()个两位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提出:“我觉得这道题怪怪的,没办法解答。”“我觉得可以摆无数个两位数。”“老师,我觉得这道题不够完整,缺少某个条件。”“我觉得这道题需要添加数字,如用1、2、3你能摆成()个两位数,这样才显得完整吧?”接着教师很好地利用课堂资源,把学生的问题转化成教学资源:“用1、2、3你能摆成()个两位数。”让学生尝试完成,结果出现了12、13、21、23、31、32、11、22、33这些两位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提问的空间,引导学生由怀疑促进思考,由思考促进问题,敢于批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土、土壤和温度,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会问
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学生创设适宜的对话情境、创设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提问,并从中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除法”这节课时,在探究178除以30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笔算并请一位学生板演,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当学生把他的思路表达出来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趁机引导:“会提问的同学必定是会学习的同学,听完后,你觉得他哪地方讲得还不够清楚,你就问他哪个问题,让他解释。”正因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思考意义的问题。
四、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好问
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最容易被身边的新奇事物吸引、感染,特别是面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信息,会有很多好奇、疑惑,加之天性好问,此时“想问”就成了迫不及待的需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有了疑问和惊奇,学生才可能做知之者、好之者、乐知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好问、乐问。
首先,贵在参与,把课堂的表现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多提问,多积累的过程。学生往往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室要为他们的问题提供表达的空间,留足夠的时间让他们提问,让他们自由大胆的提问,大胆的怀疑、猜想、批判,日积月累积累有效的提问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课前预习、思考、怀疑、批判,选择相信学生的无限潜力,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断积累提问的经验,日积月累,学生的兴趣更浓从而培养了学生好问的意识。
其次,把教师与学生较色互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是激发着与被激发着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要相信学生的无限潜力,给学生角色,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怀疑,讲解,反而更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这节课时,在探究92除以30时,教师请全班同学尝试笔算并请两位学生板演,出现了两种结果:商是3和商是30的笔算结果。这时候教师请商是3的学生代替老师的角色,出来讲解并向全班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让学生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然后再请讲解的小老师发问,考考大家对算理的理解,如:“这里3是怎么来的?90是怎么来的?90和2分别表示什么?”在教学中,让学生代替老师的角色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提问、比较、争辩、讲解,让师生的课堂学生做主,把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互问互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坐在学生之间倾听,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小组或学生个人提的问题多且质量高。组内、组间让学生多倾听、多思考、多学习,审视、重组自己所提的问题,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养成会问、好问的习惯。
最后,积极评价,快乐提问促进好问。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实现乐问、好问,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及时评价。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如: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特认识的要大力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哪怕是错误的问题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你学生在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
總之,提问不仅显示了学生真正地主题地位,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恰当调节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具备了有效提问的能力,就会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2017 1-2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关键词:问题;想问;敢问;会问;好问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现实的有趣的巧妙的情境,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有趣别致、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在具体的情境中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们今天专门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后汇报,学生一:“我想知道什么字母可以表示数”学生二:“我想知道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学生三:“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数?”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提问做了很好的铺垫。像这样巧妙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学生产生“问”的欲望,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新知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融入到课堂中来。
二、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问
要想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真诚的交流、赞赏的语言至关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鼓励,调动学生敢想、敢问的积极性,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大胆怀疑、猜想批判。例如,在教学“搭一搭”这节课时,教师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学们,你们喜欢怎样的数学老师?”“老师喜欢怎样的小朋友呢?”真诚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进入学习状态。紧接着课件出示:“你能摆成()个两位数?”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提出:“我觉得这道题怪怪的,没办法解答。”“我觉得可以摆无数个两位数。”“老师,我觉得这道题不够完整,缺少某个条件。”“我觉得这道题需要添加数字,如用1、2、3你能摆成()个两位数,这样才显得完整吧?”接着教师很好地利用课堂资源,把学生的问题转化成教学资源:“用1、2、3你能摆成()个两位数。”让学生尝试完成,结果出现了12、13、21、23、31、32、11、22、33这些两位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提问的空间,引导学生由怀疑促进思考,由思考促进问题,敢于批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土、土壤和温度,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会问
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学生创设适宜的对话情境、创设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住问题本质进行提问,并从中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除法”这节课时,在探究178除以30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笔算并请一位学生板演,引导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当学生把他的思路表达出来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趁机引导:“会提问的同学必定是会学习的同学,听完后,你觉得他哪地方讲得还不够清楚,你就问他哪个问题,让他解释。”正因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思考意义的问题。
四、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好问
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最容易被身边的新奇事物吸引、感染,特别是面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信息,会有很多好奇、疑惑,加之天性好问,此时“想问”就成了迫不及待的需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有了疑问和惊奇,学生才可能做知之者、好之者、乐知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好问、乐问。
首先,贵在参与,把课堂的表现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多提问,多积累的过程。学生往往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疑问走进教室,教室要为他们的问题提供表达的空间,留足夠的时间让他们提问,让他们自由大胆的提问,大胆的怀疑、猜想、批判,日积月累积累有效的提问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型,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课前预习、思考、怀疑、批判,选择相信学生的无限潜力,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断积累提问的经验,日积月累,学生的兴趣更浓从而培养了学生好问的意识。
其次,把教师与学生较色互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是激发着与被激发着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要相信学生的无限潜力,给学生角色,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怀疑,讲解,反而更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这节课时,在探究92除以30时,教师请全班同学尝试笔算并请两位学生板演,出现了两种结果:商是3和商是30的笔算结果。这时候教师请商是3的学生代替老师的角色,出来讲解并向全班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让学生鼓励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然后再请讲解的小老师发问,考考大家对算理的理解,如:“这里3是怎么来的?90是怎么来的?90和2分别表示什么?”在教学中,让学生代替老师的角色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提问、比较、争辩、讲解,让师生的课堂学生做主,把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互问互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坐在学生之间倾听,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小组或学生个人提的问题多且质量高。组内、组间让学生多倾听、多思考、多学习,审视、重组自己所提的问题,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养成会问、好问的习惯。
最后,积极评价,快乐提问促进好问。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实现乐问、好问,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及时评价。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如: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特认识的要大力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哪怕是错误的问题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你学生在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
總之,提问不仅显示了学生真正地主题地位,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恰当调节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具备了有效提问的能力,就会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2017 1-2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